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法治教育思考

2019-09-10薛媛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6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思政课新时代

薛媛

摘要:在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应注重从理论跨入实践,教育内容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模式应为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相结合,教育方法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6-0073-02

2019年8月15日下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当前及今后一个重要时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必须明确目标,深耕细作,扎实推进,由“粗旷”走向“精细”,由“面子”走向“里子”。其中,法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一环,其较强的专业性决定了在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背景下,需对其如何完善、如何加强等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1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目标

根据《意见》精神,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思政课要统筹协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具体到法治教育中,也就是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守法情感,初中阶段重在强化守法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法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培养依法办事的能力。概括来讲,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法治教育主要在于“应然”部分,使学生具有应当守法的意识,理解应当守法的原因,认同应当守法的价值,然而大学阶段法治教育在于“实然”部分,使学生掌握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守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传播、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程,但其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并且这种实践性与其理论性特征高度统一,两者绝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要注重“拔高”,同时还要注重“落地”,使学生在从高中到大學的跨度中,学会实践的本领。这种实践的本领,不仅专业课要做到,思政课也要做到。这种实践的本领,不是说具体教给学生某一项技术,或者展示给学生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而是传授给学生科学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法论。

就法治教育而言,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从“我应当守法”的认知发展到“我做到守法”的实践。这里的“守法”是“社会主义法”语意下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高度认同基础上的遵守和维护。

2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内容

当前,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从整体上看,前四节内容重于理论,后两节内容重于实践,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从理论跨入实践。在教学中如何突出理论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内容的实践性是值得探索的。

2.1 理论性内容

《意见》指出,“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据此,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内容与中小学的显著区别就在于理论性。

从教材来看,法治教育理论内容从社会主义法律开始,延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最后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条范围从小到大,状态从静到动的逻辑顺序。学生在完成高中阶段常识性法治内容学习后,在大学阶段以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作为学习起点,既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又提高了内容的理论性。这一章节的教学尤为重要,既要融入法理学、法制史等内容,将法律的来源和发展讲清楚,又要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法律的本质特别是社会主义法与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区别讲透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部分,不仅要讲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以及法律部门的划分这些课本上的知识点,更要讲清楚我们从建国以来的法制发展进程,我们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我们废除的一系列民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什么时候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的是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意味着什么,建成之后我们下一步目标又是什么……只有把这些相关的理论问题形成脉络一一为学生解释清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遵守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才能真正懂得宪法这张“写满权利的纸”对于国家、社会和公民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部分,不仅要按照教材讲解法治体系的内容是什么,还要讲清为什么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后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讲清两者之间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关系,特别是要讲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区别和历史意义,使学生看到我国的法治进程,领悟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做出的科学决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部分,横向要重点突出中国法治和西方法治的本质区别,纵向要重点突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可汲取的精华。同时,还要从法理学角度讲明法的局限性,使学生明白不论是资本主义法还是社会主义法,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完美无缺的,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才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真心认同,而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知识点的层面。

2.2 实践性内容

如前所述,大学阶段思政课法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一定水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掌握理论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亦是遵循这一规律。

在培养法治思维部分,不仅要讲明法治思维的内涵等理论问题,还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举例说明法治思维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什么样的行为是缺乏法治思维的表现,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论,明确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怎样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法治思维去看待和处理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此部分内容的案例素材应当注重正面与反面相结合,正面为主,反面为辅,从而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在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部分,使学生理解法律是权利本位的,而道德与宗教规范等往往是义务本位的,并结合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具体法律案例深入阐释为什么“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为什么行使法定权利要有界限,以及当个人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以向什么部门、通过什么方式寻求什么样的救济。

3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模式

当前,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的。虽然整体上能够满足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指导学生法治实践的要求,但由于法治教育仅作为该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内容广度有限,时常令学生感到不够解渴。而《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无疑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不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未来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模式可归纳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模式。

然而,作为原思政必修课的补充,新开设关于宪法法律的选择性必修课主要是面向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内容上应当注重政治性、基础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情,而不拘泥于法律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可考虑开设以宪法、刑法、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与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实体法为主要内容的选择性必修课。在教育师资上,一方面可以在按照1:350比例标准核定配备师资的过程中,有意选择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思政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动员法学专业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或参与思政课教学。此外,还可以由思政课教师通过横向跨学科交流研修对相关法学内容进行学习研究。

4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方法

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与媒介日渐丰富。在课堂教学以外,一些高校还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协议共建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学习参观等实践教学活动,收效显著。根据《意见》精神,今后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1]。因此,开展思政课法治教育,除常用的PPT、视频影像之外,可以结合微课、法信APP、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自主或通过校企合作、兄弟院校联合等方式设计开发一系列法治游戏或建设VR法治体验馆、3D法庭等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增强法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01).

(编辑:杨梅)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思政课新时代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