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形抓神 让散文阅读精彩纷呈

2019-09-10胡顺碧

速读·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指导散文高中语文

胡顺碧

摘要:在高中阶段,大多教师都害怕上散文课,虽然教师努力地引导学生阅读,但学生对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主旨始终理解不到位。散文虽然“形散”,但在阅读中只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线索去探究内容,深入阅读,在品味语言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找对方法而分析作品的主旨。如此,由“形”而抓“神”,真正走进作品,读懂作品,从散文中获得成长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指导

散文的特点时“形散神聚”,即取材较为广泛,短小却语言优美,内涵丰富。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散文篇幅不在少数。但结合教学实践看,在课堂中,很多学生对散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主题把握并不是很到位。结合平时的测试及考试情况来看,散文阅读丢分也较为严重。为此,在散文教学中,应注重从方法上多给予学生指导。对此,本文就结合高中散文教学实践作简要分析。

一、引导学生找线索读懂内容

试想,若学生连散文的基本内容都没有读懂,又怎谈品读,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散文不同于小说,小说会较为清晰的情节,学生在阅读中可根据故事发展而弄清内容,但散文取材广泛,形式不拘一格,作者往往是借景抒情、有感而发,看似杂乱却有一定的线索可寻。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散”,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或要表达的观点却是贯穿全文的,只要学会抓住线索,深入阅读,定能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可先看文章的题目,由题目而抓住关键词展开阅读。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结合题目不难看出,关键词是“纪念”,那自然会让人想到,作者要纪念刘和珍哪些事,为什么要纪念,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紧扣以上问题展开阅读、思考,自然能更好地抓住作者写作的缘由,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害过程以及总结请愿的教训和死难者的讴歌。

其次,大多散文都有“文眼”,即作品中最能体现作者意图的句子或词语,“文眼”是窥看作者思想、情感的窗户,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找“文眼”。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开篇即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自然让我们想追问“为何不宁静?”“选择什么方法来排遣自己的不宁静?”于是,了解写作背景,初读而找出作者的游踪,对文章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样,在《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话就将所要写的地点,景物及其特点概括进去了,接下来只需要抓住“清”“静”“悲凉”这些关键词阅读便可更好地获得对文章的内容的把握。

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散文不仅语言优美,且感情真挚,最能打动人。但在散文阅读中,很多学生却不会品读散文,不会结合语言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中,“我”因为“不宁静”而走出家门,那自然是为了去寻找宁静,在这个过程中,荷塘和月色的确让“我”暂时获得了内心的宁静,那么,作者是如何写荷塘和月色的,在这样的美景中,“我”的思绪是如何变化的,抓住描写景物和作者心绪变化的句子,深入体会,才能揣摩走在内心的感受。也由此可见,在散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品读,在读中感悟。

教学实践中,当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文眼而初读作品,整体把握了作品的内容后,可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展开品读。如在《纪念刘和珍君》的阅读中,文中所写的人有反动派、爱国人士、猛士,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不同的。如对爱国人士,作者称他们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可见作者所饱含的是尊敬、敬佩和激励之情。同样,对反动派,作者的语言却又变得那么犀利,在阅读中就要引导学生結合语言进行品读和体会。又如《小狗包弟》“尾声”中,虽然送走了小狗,但心情却变得极为复杂,由轻松而变得沉重,作者为何心情会如此复杂。仔细揣摩文本,可见其解除包袱后的轻松,而脑中又想到解剖台上的包弟,愧疚自然而然,心自然也就沉重了。文中写到“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这是作者内心真诚的忏悔,也正是因此,作者写成了《随想录》一书。

三、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探究主题

散文虽然“形散”,但“神聚”,即其主题是明确的。语言是作者借以抒情达意的外在手段,要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还得揭开语言这一件大衣,窥看作者藏在背后的情和意。从学生对散文主旨的探究来看,虽然大多学生能在阅读后对作品的主旨进行简要概括,但太过片面,不够深刻,缺乏自己的感悟。同时,方法也较为欠缺,不会根据作品的题目、背景、线索等展开分析。

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题目中用“纪念”来明确作者的情感,结合文本来看,作者一方面在追忆刘和珍的事迹,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和刘和珍相反的反动派的痛斥,可见,作者是在追悼刘和珍的同时,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恶性,也讴歌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同时,结合三一八惨案的背景,也更利于学生掌握本文的主旨。在《故都的秋》中,结合文题,自然就可看出,所写的地方为故都,对象为“秋”,再结合首段,即可找出其特点为“清、静、悲凉”,结合文本“我的不远千里……这故都的秋味”。为何?可见爱秋之深啊!那为何从字里行间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呢?这就要结合对作者的了解、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来分析。

散文历来备受读者所喜爱,不仅因其行文洒脱不拘,语言优秀,更因其有着丰富的内涵。读优秀的散文,犹如和作者在共赏明月,一起探讨人生,让人心神陶醉。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应紧扣高中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了解作品背景,抓住线索,由散文的“形”而抓住其“神”,深入品读,在散文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散文的美,感受散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德.让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大放异彩[J].学周刊,2019,04.

[2]向守富.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的“文本细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0.

[3]高旭.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低效的原因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

猜你喜欢

阅读指导散文高中语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图书馆的课外阅读指导对策
浅析高中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