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构建

2019-09-10陈哲夫陈端吕彭保发

高教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协同创新应用型

陈哲夫 陈端吕 彭保发

摘  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成为关键。通过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制度保障、协同主体保障、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分析,探讨了包括目标、主体、要素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成,提出了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运行对策。

关键词:保障体系;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025-04

Abstract: Personnel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t is the key to build a quality monitoring and guarantee system for the whole process, all-round and all-round personnel training. By analyz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guarantee system which include the system guarantee, the main body guarantee, the teaching staff, the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the monitor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guarantee system including the objectives, the main body and the elem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erational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guarantee system.

Keywords: assurance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一、构建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養目标的要求

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应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基础扎实的专业综合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及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地方院校的特色定位与结构定位的重要切入点就是探求人才培养与区域的结合点,积极着力于研究地方的经济发展,掌握地方建设动态,强化高校与地方经济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宗旨,准确把握服务社会的关键,将实践和理论的作用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地方高校要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艰巨任务,关键是围绕这一目标定位构建一定的保障条件。

(二)多主体协同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个孤立的运行系统,它的运转是全校各部门及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统一配合、共同协同,一切宗旨是为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协同育人是实现不同学科领域的协同、理论与实践的协同以及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在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协同人才培养具有过程的互动性、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系统的复杂性,只有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才能主动为地方培养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不仅要自身内部合作,而且要瞄准各个领域的协同创新需求,启动资源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2]。地方院校的生存活力体现在对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满足之上,只有加强政校企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改变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现状

(一)制度保障现状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高等教育注重于专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各项制度普遍缺乏开放性,使得各专业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缺乏协作与交流,缺乏协同创新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协同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保障监督体系并没有得到强化,没有引起各参与主体过多的关注。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各主体角色和任务不同,发挥的作用与利益分配也不同,并没有相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与之配套。协同创新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度的有效保障,协同主体的风险预期可能会降低其合作意愿及积极性[3]。

(二)协同主体保障现状

人才培养保障需要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而高等学校开放力度不大,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学校内部监控为主,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脱节,在协同创新项目中其成员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制定运行机制时就不免受到原有的、以利益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影响,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有可能使潜藏的矛盾激化,增加运行过程的冲突。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缺乏,造成理论脱离实际,无法保障地方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与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因此,人才培养的主体结构单一,社会参与所占比重偏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目标,是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三)师资队伍保障现状

人才培养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教师。专业师资的学术造诣、实践经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培养人才的必要保障。现在对于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有直接现场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高校教师与企业缺乏交流互动,特别是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难以在实训场地直接指导,没有实现师资资源的协同与高效利用。近几年,中央和地方都在不断加大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师资待遇水平逐年上升,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更好的保障。

(四)教学条件保障现状

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协同教学有助于提升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但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跟不上,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教学条件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与建设能力较弱,创新型应用人才在实践教学及科研条件的获取上相对处于弱势。总体而言,在教学条件保障上,存在人才培养所拥有的实践教学条件相对不足的状况。

(五)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现状

地方院校对培养人才质量监控监测的范围不全,没有覆盖培养人才的监控生源情况、监控学校的建设情况、监控师资队伍情况工作。学校的监测只局限于教学过程,生源与就业质量环节监控力度不够[4],质量监控信息采集与信息反馈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成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具体包括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保障目标、通力合作的多样性保障主体、把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合理组织起来的保障要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保障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定位,促进了区域人才市场上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是地方高校谋求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前提,也是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关键与前提。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和指导纲领,是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重要标准之一,将对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都产生显著影响。监控及保障体系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结合地方高校特点实施有效管理[5]。同时,在协同创新与区域转型背景下,不断探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合理地选择质量保障的因素,调整协同主体的合作关系,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保障体系,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保障主体

保障主体是人才培养保障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体包括地方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四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和职能的群体(见图1)。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建立与完善符合自身院校实际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积极配合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保障管理与服务。

人才培养的主体保障具有结构性。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与社会在保障体系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核心是资源高度集聚与组织模式的创新变革。通过实施“2011计划”,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对影响人才培养的诸因素进行协调与调整,促使其结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共同体并发挥积极作用。地方院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实施机构和审核机构[6]。构建政产学研技术联盟协同创新模式,推进地方院校与公司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针对质量关键因素实施手段与过程的监管。政府在质量外在保障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主要通过宏观调控体现出来,出台制度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调配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的持续、稳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目的。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提供一定的平台条件与资源支持。

(三)保障要素构成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建立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当构建起保障要素完备有效的保障体系。保障机制是参与人才培养保障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及制约、发挥对其保障功能的运行规则,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运行系统,在人才培养保障活动运行的条件、工作方式总体中起到启动、维持、调整及终止作用,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人才培养应用与创新为特征,构成保障运行过程中基本要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主要由四方面组成,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条件保障与动力保障(见图2),四个方面的合力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从组织保障看,包括平台建设、机构建立、人员分工;从制度保障看, 包括制度制订、制度实施、政策支持、机制体制创新;从条件保障看,包括师资结构、基地建设、课程体系、仪器设备;从动力保障看,包括质量评估、监控反馈、效果评价。

1. 组织保障

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大力参与,只有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制度化、科学化,通过协同创新发挥更大优势,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全面贯彻实施,保证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科学有序进行。组织保障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形成积极配合的协同整体,合力做好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建立人才培養的组织统筹机制,主要包括平台建设、机构建立、人员分工。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但只有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才能真正达到强化组织保障的实施效果。因此,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设要靠多主体的协同努力,明确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地方院校与企业以及相关机构的工作分工和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有序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运行,形成职责明确、运转灵活的组织保障格局,加快建设多主体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2.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主要指的是要重视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和贯彻落实,用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工作,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制度保障包括制度制订、制度实施、政策支持、机制体制创新。共同制定行业企业参与协同的实施细则,提高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协同的积极性,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多主体协同合作的开展进行支持和规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管理规章制度,做到严格管理和规范管理,保证正常秩序和活动的顺利开展。地方高校在完善的人才培养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系统,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评估与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体系,加强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工作的规划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督促检查。

3. 条件保障

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基本条件为支撑,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条件和所在的内外部环境等因素。条件保障包括师资结构、基地建设、课程体系、仪器设备,保证办学条件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师,优良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而地方院校“双师型”和“专职兼职结合”为特征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双师兼备、专兼结合,是师资建设的目标,也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实习实训基地及相关设施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实习实训,确保了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和质量。课程是人才培养条件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与载体,课程体系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条件保障体系的基础要素,明确地方院校、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的工作分工和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将有序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运行。

4. 动力保障

动力保障是通过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监控与反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包括质量评估、监控反馈、效果评价。质量评估是对人才培养过程主要环节的质量控制点进行全程跟踪监控与评价,尤其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施重点监控、实时反馈,从而保证结果质量。通过加强监控与管理,对监控机制本身加以制约,形成具有动力效应的激励机制。反馈调节保障属于过程性监控协调政策,其最大特点是通过系统的方法,保证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与适时监控,保证主体支持程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效果评价保障体现出从政策发布到贯彻实施所有环节全面覆盖的系统性特征,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活动中对保障的目标、主体、内容以及所作出结论等实施反馈调控,从而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整个活动的自我纠错能力,使其处于不断完善、优化的状态[7]。

四、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运行

(一)发挥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主体协同性

在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注重专家、领导、同行、学生、企事业单位等多种主体的协同对接,充分发挥多主体的协同监控作用,全过程覆盖、有节奏推进。通过保障体系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将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的建设渗透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和综合环境,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保证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应用导向性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在“应用性”与“创新性”领域寻求发展空间,基于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确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通过对控制要素的监控与管理,有的放矢地开展人才培养教学与管理工作,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方式途径、评价标准的实施,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流程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依据人才质量标准,重点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监控与保障体系应侧重于实践能力、改革与创新能力以及相应制度监控,条件保障侧重对实验室、实习基地、仪器设备等的监控与保障,师资保障侧重于思路理念、工作水平、方法与手段、制度的健全与执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三)实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目标契合性

地方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必须实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导向,这是地方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长效的保障机制对于多主体的人才协同培养实施是至关重要的[8]。因此,地方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保障体系,也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基本契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保障体系以契合培养目标为引导,跨界培养涉及主体较多,需要在分析过程管理内容与目标管理的基础上,有效维护各主体利益诉求,良好运作实施多主体的人才协同培养计划与方案,制定在监控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好的做法与措施,健全人才培养的组织、法律、资金、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具有权威性、制约性和引导性,改善与优化政策环境,以保障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性,提高人才培养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谢宗熹,刘占文,王淑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及质量保障體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67-70.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3]张志华,李瑞芝,赵波.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心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0):25-29.

[4]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36-38.

[5]邵文红.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3):69-72.

[6]王晓敏.树立大市场观念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1):48-50.

[7]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8]佟金萍,马剑锋,刘建刚,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的跨界培养及驱动机制分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6):124-129.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协同创新应用型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采购绩效的供应链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