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研究中儿童视角研究的发展

2019-09-10方美红,王任梅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综述学前教育

方美红,王任梅

【摘要】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通过儿童的“天真之眼”来探索童年的秘密,是对儿童能力的信任和挖掘。本文从儿童视角的内涵以及儿童视角的研究进程两方面来把握儿童视角研究的发展背景;从理论与实证两个维度来剖析儿童视角的研究现状,全面把握理论研究中的儿童视角研究方法、研究伦理以及研究反思,实证研究中的儿童视角之朴素理论、教育活动、自主评价、生活经验的研究。对学前教育研究中儿童视角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明晰儿童视角研究发展脉络,以期引导学前教育中儿童视角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学前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儿童视角;学前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2-0006-05

【作者简介】方美红(1995-),女,江西景德镇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王任梅(1982-),女,湖南娄底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文化中是一种不成熟的存在,在以成人为主导的教育研究中,儿童一直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客体。成人对于儿童的话语缺乏倾听和尊重,成人和儿童一直以“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主体与客体”“专家与不成熟者”的模式出现在教育研究中。所幸,近年来,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日益成为教育者、研究者、幼儿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关注热点,倾听儿童、相信儿童,儿童的能力被逐步发掘,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儿童观转变的洗礼。

一、儿童视角研究的发展背景

(一)儿童视角内涵

“视角”,原本是绘画透视学中的一个术语,表示在观察和描绘对象时所使用的角度。此后,“视角”一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领域,成为文学理论的专业术语,表示作者在写作时采用的审视世界的角度。儿童视角在文学领域应用广泛,教育领域中有关儿童视角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对这两个领域中的儿童视角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其内涵。

在文学领域,学者们对于儿童视角这一概念的定义大同小异,即通过儿童的“天真之眼”去观察世界,通过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善恶,以儿童的口吻进行文学作品的阐述。如吴晓东等人认为,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具有鲜明的、活泼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1];赵建辉认为,儿童视角指的是借助儿童的视角或嘴巴叙述故事,并在故事的过程中呈现出形象的儿童思维特点,即以儿童或成人转换的儿童作为叙述者,叙述口吻中充满着天真、烂漫、幼稚和单纯[2]。由此可见,文学领域中的儿童视角是成人作家以儿童自居,只是一种叙述的方式。

在教育领域,儿童视角并不是借助儿童的口吻来进行叙述,而是直接让儿童说出他们眼中的教育现象、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评价。如陈晓红、李召存认为,儿童视角作为教育中的新研究取向应运而生,它强调在教育研究中凸显儿童在研究中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能發挥儿童优势的研究方法,使儿童参与研究项目,使儿童表达自己对其生活世界的体验、认知和理解[3];关旗琳认为,教育研究中的儿童视角是指给予儿童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讲出自己看到的教育现象,表达出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感受[4];莫迪在论文中具体比较了文学领域与教育领域儿童视角的异同,发现两大领域中儿童视角含义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讲述故事;故事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点;情节呈现出不易为成人所感受到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状态和生存世界的另一种特点。两大领域中儿童视角含义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个体独立性上,文学领域中的儿童视角只是一种叙事模式,不是单独的个体,但是教育领域中的儿童视角是真实的儿童的想法,它承认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其次在时间性上,文学领域中的儿童视角是回溯性的,教育领域中的儿童视角是现在进行时或将来时[5]。

(二)儿童视角研究进程

儿童视角下的教育研究经历了不受重视——理念兴起——理论探索——蓬勃发展四个时期,接下来将一一进行阐述。

在教育史甚至是人类历史上,儿童一直被认为是“无能”的,洛克将儿童比作“白板”,成人习惯于站在高高在上的神坛,对于儿童的话语熟视无睹。在成人掌握话语权的教育研究中,儿童作为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在社会文化中被视为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存在,是仍处于发展中的边际人[6]。此时,儿童更多的是以研究对象出现,处于研究客体的被动地位,儿童视角的研究自然不受重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权运动的兴起使得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也从边缘进入人们的视野,如威廉·科尔萨罗提到的,“社会学家对于其他弱势群体,诸如少数民族、女性的关注自然而然地使他们关注到了儿童的生活”[7]。《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署把儿童权利运动推向了高潮,儿童视角教育研究理念随之兴起。伴随《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儿童的地位发生改变,他们开始被认为是有能力的个体,有权利参与到与他们相关的决策制定中。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对于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事物具有发言权,儿童的声音开始被倾听和尊重,教育研究者也关注到了儿童在研究中的话语权和主体地位,开始了儿童视角下的教育研究新进程。

《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之后,儿童研究领域对儿童本人的研究日益火热,这促使研究者展开对儿童视角下儿童教育研究理论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新童年社会学兴起,它推动了从“研究儿童”到“与儿童一起研究”的趋势。新童年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和艾伦·普劳特,他们认为,童年并不是成人眼中、一般意义上的童年,而是在特殊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下形成的,是具体化和形象化的童年[8]。童年社会学给予教育研究者一个认识和看待儿童的新的观点,而现象学则贯穿于儿童视角研究的整个过程。胡塞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现象学,它既是一种哲学流派,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方法。现象学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一个即时体验而尚未加以反思的世界……是对生命或存在意义的研究[9],因此,在儿童视角的研究中,要关注儿童作为社会成员的真实想法,全面倾听儿童、了解儿童。现象学的分支——体验研究,要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儿童视角的研究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现象学提倡“周全反思”,这种反思并不是内省,而是回顾,儿童视角的研究也是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如访谈、录像、图画等来记录研究过程,之后对其进行整体性描述、解释和反思。

在经历了理念兴起、理论探索的时期之后,许多教育实践也证明了儿童视角研究的可能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如瑞吉欧教育体系证明了“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他们有能力使用不同的符号和标志来解释自己眼中的世界。儿童是有能力的社会建构者,吸引了一大批教育研究者对于儿童视角的研究兴趣,儿童视角的研究蓬勃发展。

二、儿童视角理论研究现状

理论研究是一个研究成为“有水之源,有根之木”的重要基础,在文献查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关儿童视角理论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大致占到可查寻文献的19%,也正是这个19%,滋养着基于儿童视角的实证研究。有关儿童视角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视角研究方法、儿童视角研究伦理以及对儿童视角研究的反思三方面。

(一)儿童视角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侧面反映了研究者所持的儿童观,在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儿童的声音难以被听见。研究者没有倾听儿童的习惯,在这种大环境下,儿童也没有表达意见或被倾听的习惯[10]。成人视角下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这些方法依赖于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而儿童由于年龄的限制,难以适应此类方法。因此,在儿童视角的研究中,研究者尝试使用绘画、摄影、录音、情境故事等方法来弥补儿童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明玉君使用了情境故事法(投射法的一种)来探究学前儿童心目中的父母角色形象[11]。Clark创设的“马赛克”法是儿童视角研究中典型的研究方法,它将多种方法混合使用,通过绘画、笔记、地图、录音和自主摄影等多重方法来促进儿童的表达,让成人通过儿童的“天真之眼”来看待世界[12]。

(二)儿童视角研究伦理

在探索了儿童视角的研究方法后,研究者们把视线投射到儿童视角研究的伦理上,无论使用怎样的研究方法,都必须保证研究的伦理性。《与儿童一起研究:伦理问题探讨》(Researching with Children:Ethical Tensions)一书中,着重指出儿童参与研究中的研究伦理问题,启迪我们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保障儿童在研究中的知情权、安全权、参与权等伦理性权利[13]。出于对儿童的尊重,进行研究前必须征求儿童家长、监护人的同意。儿童作为研究的主体,对将要进行的研究具有知情权,并且在研究开始前和研究中都有权利中断或拒绝参与研究,成人要以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向他解释将要进行的操作,并且明确告知儿童有拒绝的权利。Louise在研究前就以图片问卷的形式向儿童解释研究的目的、方法、过程等,并给予儿童接受与否的权利[14]。

(三)儿童视角研究反思

儿童视角的研究还属于不成熟的新型研究范式,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反思,其中也不缺乏那些热衷于儿童视角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們。反思主要存在于研究结果、研究投入、社会支持等方面。首先,选用的研究方法是否适宜,能不能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下开展研究,是能否让儿童说出内心真实想法的关键,也是研究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重要因素。当儿童意识到自己在被观察时,霍桑效应就会出现,他们倾向于做成人想要他们做的事、说成人想要听的话,这就使得参与式观察成了另一种管理模式。同时,儿童视角的研究虽强调成人与儿童的非对立关系,这种两分法并非是二者的对立,“但这种抽象层面上的分割,很可能会对儿童建立起协商、合作的研究关系形成理论上的障碍”[15],从而影响研究结果。其次,席小莉指出儿童视角的研究需要非常大的研究投入,在研究准备阶段,要耗费大量时间与儿童建立联系;在研究施行阶段,需要经常协调与幼儿园或教育机构的时间;而在数据分析阶段,由于所获资料繁杂,种类多而且内容庞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数据分析[16]。“马赛克”法的创建者也说,“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研究”[17]。还有学者从实践操作与评价的困境和外部条件与社会支持的不足来进行反思。

三、儿童视角实证研究现状

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广泛出现在童年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中,聚焦到学前教育领域,在儿童视角理论性研究的先导下,有关儿童视角的实证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大都以“儿童眼中的……”“儿童视角下的……”“基于儿童视角的……”等为标题,探讨儿童对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主观认识。儿童视角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视角之朴素理论、教育活动、自主评价、生活经验的研究四个方面。

(一)儿童视角之朴素理论

儿童对物理、心理、生物等领域的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如生长、地球、生物、死亡、情绪等。关于儿童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相关研究,构成了儿童的朴素理论,这是儿童视角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类型。在物理概念上,鄢超云选取了“力与运动”这一常见物理现象,采用质量结合的方法,进行情境对话,探讨儿童朴素理论发展情况[18]。在儿童朴素情绪理论中,刘国雄、方富熹研究了儿童对情绪、愿望与信念的理解,认为情绪理论是个体对情绪经验做出的解释,它体现在情绪词汇的运用上[19]。随着心理学与教育学联系日益增强,有关儿童对于心理概念的研究也增多了,冯桃、顾荣芳等考察了儿童对于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理解[20]。

(二)儿童视角之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种类繁多,包括室内教育活动、户外课程、游戏活动、幼小衔接等,儿童视角之教育活动的研究,即儿童是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活动的。李春良、张莉通过照片引谈法收集儿童对是否是游戏活动的判断及其依据,发现活动材料、活动自由度、活动地点、假想与虚构等因素影响儿童判断一个活动是否是游戏活动[21]。李召存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中,尝试使用诠释现象学的研究范式,真实构建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和意义感受,对幼小衔接的本质内涵进行再概念化[22]。高翔基于儿童视角进行了幼儿园户外课程的实践探索,教师基于儿童视角观察、解读幼儿户外活动,立体开发户外课程,灵活实施户外课程,深入挖掘户外课程的价值[23]。

(三)儿童视角之自主评价

长久以来,教育质量的评价都来自于成人视角的“好”与“坏”,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从儿童视角来评判什么是“好教育”,幼儿园中儿童视角的质量评价包括了对老师、父母、幼儿园环境创设、成长档案袋模式等的评价,也有儿童对幼儿园和小学的整体理解与评价。袁永雄在他的学位论文中探究了儿童心目中的“好幼儿园”,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分析以及针对绘画作品的访谈,展示和分析了幼儿理解的幼儿园以及幼儿心中理想的幼儿园[24]。杨翠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深入幼儿园,通过描述的观察、焦点的观察以及非正式访谈、正式访谈的方法,呈现出幼儿眼中好老师的素质特点[25]。李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重慶市一个普通家庭为个案,通过参与和非参与式观察、正式和非正式访谈及实物分析等方法,探讨孩子视角下的父母教育行为及孩子对父母的期望[26]。

(四)儿童视角之生活经验

儿童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还未成熟的社会人,他们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呢?基于儿童视角对生活经验的理解研究主要有过生日、消费、家、性别等方面。何双琦选取南京某幼儿园大班儿童30名,通过访谈了解儿童是“怎样过生日”的,通过儿童绘画作品分析他们“想怎样过生日”[27]。王奶珍通过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展开主题绘画“我在买东西”和“我最想开的商店”,从幼儿视角出发,探讨5~6岁幼儿对消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幼儿对消费的体验[28]。王任梅、薛烨通过访谈90名3~6岁幼儿,探讨了3~6岁幼儿“家”概念的发展,主要包含了幼儿对家的物理空间、家的组成、家的定义、家的功能等相关主题的理解[29]。

四、对目前儿童视角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儿童视角研究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但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我国有关儿童视角的研究发展不均衡,理论研究和系统性总结的文章相对实证研究较少,在理论研究中对于方法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在儿童视角研究进程和梳理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其次,我国有关儿童视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依赖国外输入,在实践操作中仍有很多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技术上的操作不成熟,导致了研究结果缺乏权威性,研究意义不能实现最大化;再次,儿童视角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虽然Clark提出的“马赛克”法中有着绘画、笔记、地图、录音和自主摄影等多种方法的混合使用,但目前的研究方法多局限于访谈法、参与式观察和绘画分析法,并且,目前所采用的这些方法是否真正地在自然环境下聆听到了儿童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还有赖于科学的检验;最后,研究中只关注到一次性的回答,而很少有长期的追踪式研究,缺乏动态性的研究。

(二)研究展望

儿童视角的教育研究还有很长的道路,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几点展望:在研究内容上,可补充有关儿童视角总结性的理论研究,要着重解决概念认识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对线索的梳理和总结,厘清儿童视角研究的本质概念,助力儿童视角研究的长远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中可以更多地去探索更丰富、科学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借鉴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先进研究方法,同时也要进行实验研究,以检验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提高儿童视角研究的信效度;在研究的延续性上,注重研究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开展长期的追踪式研究,让人们对于儿童视角下的教育研究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01):67-80.

[2] 赵建晖.鲁迅在《社戏》中为什么选用儿童视角?[J].语文建设,2006(11):49-50.

[3] 陈晓红,李召存.教育研究中儿童视角的发展[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01):15-18.

[4] 关旗琳.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5] 莫迪.儿童视角研究:儿童研究的新转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6] 李季湄.儿童权利与儿童人格建构[A].人格建构工程学研究基金会.婴幼儿人格建构再探[C].台北:台湾人格建构工程学研究基金会出版社,1985:39.

[7] 王友缘.新童年社会学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进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05):34-39.

[8] 王友缘.童年研究的新范式——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特征、研究取向及其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1):70-77.

[9] [加]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12.

[10] Anne Smith,Judith Duncan,Kate Marshall.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their learning:exploring methods[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5(6):473-487.

[11] 明玉君.幼儿心目中的父母角色形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12][17] Clark A.Ways of seeing:Using the Mosaic approach to listen to you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M].Bristol:Policy Press, 2005:29.

[13] Dockett S,Einarsdottir J,Perry B,Researching with Children:Ethical Tensions[J].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2009(3):283-298.

[14] Josephine, Louise Armistead. A Study of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the Quality of Their Experiences in Early Years Provision[D].Newcastle upon Tyne:University of Northumbria,2008.

[15] 許倩倩,高振宇.与儿童一起研究:核心议题与研究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06):78-82.

[16] 席小莉,袁爱玲.“儿童作为研究者”的兴起与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3(04):18-24.

[18] 鄢超云.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促进理论与证据的协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9] 刘国雄,方富熹.学前儿童朴素情绪理论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9,41(10):939-946.

[20] 冯桃.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认知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1] 李春良,张莉.大班幼儿判断游戏活动的依据——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7(05):23-34.

[22] 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57-62.

[23] 高翔.让儿童的成长像呼吸一样自然——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课程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5(04):41-45.

[24] 袁永雄.我喜欢的幼儿园[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5] 杨翠.幼儿眼中的“好老师”[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6] 李辰.孩子眼中的“好爸爸、好妈妈”[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7] 何双琦.大班幼儿“过生日”经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8] 王奶珍.5-6岁幼儿对消费的认识和体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29] 王任梅,薛烨.3-6岁幼儿“家”概念的发展及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38-4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美3-6岁幼儿‘家’概念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17YJCZH175)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王任梅,455634141@qq.com

(助理编辑 王平平)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综述学前教育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