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境途径的研究

2019-09-10易宜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8期
关键词:王老师创设文本

易宜红

【摘要】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建立起学生的认知与文本之间联系的桥梁。有人说情境是“汤”,文本是“盐”,盐只有融入汤才好入口,文本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情境教学将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不仅使学习过程成为对知识本身的接受,更会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二,情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第三,情境增加了学习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因此,情境应成为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动探究动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研究、实践、反馈、总结、提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创设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8-044-02

一、联系生活创设“接地气”情境

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本形式都是对生活的反照。因此,根据不同的文本创设贴近生活气息的情景,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趣味,又能给学生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启发。

例如,在一次主题为“最炫民族风,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底蕴”的写作指导课上,我就以现场泡茶——品茶——话茶为导入,谈论茶道,总结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进而上升到哲学、修身层面,升华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积淀。教师娓娓道来:“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方式,拉近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接下来的主动探究铺垫,也为写作积淀,更让学生终身难忘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现实生活是教学的源泉,生活就是语文,时事就是素材,只有让教学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课堂只有多创设“接地气”的情境,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不断找到学习的源泉的习惯。

二、巧用实物创设“生动”情境

语文是通过文字与文本交流,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共鸣。但有些文字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让学生接近。因此,利用一些实物创设情境,既能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也更能服务于教学,展开对文本的讨论交流学习。

例如石门中学资深语文名师王建骅老师,在上《阿房宫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王老师将自己收藏的各种铜镜,如西汉透光铜镜、宋明清铜镜展示给同学们看。为了让学生理解“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王老师通过各种搜罗,向学生展示了史前象牙梳子、六朝犀牛角梳子,还带来了古代女子用了盘头发的发钗、手镯手钏等;为了让学生理解“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王老师带来了辽代三彩粉盒,绿色釉彩上的百花朵朵,十分精致;为了让学生理解“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王老师带来了一个西汉错金银博山炉,借道具娓娓讲述“焚椒兰”;为了让学生理解“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王老师带来了一个古代建筑的“陶制构建”——椽。王老师让古玩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让课堂充满历史文化味道、文人味道、文人情怀,真个课堂就像走进了一座博物馆,王老师的文学底蕴、创意教学,化文字为形象,既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文本解析,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更感兴趣。

通过实物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体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活学生形象思维,从而突破难点、强化理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语言表达创设“丰富”情境

語言是人类最伟大的表达方式,课堂可通过语言的丰富性创设多种情境,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从而更加领悟到语文味。

胡适先生说:“应该把《三百篇》还给西周东周监督无名诗人,把《古乐府》还给汉魏六朝的无名诗人,把唐诗还给唐朝,把词还给五代两宋,把小曲杂剧还给元朝,把明清小说还给明清。”如何还原古诗文产生的历史情境?这就需要用到语言的艺术了。

例如浙江台州第一中学林卫飞老师,再赏析姜夔的《扬州慢》时,采用细读品味法,对词的每一句都进行一番把玩、咀嚼,通过细读,触及语言每一道微小而柔软的褶皱,用语言的玩味唤醒词中沉睡的生命气息。最后在做总结提升时说:“浪漫、风雅、温情等这些都是扬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肩挑着山河,一肩挑着明月。他们不仅有家国担当,还有文化情怀。河山在哪里?在这里(指着板书中的:“城市”“百姓”)。明月在哪里?在这里(指着板书中的“文化”)。一座城市可以遭受无数次战争,只有文化还在,这座城市就可以不死,一旦文化没落了,这座城市将万劫不复。《扬州慢》里有姜夔深深的忧伤,忧伤一座被践踏的城市,忧伤一种小时了的浪漫、风雅文化。”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生动形象的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难为简,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对作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文本兴趣盎然。

四、感情吟诵创设“声音”情境

文字是需要读出来的,声音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间就是对文本的再理解、再呈现。

用吟诵创设情境,更能品读文字,玩味文学。

例如,我在讲“诗仙”李白时,就朗读了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再配以故事情境的讲述,将李白的狂放、豪情、抱负、奇异、痛饮、失意、飘逸、洒脱及李白永恒的价值,展示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声音情境中恣意驰骋、丰富想象,既鉴赏了文学作品,又提升了思维审美能力。

我常带着学生吟诵意境深幽的《春江花月夜》、浪漫新奇的《蜀道难》、郁结难舒的《琵琶行》等等,总是能在吟诵中看到文本熠熠生光的魅力,从而唤醒学生血液里的情怀,一起探寻语文曲径通幽之美。

五、引经据典创设“韵味”情境

文化的传承学习是一门高技术含量活,有时候语言不需要过多解释,几个引经据典的故事就让语文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例如讲“竹林七贤”的阮籍时,讲到其妙趣横生的高山狂笑的故事,讲李商隐的锦瑟时,形象讲述“蓝田生烟”的典故,讲到庄子的《逍遥游》时,讲到了庄生梦蝶、列子御风等典故.....一个个典故,让学生欲罢不能,在知识的海洋畅游,在语文的天地翱翔,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梭。

总之,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在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生发自己对事物的原初性的感受,表达身体对事物的体验,激发他的感性思维和内在探究事物的渴望和能力。”文本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因此构建多种情境中的学习路径,是通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提升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是让核心素养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落地”的有效实施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是艺术手段,是语文老师的人文积淀体现,更是一堂美学的历程。

[ 参  考  文  献 ]

[1]高彤彤,任新成.《多元智能理论与情境教育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5(3).

[2]杨晓.《让身体回到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5(2).

猜你喜欢

王老师创设文本
奇妙的旅行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设未来
有趣的动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