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象到结论,强化实证意识

2019-09-10邵丽芳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5期
关键词:白醋小苏打蜡烛

邵丽芳

探究实验是在科学课中培养实证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那么,从发现实验现象到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中,教师如何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呢?我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为例谈了几点措施:确定观察重点,引领探究与交流;改进实验材料,放大实验现象;坚持科学态度,搜集充足证据。

确定观察重点,引领探究与交流

新课程教育理想的状态不是教师在前面领着学生走,而是教师创设情境和问题推动学生走。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引领学生探究与交流,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协助者。我认为,培养实证意识的第一步应是明确实验目的,确定观察重点。只有明确观察内容的重点,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搜集有价值的证据,进而抓住本质现象。因此,本课中我主要借助以下三个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与交流。

1.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物质的变化》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实验现象中,寻找物质变化的本质: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依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这个实验是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我们应该观察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确定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观察什么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聚焦“变化”这个词,思考“我们需要在什么时候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混合前后同一种物质发生的变化,明确观察的对象。

3.記录什么

我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要想知道一种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借助哪些观察方法”,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明白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还需要借助耳、手、鼻等身体感官。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记录单里可以写“我看到……,听到……,闻到……,还摸到……”。

我用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混合前后同一种物质发生的变化,并让他们通过看、听、摸、闻等手段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的状态,并将其与混合后的状态进行对比,发现小苏打消失了,瓶子里的液体气味变了,没有了白醋的酸味,因此,学生认为这种液体已经不是白醋了。他们通过各种感官的观察,还发现瓶子外壁有冰凉感,反应过程中发出“滋滋”声等现象,搜集到了这些证据,也就为得出“产生了新物质”这个结论打好了证据基础。

改进实验材料,放大实验现象

教师在准备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成功率更高的材料,用有效的事实和有利的证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我在本课中将材料做了以下改进。

1.玻璃杯→矿泉水瓶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是在玻璃杯中进行的,混合之后用玻璃片盖上。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实验效果很不明显,有少数小组获取不到实验证据。于是,我将玻璃杯换成了矿泉水瓶,发现所有的实验现象都被放大了(见表1)。

通过将玻璃杯改换成矿泉水瓶,学生更直接、深刻地感受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气体,并且有不少学生联想到了平时喝碳酸饮料的情景,由此做出猜想:瓶子里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2.长蜡烛→茶蜡小蜡烛

本节课中气体熄灭蜡烛的实验难度比较大,我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普通长蜡烛火焰比较旺,很难熄灭,二是玻璃杯中能够收集的气体量太少。我受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中现场实验的启发,将实验中的长蜡烛换成了铝罐装的茶蜡小蜡烛后,发现有以下优点:小蜡烛很容易被熄灭;省掉了蜡烛台这个材料,减少了教师准备材料的工作量;小蜡烛有铝壳底座,降低了操作难度,节省了实验时间;在实验室中,小蜡烛便于保存,且成本较低。

将矿泉水瓶里收集的气体倒向蜡烛,蜡烛熄灭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学生在这个实验中轻松验证了“瓶中的气体比空气重,能熄灭火焰”的猜想。

坚持科学态度,搜集充足证据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利用搜集的证据,引导学生很快作出判断或得到结论。我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对证据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的过程中认识到,当作出某一判断和结论时,需要有大量的证据作基础。只有获得了充分的证据,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对某一科学现象进行判断和结论,而当证据不全面、不能完全揭示某一科学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证据,利用现有的证据作出阶段性的总结。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一点。

1.搞科学探究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判断

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所产生的气体具备以下两个性质: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很多学生根据这两个证据作出了判断:这种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分析: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证据,就判断这种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呢?这时有些学生产生了怀疑。

2.搜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我趁势出示两份PPT资料——“几种气体的特征”“常见的气体”,要求学生一边看资料,一边与这种气体特征进行对比,再作出判断:这种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

3.只有证据充足,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学生经过认真对比和分析,再次作出自己的判断:凭这两个证据只能推断这种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氩气,还可能是其他气体。因为二氧化碳和氩气都具备“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这两个特征,还有很多气体的性质我们并不了解,它们中可能还有气体具备以上两种性质。因此,要准确判断这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目前的证据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为了证明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还做了大量的实验。科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搞科学探究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不能想当然,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并获得大量准确的证据,只有证据充足,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令人信服的。

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为学生搜集准确有效、客观全面的证据采取必要的措施:准备科学、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他们积极查找资料,寻找充分的证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结论,不断强化实证意识。

猜你喜欢

白醋小苏打蜡烛
白醋洗头
泉水与白醋
鸡蛋微笑了吗
巧灭蜡烛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科学用白醋全面清洁家居
使用小苏打消除异味
神秘熄灭的蜡烛
小苏打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