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赛龙夺锦》课例、探民乐欣赏课模式

2019-09-10聂亚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聂亚

【摘要】  伴随着下课铃声,街道教研室组织开展的中小学民乐欣赏的研讨课结束了。在反复的磨课、研课中,自己对民乐欣赏课有了新的想法和认识。《赛龙夺锦》是一首典型的广东音乐,由何柳堂(1872-1933)创作,是描述中国南方端午节(端阳节),龙舟竞渡的热闹情况,全曲节奏轻快。而从小生活在广东的学生却未必欣赏过,笔者抱着提高学生欣赏民乐的兴趣的想法来设计这堂课,经过多次的反思和修改,渐入佳境的上课效果让笔者有了信心,同时也成为笔者去探索民乐欣赏教学之路的动力。

【关键词】  民乐欣赏课模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992-7711(2019)18-159-02

一、思教学案例《赛龙夺锦》

将《赛龙夺锦》教授设计为三个教学环节,有:激趣导向—活动导学—检测导结,每个环节都紧扣学习内容。

(一)激趣导向:节奏模仿、熟悉音乐的运用

在激趣导向环节,我将《赛龙夺锦》的引子作为切入点。引子部分是先由唢呐演奏出雄赳赳的旋律,有如将军出场,于是,设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作为节奏模仿的主要节奏型,在欣赏引子部分时,让学生为引子伴奏。在节奏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很认真、很积极,他们完全被吸引课堂上了,为欣赏引子时用大鼓伴奏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电视剧《外地媳妇本地郎》的片头曲在广东地区家喻户晓,极具广东音乐特色。音乐一响起,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整个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对广东音乐充满好奇心。

反思一:激趣导向重点在“趣”上。两个活动带动学生进入课堂,活动有趣、易懂,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后面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活动导学:音乐活动为载体

活动一:走入广东音乐

在学生充满期待的目光中进入广东音乐,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通过看视频---赏音乐—-辨乐器—-识名家四个环节去了解广东音乐,让学生迅速了解什么是广东音乐?

反思二: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广东音乐不了解,让学生通过小视频了解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演奏形式、音乐名家、特色乐器,可以为欣赏《赛龙夺锦》做好准备,同时也可以了解《赛龙夺锦》为什么是一首很有个性的广东音乐。课堂所选择的几分钟的视频内容丰富,直接简单,很易于理解,目的在于将门槛放低些,先放学生进门。音乐知识是多讲?还是让学生自己多感受?显而易见,学生的自己感受更容易产生共鸣。

活动二:魅力龙舟竞渡

这个活动设计成总-分-总的形式:

1、总:初听,感受作品,说一说龙舟竞渡的场景;

2、分:分段赏析(引子+A+B+C+尾声)。分段欣赏时,设计成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挑战1、2,内容分别为引子和音乐主题(加入冲刺夺锦)。

挑战1:引子加入大鼓元素,营造威风凛凛的气势以及召集龙舟准备。

挑战2:学唱音乐主题,体会主题音乐塑造的两艘龙舟形象,感受冲刺夺锦时两支队伍的热烈比拼。

3、总:梳理并展示作品的曲式结构,播放视频再次欣赏《赛龙夺锦》全曲,感受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

反思三:总分总环节的设计减少了重复,目标更明了。活动设计紧紧围绕作品的欣赏,不枯燥、不乏味;选择鼓棒作为这节课的载体,从节奏模仿到用大鼓为引子伴奏,再到越战越勇环节,鼓棒贯穿在整节课中,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再通过小组的“比”,将学生团结在一起。如果一个人没有勇气展示,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只要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就是胜利。几个活动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上台打大鼓、演唱音乐主题、模仿夺锦场景每个环节的完成度都很高,学生在比赛中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当学生兴奋度提高了,思维就特别活跃,再次欣赏时能够将前面所学内容运用起来,对《赛龙夺锦》有了更深刻、更完整的理解。

(三)检测导结:越战越勇,全员参与

检测1:越战越勇,七道判断题。要求:(1)说法正确(站起来用鼓棒敲xx)(2)说法错误(坐着不动)(3)答案错误淘汰,交出鼓棒,七题结束,小组剩几人得几分。

检测2: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赛龙夺锦》带来的思考。

播放广东音乐,课堂结束。

反思四:越战越勇环节将整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对所学知识的反应特别快。不管是听辨音乐还是音乐知识,都掌握得不错,归纳总结也将知识点梳理得很清晰,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离开了音乐室。

二、探民乐欣赏课模式

通过课例《赛龙夺锦》,反思初中民乐教学。学生不喜欢上民乐欣赏课,也不是很懂民乐,但初中阶段民乐欣赏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传播民乐、发展民乐在音乐教材中出现大量的民乐欣赏内容,民乐欣赏课模式的形成刻不容缓,民乐欣赏课之路的探索就在每一节课中每一次反思中。

(一)民乐课堂模式应以教学活动设计为中心

民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每首作品都有一定的地域、民族等方面的特点。在上民乐欣赏课时要凸显作品的特点,结合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活动设计在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而开展的同时,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音乐特点。通过开展活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能不活动,创设趣味性与开放式有机结合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初赏、理解创作背景、复听、哼唱音乐主题、了解演奏形式及乐器、掌握作品题材等活动设计,逐一解决教学难点,结合欣赏内容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做到入情入境,情乐交融。在《赛龙夺锦》的活动中以用大鼓为引子伴奏,感受引子部分的音乐情绪;挑战2:模唱音乐主题,小组练习和挑战比赛,熟悉音乐主题为后阶段欣赏做好铺垫,几个活动的设计全部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而设计。

(二)初探民乐欣赏课模式

通过反复磨课研课,民乐欣赏模式有了初步的构想,将一节课分成学生活动—三个环节—教师活动三个组成部分,如下图:

1.激趣导向

教师要根据欣赏的作品的风格,设计情境环节,情境要符合作品的特点,要生动有趣、形象逼真、吸引学生,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活动导学

教师要准确确立教学目标,课前必须分析音乐作品的背景、曲式结构,掌握音乐作品欣赏时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欣赏,帮助学生掌握欣赏音乐的套路。同时,要抓住音乐作品的特点,在学生创编时可加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音乐,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创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3.检测导结

在此环节中,检测形式应多样化。可采取个人、小组竞赛,或竞猜或延伸等多种方法,多从听觉感受出发,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活动能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漏洞。也通过检测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总结到位,观点明确,延伸内容设计要有特点,也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在《赛龙夺锦》的教学设计中尝试用这个模式,紧扣三個环节,再层层铺开,思路十分清晰。课前担心学生会跟不上节奏、不会热情参与等问题,结果这些情况并未发生在课堂上,相反学生参与度很高,而且对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欣赏音乐时十分认真,超出课前的预判。

(三)民乐欣赏课模式应固而不僵

确定民乐欣赏课教学模式是为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使教师摆脱凭经验和感觉上课的旧习,在课堂中搭起一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来源于我们的课堂,又是理论的简化形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我们要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规律,加强教学设计的能力、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教条的,《赛龙夺锦》用到节奏模仿、鼓棒、小组挑战音乐主题、夺锦再现等活动,换一首音乐作品后必须根据音乐本身的特点去设计教学活动,做到模式固而不僵。

课后评课环节中,老师们各抒己见,对课堂模式的运用给予肯定,也提出不少问题大家相互交流。课例《赛龙夺锦》的成功不仅仅是这节课的成功,而是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成功。使用课堂模式的教学,让民乐欣赏课焕发出新的光彩。静思下来,只要勇于尝试,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之美、民族文化之美?……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