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中国好父母

2019-09-10杨静

教育家 2019年19期
关键词:忠心家风子女

杨静

在2019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2019年要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针对不同學龄段的学生设置课程、开发教材、举办活动,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怎样改善不良的亲子关系就成了众多父母关注的话题。带着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

家庭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很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会生就会养。其实,教育是一门科学,不是靠一知半解就可以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赵忠心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怎么管孩子是第二位的。

父爱和母爱是一种能力。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父爱和母爱,就要具备人才开发的能力,懂教育,才能会教育。“我们要培养好孩子,必须具有培养孩子的本领,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所有父母应该遵循的育才之道。”赵忠心说。

许多初为父母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为人父母,更谈不上如何教育孩子。赵忠心强调:“要教育好孩子不是管吃、管穿、管住就可以了,做到了管吃、管穿、管住还远远没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在赵忠心看来,在做父母之前,每个人就要掌握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理论上了解婴儿、幼儿、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掌握孩子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智力和个性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科学的指导。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就要做到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一个低素质的人,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是一种教育

“家长孩子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赵忠心认为,如果家长跟孩子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孩子会觉得家长尊重、信任自己,自然会做到自尊自信。反之,家长不尊重、不信任孩子,会给孩子一个信号——你不行,所以我才管你。这样的家庭,容易养出负面情绪的孩子,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家长忽略的。

传统的封建家长制是“父是一家之长,尊中至极”,即家里辈分最高的男性长者是“一家之主”,有权约束全家人、统摄全家事务——求学、就业、婚姻等,全由他一个人做主。对晚辈的教育也是家长一个人说了算,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角”,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势”。而在现代社会的家庭里,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和子女商量,听取子女的意见。家长的话不再是子女心中的“绝对真理”。

在赵忠心看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长要把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明确哪些地方可以管,哪些地方应该放,该管的管,该放的放,把“管”和“放”结合起来。

在女儿的成长中,赵忠心同样没有多加干涉。“我女儿曾经拿过全运会的冠军,后来在国际花样游泳锦标赛中也获得了历届国家队出国比赛的最好成绩。当了八年运动员后,她被留在队里担任教练,那时她还不到18岁。”赵忠心原以为,女儿年纪轻轻就捧上了“金饭碗”,应该会安于现状。哪知女儿在当教练的同时,还在收听广播电台的外语节目,每天下班后,都要打车去外语班学习。

“过了一年,女儿突然对我说她辞职了,不想当教练了。”这么大的事,女儿“先斩后奏”,赵忠心多少有些惊讶,但表面上他只是淡淡地询问她辞职的原因。“女儿说这些年当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比赛任务紧张,没有读多少书,将来适应性可能会比较差,路也比较窄,所以想重新回学校,丰富自己的知识。”

听了这番解释,赵忠心便放心地“由她去”。就这样,他的女儿自学考上了大学,又出国读了MBA,毕业后到软件公司从事管理工作,做得非常优秀。

把孩子摆在平常的位置

“孩子的地位怎么摆,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赵忠心强调,当今社会很多独生子女的家长把孩子的位置摆得过高,把孩子当成了家庭里边的“特等公民”。导致孩子只有权利意识没有义务意识,把父母的爱当成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这就容易导致孩子“自私自利”。与之相反,如果你把孩子摆在一个平常的位置,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更懂得感恩。

对此,赵忠心深有感触:“我有一儿一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偏疼偏爱于谁。孩子很小的时候,全家一起住在北京宣武区的平房里,夏天没有电扇和空调,屋里很闷。夏天晚上吃完饭在外面睡觉,我就给年幼的女儿弄一个小桌,让她躺在上面睡觉纳凉,我在边上给女儿扇扇子,打蚊子。女儿长大后,每每提起这一幕,总是说,‘我就记得我小时候躺在桌上睡觉,我一睁眼,我爸爸在这旁边给我扇扇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孩子在家里是“特等公民”,到社会上也会想当“特等公民”,但社会不允许有“特等公民”。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就会难以应付,必然受挫。“所以说这个关系实质上就是把握孩子地位的高低,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赵忠心说。

在德国,不仅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能力,法律也有这样的要求。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为大家服务的意识,让孩子认识到家庭中的义务。赵忠心建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帮家长擦擦桌子、刷刷碗,自己洗红领巾等,其实教育没那么复杂,就是点滴之间的这些小行为的深层次影响。 ”

父母应注重情感投入

家长与孩子感情的建立,是在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中慢慢累积的。对孩子而言,即便你是与其血缘关系最近的父母,如果只生不养的话,孩子也不会跟你亲近。当前,在农村的一些地区,很多留守的孩子只跟带大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人亲近。对他们来说,父母只是个称谓概念,因为和父母没有朝夕相处的机会,感情也无法建立和培养,自然无法产生亲近的感觉。

赵忠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个孩子,孩子的父母在外務工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了,记者为他拨通电话后,孩子说:“妈妈,我想你了,暑假我能不能到你们家玩?”在孩子心中,父母的家已经成了另外一个家,电话那头,孩子的父母立马泣不成声。

事实上,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的感情投入大打折扣,在赵忠心看来,金钱投入不算感情投入。赵忠心说:“过去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针一线密密缝,把这种感情缝到里头了,现在是‘慈母手中钱,儿女身上衣’,只见物质投入、金钱投入,可是家长在孩子身上的感情投入却缩水了。”

在我国,送两三岁的孩子入整托、小学生住寄宿学校、中学生到国外留学的现象越来越多。未成年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通常比较差,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性很大,强行隔断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很残酷的。著名作家杨沫的儿子老鬼在《回忆母亲》一文中不无遗憾地说:“我们兄弟从来没有过在母亲怀里撒娇的经历,好像自己不是妈妈生的。”作家王朔在前几年出版的《给女儿的信》一书中提到,小时候自己是全托,父母因工作脱不开身,星期天也不接,常常是几个星期才接一次,他当时就觉得自己不是爹妈生的,而是“政府生的”。

对此,赵忠心颇为担忧。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内心的情感世界会是怎样的?现在的多数家长对此都不太会思考。

有人可能会说,孩子跟爹妈不像过去那样亲有利于孩子自立。事实上,所谓“自立”,是指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自立不能以丧失亲情为代价。如果子女跟父母都不亲了,甚至连父母都不认了,成为‘冷血动物’,这种‘自立’还是不要为好。”赵忠心不无担心地说。

家长必须明白,“金钱投入”代替不了“感情投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会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孩子终生都不会忘记,会深深地影响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家长要让亲情更紧密,子女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强化家长的感化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固有优势。家长也要克服困难,多辛苦,多付出,在孩子身上投入尽可能多的感情。

树立良好的家风观

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家风熏陶”。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一代代延续下来的。在多年的生活当中,必然会形成特定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相对稳定的东西。这一切的总和就叫“家风”。家风是可以“遗传”的。说到“家风”和家庭教育的作用,赵忠心说:“教育孩子就像系扣子。第一颗扣子系对了,后面的通常就系不错。”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对于文明养成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赵忠心举例说,著名电视剧《大宅门》剧情主线之一,就是“白七爷”白景琦的家风。生活中他虽然风趣幽默,但遇到原则问题“白七爷”却十分“严酷”。白家大少爷白敬业经常赌博,有一次输掉了12万两银子。“白七爷”得知后怒不可遏,竟然打断了儿子的腿。此等“封建家长式”的行为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其中蕴含的家风精神却值得学习。

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长久的。子女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一个人的言行,体现家庭的素养。积德行善、勤俭有为、积极向上等家规家训,渗进我们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家风乃至社会风气。

猜你喜欢

忠心家风子女
Tomb-sweeping Day
疯狂排障王,比将军还宝贵的老兵
一片丹心育桃李 满腔热血润杏坛
家风伴我成长
由衷之情,始于肺腑
百家姓看“家风”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百家姓看;家风
浅谈中职德育之“五心教育”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