APP下载

有“我”之作的独特与缺憾

2019-09-10王建平

广西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山乡散文创作

剑书散文集《奔走的石头》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自序《那一季翻山越岭的眺望》。这篇长序让我感兴趣的倒不是作者童年、少年,乃至青年读书与写作的经历,而是他对当代散文不良现象的否定和对散文创作的理解与憧憬。

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当下散文的“小情绪宣泄”“原貌实录”和传统散文理论“僵化而陈旧的表达”;“低估了散文门槛”而造成缺乏精品的泛滥;“看不到作者本人的心灵”的写作者遍地皆是而量多质劣,以及“人人都可以写”散文却不讲写作方法等弊端。这是一种在阅读大量散文后而对当下创作现状的总体把握与深刻反思,也是作者创作思想的醒悟与创作突破的起点。作为一个名气并不大,成就还不高,而且仍待在偏僻的桂北山区的散文作者,却有这样的全国视野以及尖锐而猛烈抨击创作时弊的勇气,让我感到钦佩!

剑书不但有“破”,而且还有“立”。他在“破”的基础上,树“立”起了自己的散文理念。他说他所理解和憧憬的散文“是一种深沉而又端庄的文体”,“是一扇通向艺术的窄门”,“必定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必须寻找写作的通幽曲径”。这些观点虽然仍有商榷之处,还欠深刻,但是却凸显了作者的文体意识、严格意识、生命意识和方法意识,是一套较为完整的独特的散文观,也是一种散文创作的自觉。这在当下是许多散文写作者所缺乏的,它表明剑书对于散文创作不但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新颖的理解,而且还有着清晰的思路与独特的方法。所以,他追求创作的发音方式“有别于众口同声和众声喧哗”,追求创作的路径“再寻山头独自行走”和“再寻柳暗花明的陋巷村野”,他要踏出一条自己的散文之路。

有批判的胆量,有创新的勇气,而且还能够提出并且践行自己的散文理念,使得剑书的创作境界高出了许多作家,由此可见这位河池青年散文家的不同凡响、不能忽略和不可小觑!而《奔走的石头》就是这种散文理念催生的作品,果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这本散文集所描写的生活并不复杂,也不广阔,但是却十分独特。剑书在后记中说:“我的散文,大都和桂北山乡的物事有关。”他写的实际上只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以及家族的经历与生活,二是桂北山乡的社会风貌。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以剑书及其家族生活为主,然后辐射到桂北山乡的社会生活与山川景致,两者融为一体,便构成了《奔走的石头》的主要内容。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剽袭敷衍之弊大。”①他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也就是有“我”。如果没有这个“我”,那么创作就会与他人相似而消解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坚持创作有“我”就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文学定律。要实现创作的有“我”,就必须把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性以及艺术追求融入作品中并且表现出来而成为独特的风格。

在我看来,剑书的散文就是有“我”之作,打上了鲜明而深刻的个人烙印。他的创作扎根于自己的生活,写了自己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的经历和情感,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爱恨哀愁,写了自己的渴望与追求,写了自己的孤独与逃离,满纸都是自己的影子。同时,他也将创作视野从自己扩大到自己的家族,从父母到兄姐,再到亲戚;然后再扩展到自己的家乡,从农村写到城镇。所以,剑书说:“三辑皆有‘我在。”这是对他有意而为之的创作的强调。于是,这本散文集所呈现的是剑书眼中的桂北山乡世界,饱含着他的感觉、感情和思想,以及他的审美趣味。

剑书诉说着自己忧郁的情结。这里有他对家庭悲剧的难忘,反复讲述着他的姐姐、父亲、母亲、外公等亲人的苦难命运与挣扎,抒发内心的愤懑、不平与忧伤。这里还有他对贫困生活的逃离,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对文化的渴望,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理解。我们从他的听电影和读书,从他的母亲种地,甚至从他家的老黄牛独龙和草上飞,以及从《河流牵着村庄奔跑》《归去来》《一个人的云下河山》《掌上河流》等篇什那些具有象征味道的意象中,感受到他对亲人、对家乡、对土地、对生活,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认识,看到他的心灵熠熠生辉。这大概就是他所追求的“深沉的生命意识” 在闪光吧。

剑书描画着自己乡亲的形象。写过小说的创作经歷使他在写散文时自觉将关注点定格在人物身上,并在这本散文集里构筑起一个独特的人物画廊,展现出一个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难乡亲的形象。这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在他的笔下,姐姐为爱情而自杀,母亲的一生艰难,父亲的冤枉与悲伤,外祖父在饥荒中死去,大姨巴杰被吓出精神病,堂姐误死在亲弟弟的猎枪下,嫁到广东的彩石姐的不知所踪,以及父辈们的逃离家乡,等等。这些大山里亲人们的苦难,洒满了书中,揪住了人心,让我们看到了山里人的悲苦命运。剑书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悯,这种情感化为了自己的忧伤。剑书说,“我的写作,注定了无法绕过内心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包括了他血液里“流淌着一种叫作忧伤的因子”。这样,他笔下的人物不但栩栩如生,而且充满了感情的色彩,彰显出真实的魅力。他还写了一些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例如,《天堂电影院》忠于职守的守门人、把电影当真的三婆、被电影感动得流泪的二流子老卡。再如,《额头被夜风击疼》的木呆的丧礼老人、傻瓜阿瓶,以及错过二楼的爱情的刘芳。剑书写出了他们的行动以及故事,还写出了他们内心深处复杂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感到了血肉丰满的弹性,甚至催人泪下的力量。可以说,这本散文集的重点就是写人,哪怕是写景之作,也有人的影子。在全书框架上,它虽然分为“奔走”“河山”和“呼唤”三辑,而实际上突出的是“奔走”。这一辑“倾注于‘人这一本体,着墨于人的踪影”,而其他两辑也是“灌注个人神思”和“倾诉心中风云”,都离不开人,皆有人“奔走”之意。在我看来,剑书所写的这一系列独特而真实的桂北山乡小人物形象,就是他对广西当代文学的贡献之一。

剑书描写着自己家乡的社会。他重点讲述自家的苦难。这个家则是桂北山乡的普通一家。剑书从自家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面对苦难而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山里人生,并且为它赋予了典型性,进而表现出那个山乡的一些人家真实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于是,一颗水珠折射出了太阳的光辉,大山深处只有两户人家的巴额小村便成了反映桂北山乡的小镜子。然而,剑书的笔触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农村,他还伸向了城镇。如果说《天堂电影院》直接描写桂北乡镇社会景象的话,那么《边桥书》《穿过街市去寻找》等作品则使我们看到桂北城市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图画。这使得他对桂北社会生活画卷的展示稍加完整,在这幅图中,有村,也有城。剑书并没有停留在生活表面的描绘,而是穿透表层,描写了1963年的大饥荒、“文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打工潮,以及当下的现实,描写了社会的变迁和人心的变化。这又使得他的散文不但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而且还有了现实的运动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时代的脚步在前行。所以,剑书笔下桂北山乡的生活情状,是真实的,接地气的,有立体感。我认为达到了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所说的“不奇而奇”的境界②。

剑书描绘着桂北山乡的风景。他在写人的作品里,都有对家乡山川景物的细腻描绘。这些自然物象既是事件与人物命运的背景,也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剑书为它们注入了生命的血液,使它们生机勃勃,就连大山的石头都有了温度与质感。于是,景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成就了独特的文学景观。剑书还有专门写景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也收拢成了第二辑“河山”。与写人之作的苦难沉重之景不同,《凤羽斑斓的传奇》《路上的山水菩提》《摘星夺月平坦寨》等篇什中的山水,饱含着作者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深情,因此轻松飘逸,流畅自然,想象丰富,妩媚动人,显示出别样的风采。这些写景之作也是有人的影子,所以剑书笔下的景象是情景交融的,既是他眼中之景,也是他心中之景。剑书还不止于此,他既借景抒情,又借景议论,表达自己面对山水所获得的启迪与感悟。诚如他在《路上的山水菩提》所说的:“拜谒圣母山,绝非只冲着求子得福的传说而来,更多的是期盼得到一座山给我们的启悟和开示。”这就是“在山水之中长啸当歌,在山水之中领受教化与点悟。/找回那个越来越陌生物化的自我。/找回那个在旷野之外走失的自我。而这些,就是圣母山给我们另外的一种恩慈。”这种由观景而产生的理性思考,显然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更具有动人的张力。

剑书的艺术表现也是独特的。在这本散文集里,“我”既是书的主角之一,也是书的叙事角。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是由“我”口中说出来的,这必然涂上了“我”浓厚的主观色彩,从而造成了情满全书的韵味,造成了紧贴生活的亲近,也造成了追忆往昔的情调。剑书的叙事喜欢采用独语方式,仿佛孤独者在夜深人静时的自言自语,絮絮叨叨,倾诉着心中情愫,全然不顾听众或者读者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赤子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全面而真实的展现。剑书的叙事执着于长句式的语言表达。这种长句有时甚至一句话长达数百字。在这些句子里,他细腻地表现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情感和变化的心理。例如,他写自己童年的富有和快乐:

“我在绿苔青板石边捞鱼抓虾光屁股爬上滑下手掌红红屁股红红,在山坡上放牛砍柴采摘野果烧木取炭手儿黑黑脸儿黑黑,在茶油林里除草培土吮吸茶油花花蜜嘴巴甜甜心头甜甜,在坡地上追逐蜻蜓蝴蝶麻雀蚂蚱衣角飘飘头发飘飘,在凌晨沿路奔跑赶去上学月儿摇摇影儿摇摇。”

这样的语言显示出作者匠心独运刻意雕琢的精致。它所创造的叙事风格是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的,就像乡间的小河静静流淌,只有九曲回肠,没有波澜起伏。所以,读这样的散文必须心平气和,慢慢咀嚼,然后方得真味。

《奔走的石头》的缺憾也是有的。

首先,剑书虽然也有对社会历史的描写,但相对薄弱。这些内容在作者的笔下多是模糊的影子,而且有欠广泛。作者在关注自我的同时,有点忽略了社会人生。这使他的创作题材略显狭窄,以至于作品主要内容是自己的低吟浅唱,而不是社会的时代风云。我觉得,当作家远离社会,走向象牙塔时,社会也自然会远离作家。这样,远离社会的作家的创作恐怕不会走得很远,因为文学是要靠社会的认可来显现价值的。

其次,剑书虽然真切甚至有些感人地描写了人物的命运,但是对其思想价值的挖掘、提炼和揭示还不够深刻。他在小“我”的范围里表现这些小人物,其目的和意义好像还不够明晰。他说自己“不是为了写苦难而写苦难”,“执着于苦难的书写”,是因为“对幸福一直怀抱梦想”,但我好像还没有读出这些内涵,感觉这梦想有点朦胧。

最后,剑书追求繁复华丽的语言风格虽然能够增加作品的文学性与精美感,但也造成了读者的阅读障碍。舒缓的叙事节奏和复杂的长句式,要求读者必须反复阅读,才能把握其中含义。可是,现在又有多少读者能够耐下心,来回倒去地慢慢阅读、细细品味、用力琢磨这本散文集呢?就我的感受而言,读这本书还真是有点累!拿起,放下,反复了许多次。我觉得,作者这种提高散文门槛、缩窄散文门道的尝试,好像一把双刃剑,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除散文亲近性、缩小受众范围的另一面。其实,这种文学形式的大众化与先锋性、平民化与贵族化的矛盾并非始于剑书,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就有了,恐怕还会一直延续下去。这是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艺术难题,如何协调平衡这一关系,还需要作家们继续努力探索。我认为,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传播时代里,文学太窄了,反而会加速其边缘化。这并不一定是好事。

纵观《奔走的石头》,我感到它鲜明的创作特色,也觉得作者在散文创作道路上的确还需要继续“奔走”。好在他不忘初心,执着地选择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走,不停地走,直到看到曙光,直到摘到头顶上的云朵”的文学跋涉。我相信,他一直坚持走下去,就像壮族传说妈勒访天边那样,必将能够寻找到心中灿烂的太阳!

注释:

①丘振声:《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9-70页。

②丘振声:《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6-67页。

→  王建平 笔名王者,1962年生于内蒙古兴安盟,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散文随笔三十多篇、文学评论四十多篇、劇本三部,出版《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第一辑)·王建平卷》《艺谭纵横》等著作。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猜你喜欢

山乡散文创作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Jazz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山乡种花女
山乡一瞥
山乡新农民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