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比视角分析新诗与国学发展的文化背景及其产生的文化现象

2019-09-10宋政泽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新诗国学

宋政泽

[摘  要:新诗诞生于五四文学革命的文化大潮,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歌受到冲击。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新诗既得到了发展,又遭遇了挫折;中国传统文化则遭受了打击。进入21世纪,新诗的创作进入低潮,而“国学热”现象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文化现象背后值得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新诗;国学;文化背景;文化现象;启示]

一、新文化运动至建国前新诗与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状况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新文化领袖胡适、刘半农、傅斯年、钱玄同等人开拓了新诗的天地。新诗在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影响,也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在诗人们的不懈探索下,形成了新诗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并形成了许多流派,如湖畔派、新月派、现代派、七月派。新诗中的珍品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别康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新诗逐渐走向成熟。

国学在这一时期虽然受到冲击,但由于王国维、辜鸿铭、陈寅恪、梁漱溟、钱穆等一批国学大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做着最后的坚守、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击以及兼容并包、思想解放的文化环境,古典诗歌虽未达到新的历史创作高潮,但也有所传承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古典诗歌如:王国维《蝶恋花》、鲁迅《自嘲》、郁达夫《钓台题壁》。“旧瓶装新酒”,古典诗词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保留有古色古香韵味的同时,将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容纳为诗歌意象和内容。

纵观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得益于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独立自由的学术环境以及救亡图存的社会环境,包含诗歌在内的思想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新旧诗体血脉相通、相互促进。新旧诗体齐头并进,相互滋养,化为矛盾的统一。这种古典诗歌和新诗良性并存的形式对协调当今新诗发展及古诗词学习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建国后至21世纪新诗与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状况

这一时期新诗既得到发展,又遭遇挫折。建国初期至“文革”结束,新诗失去了本体意识,转由向政治服务,遵循专制文学道路,发展走向停滞,研究成果贫乏,“文革”十年新诗凋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蒙冤的诗人和流派得到平反,“思想解冻”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北岛的《回答》标志着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朦胧诗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表达时代情感和人民愿望,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其中顾城的《一代人》便是朦胧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北岛、顾城、舒婷、芒克、食指等,以及其他诗派的诗人如海子、西川、汪国真、余光中等诗人为新诗发展照亮了前景,进入了新诗创作的又一个历史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文化的剧烈转型时期。海子的死亡是诗歌史的一个历史节点。海子卧轨自杀后不久,诗歌界相继而来的是骆一禾的因病离世、戈麦的弃世自沉和顾城婚变杀妻自缢。新诗的大旗由谁来抗?“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强势扩张,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成为大众普遍性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精英文化和严肃的文学艺术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在当下,文学已一再被边缘化了,而作为一种高级精神形式的诗歌则被双重边缘化了,甚至有人发出了危言耸听的‘诗歌即将消亡’的论断。”

随着东亚文化圈内的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经济腾飞,儒家文化及儒家伦理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一股“国学热”的浪潮席卷中国,大陆学者兴起了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高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国家重视与保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21世纪以来国学复兴,新诗冷寞现象出现的四点原因:

(1)全球化大背景,寻找民族定位,认清民族血脉,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和本土经验的思潮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乃是全球发展、时代要求、大势所趋。

(2)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新诗发展不利,缺乏社会基础,诗歌边缘化现象严重。社会的焦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國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重新唤起社会民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3)缺少新诗领域的探索者和开拓者、杰出诗人数量极少、无诗坛领袖。汪国真、余光中相继去世,诗坛健将凤毛麟角。而港台地区的新儒家代表以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著书立说、游走讲学、身体力行。他们的著作在大陆出版并广泛流行。

(4)诗歌教育水平低下,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美学的培养和熏陶漠不关心,中小学生作文要求明确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而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大众普及,中小学教科书的古代诗歌和文本有所增加。

三、思考启示

(1)新诗从根本上顺应了人类语言交流融合与现代思想内容表达形势发展的自然趋势。是当代人的新创造,是对诗歌历史的探索与贡献,应该得到肯定。

(2)我们不应将新诗和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对立,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复杂性、多元性,文化形式具有交融性、共生性与互补性。顺应自由开放,多元平衡的时代文化潮流,尊重人们文化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向文学革命的伟大先驱看齐,站立在广袤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地上探寻新诗的足迹,做到批判性继承、突破性发展,才能平衡国学复兴与新诗的发展。民国时期新诗与国学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发展的经验。

四、结语

采用对比视角分析文化现象,更利于把握不同文化现象背后文化因素的不同和文化特质,更利于深入剖析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谭五昌.新世纪中国新诗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郑敏.新诗面对的问题[J].文艺研究,2009(3).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新诗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张应弛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哈哈镜
哈哈镜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