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研究

2019-09-10李静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变法王安石新政

李静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手段。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力的大门,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所以说,优化课堂提问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会教—会学,优教—优学,善教—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展示。

一、 求异设问,变中求新

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 “王安石变法”一课时,可提问:“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变法什么影响?”这类问题,因为教材有叙述看起来简单,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如果能提供一些资料,再若一反常规地发问:“司马光是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为官清廉为什么上台后要废除新法?难道仅仅因为他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依据变法措施及其影响想想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提出,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使学生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二、淺处深问,静中得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 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上《罗斯福新政》一课时的提问:罗斯福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实施新政的?新政的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新政的实施对美国的经济、对世界的经济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学生表面上看起来通过教材就能解决,但如果在这时设问西方大危机时的苏联经济建设如何(模式和效果)?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区别?(启发学生分别从时间、内容、影响作比较)。以上提问让学生“疑难能自决”,这样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渐地达到:“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三、故设障碍,诱导思维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 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导入提问“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学生会有多种答案,如清政府实行“闲关锁国”政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要使鸦贸易合法化;英国要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经过短暂讨论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下列答案: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提出第三个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经过学生发言,逐渐得出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 “挨打”的根本原因。这样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向纵深,加上老师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因而这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变法王安石新政
清末汝宁府州县新政的施行及成效
徙木立信
北陂杏花
梅花
徙木立信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