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10块基础地质研究及井位部署

2019-09-10王荣娟

石油研究 2019年13期

王荣娟

摘要:基于区块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基础地质研究,重新划分地层、重新建立地层格架、重新认识了油藏类型、重新落实剩余油分布,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了注采井网。根据取得的新认识开展井位共部署,同时根据新井实施情况,及时完善区块注采系统,通过转注、换管柱、重组完善区块注采井网,结合深部调驱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改善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基础研究;井网部署;注采井网;调驱

1.油藏概况

L10块位于青龙台油田北部,为一断裂半背斜构造,储层属于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物源方向为北东方向,断块储层砂体为岩性中等、分选中等、含泥较高的中高渗透层。

该块于1980年8月L10井试采,1983年12月采用350m×350m井网全面投入开发,初期断块边底水比较活跃,采用天然能量开发,1986年6月转入注水开发,1987年1月实施井网加密调整,使主体部位井网调整为200m×200m;1991年至今处于综合治理调整阶段,其中主要以注水为中心,完善注采井网,加强井网调整,同时利用侧钻大修技术复产长停井。通过几次调整和综合治理见到了效果,减缓了产量下降趋势及含水上升速度。

2.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油水井井况复杂,注采系统不完善

区块共有油气井33口,开井17口,其中正常生产井仅14口,占油气井总数的42.4%,断块油水井历史上几乎全部出砂,平均单井出砂3.36m3。由于出砂严重导致区块井况变差,侧钻井均由出砂影响造成,注水井因出砂造成注不进、套管变形等问题,造成局部注采系统不完善。

2.2整体水淹严重,平面矛盾突出

目前区块总体水淹严重,综合含水92.38%,平均单井日产液15.5t,单井日产油1.6t。其中含水>93%的3口,含水90%-93%的3口,含水<90%的仅2口,区块整体含水较高,水淹严重。

历史上注水见效情况明显,共有5个井组8口油井见到注水效果,占全部油井总井数的30.77%,以单向受效为主。从见效井的平面分布看,见效油井主要集中于北部区域,中部区域目前无注水井,南部仅1口井历史上明显受效,区块整体注水不均匀,平面矛盾突出。

3.主要做法

3.1细化基础地质研究

基于区块目前的生产现状,加强基础地质研究,重新划分地层、重新建立地层格架、重新认识油藏类型、重新落实剩余油分布,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了注采井网。

(1)重新落实了L10块主要目的层的归属。

立足于三维地震资料,将L10块与相邻区块进行类比研究,发现原认识S1段部分地层为S2段地层,并确定其为本区主力目的层。

(2)重新认识了油藏类型。

该区S2段油藏主要受S1底剥蚀面控制,内部次一级断层控制油水分布,属于构造-岩性油藏。S1和S3段屬岩性油藏。

(3)重新认识了油水分布。

平面上:区块油气层主要受断层控制,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断层遮挡区域,局部受储层岩性控制。其中S2油层在低部位比较发育,高部位剥蚀,S3段油层受岩性控制为主,为岩性透镜状油气藏,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纵向上:区块为断层遮挡的层状气顶边水油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界面深度为-1615m。油层主要集中在储层下段发育3-4个小砂层。

(4)重新落实了剩余油分布

区块剩余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受原认识限制无油井控制的区域;二是井间水驱未波及以及靠近断层区域,由于断层的分隔和遮挡作用,在断层附近井网完善程度低,注入水波及不到,水淹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三是事故井附近油气潜力未充分动用。

3.2井位部署研究及实施效果

通过基础地质研究充分认识了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按照剩余油分布类型,重新调整区块注采井网,按照200m井距不规则井网部署,最大程度控制剩余油。

(1)部署产能新井,挖掘井间剩余油

在无油井控制区域、井间水驱未波及区域部署产能新井,挖掘井间剩余油。共部署审批产能井7口(油井6口、注水井1口)、侧钻1口。截止目前,共完钻投产4口,完钻待投1口,侧钻投产1口。

从完钻井储层发育情况来看,主力储层顶部发育油层,且高部位被剥蚀面削蚀,从新井测得RFT资料来看,区块地层压力水平较高(压力系数1.05),投产后供液能力较充足。

(2)利用侧钻技术,挖掘微构造剩余油

在事故井附近油气潜力未充分动用区域,应用侧钻技术,挖掘微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在充分认识油层分布规律以及油井历史生产动态的基础上,在区块北部部署侧钻1口,电测解释较好,油层4.0m/1层,低产油层3.9m/2层,油水同层3.5m/2层,强水淹层12.4m/3层,中水淹层8.2m/2层,弱水淹层2.0m/1层,投产后,初期日产液23.6t,日产油4.7t,含水80%,目前日产液8.7t,日产油2.1t,日产气3445m3,含水76%,动液面1071m,阶段累产油2118.6t,累产气112.863×104m3。

(3)实施井网调整,完善区块注采系统

针对区块注水不均匀、平面矛盾突出的问题,根据新井实施情况,及时完善区块注采系统,一是及时转注1口,二是通过换管柱及重组恢复注水2口。预计增加水驱控制储量9.4×104t,提高水驱控制程度3.3%。同时针对区块北部整体水淹严重,油井产液量较高,含水较高,平面矛盾突出的问题,计划实施深部调驱3口,提高区块水驱动用程度,改善注水开发效果。预计可增加水驱控制储量9.4×104t,提高水驱控制程度3.3%。结合调驱预计单井日增油1.0t,3个井组年增油0.25×104t,提高采收率3%,增加可采储量5.43×104t。

4.结论及认识

(1)精细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认识地层格架,落实区块目的层,

是区块开发调整、井位部署成功的重要前提;

(2)实施井网调整,完善注采系统,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是改善区块水驱效果、实现上产的主要手段;

(3)优选潜力区域,应用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是实现区块二次开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胡旭,孙博宇.山东工业技术.2018(11)

[2].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高二三区东部沙三、四段勘探目标评价及井位部署[D].丁军涛.东北石油大学2016

[3].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地质学进展[J].朱筱敏,钟大康,袁选俊,张惠良,朱世发,孙海涛,高志勇,鲜本忠.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

[4].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探析[J].牛强.石化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