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转化“边缘学生”的方法和策略

2019-09-10胡伟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生特点形成原因转化策略

胡伟

摘要:“边缘学生”是指那些学业表现差,缺乏取得学业成功能力和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性格孤僻,价值观偏激,喜欢独处,远离集体活动等情况。笔者基于教学实践,对“边缘学生”的形成原因、特点进行了分析探寻,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形成原因、学生特点、转化策略

一、“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

1、外因

教师与教学原因被认为是“边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外因。从教学环节来看,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普遍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并没有根本被打破。相反,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应试教育”还有被强化的情况。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造成中小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以成绩论成败”的情况,“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强调智力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评价。对于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则会被贴上“学困生”的标签,不利于“边缘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2、内因

“边缘学生”形成的另一个因素,是学生自身因素,则内因。从学生自身因素看,学习动力、智力、学习能力、性格等均可能影响其学业表现。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除极个别特殊学生外。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明显,学生能力和性格对学业表现的影响较大。

“边缘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他们缺乏有效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学习自主性不强,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和娱乐之间的关系,学习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等,由于学习能力差,造成学业表现的差距。随着学业表现差距越来越大,“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下降。

3、家庭环境原因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缘学生”家庭环境相对较差,比如家庭破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等。个别家庭则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不闻不问,认为“我只管给钱”,学生难以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关爱。

促进家校沟通,密切家长关系十分重要。离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的教育力量显得无比单薄。与每天面对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学生的教师相比,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了解要详尽要有效得多。同时教育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科学与否等综合分析,以有效地寻找症结所在,促进边缘学生回归。

二、“边缘学生”的特点

1、“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从现实来看,“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差。这种“差”具体表现在:学习兴趣不浓,不清楚学习目的,欠缺学习动机,没有理解学习的意义;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多依靠机械记忆,不能灵活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各类事物的影响;学习效能感低,普遍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容易因学习成绩差而否定自己;学习基础薄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学习计划的要求。

2、“边缘学生”普遍存在“闪光点”

“边缘学生”的学业表现虽然较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优点。相反,从笔者教学看来,“边缘学生”普遍存在各种“闪光点”。从道德要求来看,绝大多数“边缘学生”具有良好品质,在核心价格观和人生观方面;“边缘学生”与其他学生并不存在显明差异。很多“边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好,但是他在歌唱、绘画、体育、科学等各领域有很好的表现,甚至还有“边缘学生”代表班级,学校获得各类奖项的情况。这也就说明,在对待“边缘学生”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实现“有教无类”。

3、“边缘学生”渴望被尊重、被理解

教师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改变观念,接受“边缘学生”存在的客观现实,使学校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来。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老师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不歧视不漠视,要走进他们,理解与尊重他们,使他们也能感受到来自集体和老师的温暖和关爱。

三、“边缘学生”转化策略

1、善于发现“边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同

在过去的“唯分数论”评价模式下,“边缘学生”由于学业表现差而被“全盘否定”。这直接打击了“边缘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容易对自己怀疑,并质疑个人的价值。随着社会进步,每个个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展现自己,获得成功。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要善于发现“边缘学生”的“闪光点”,对“边缘学生”形成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就利用推选学科代的机会,将具有绘画、歌唱、运动能力的“边缘学生”提名为相应学科代表,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具有指导意义。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坚持与各任课教师沟通,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理念上取得了共识。对于“边缘学生”教学重点由人掌握基础知识为核心,习题练习以课本习题为主,侧重于夯实“边缘学生”学习基础。打好基础是关键,有了基础才有学习信心,教学时尽可能从简单易学入手。如形象记忆法,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本人在教“中国政区图各省市政区轮廓”时,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将各省市区图与什么形象相似,由同学们找出来。老师先举个例,如:中国地图像个雄鸡。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就立即调动起来了,一下子课堂就活跃起来了,什么吉林像个三角形、云南像个孔雀开屏、青海像个兔子、福建像个相思鸟等。然后,对答对的边缘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激励,让“边缘学生”得到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纠正“刻板印象”,平等对待“边缘学生”

“刻板印象”又称为“定型化效应”,指的是个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特定人群或事物(事件)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刻板印象”直接造成了老师对“边缘学生”的认知偏差,不能正确对待“边缘学生”,甚至歧“边缘学生”。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公正待人,不偏不倚。同时,老师要加强对“边缘学生”的关系,认真听取“边缘学生”对教学的想法和意见。同时,尽量密切与“边缘学生”家长的联系。做到家访等工作,形成学校与家庭合力教育的局面。

4、重视学习能力培育,提高“边缘学生”学习力

“边缘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容易影响他们的获得感与效能感。因此,老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教学难度能够满足“边缘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边缘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笔者在地理教学时,极注重从趣味入手,例如:在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节时,曾经这样导入新课:

情境问题一:你们喜欢听戏曲吗?(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段秦腔和黄梅戏)问哪段是黄梅戏?它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剧种?

情境问题二:电脑课件播放南方一个家庭和北方的一个家庭在分别吃午饭的片段,问他们吃的有什么区别?

两个情境的导入,很顺畅地引入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边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出来了。这样做能启动学生大脑的思维,使他们情緒亢奋,唤醒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教学互动。

总之,老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边缘学生”的“闪光点”,坚持“因材施教”,提高“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尽可能的消除“边缘学生”现象。

参考文献:

【1】杨霞.班级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11):76-77.

【2】邱德峰.“边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1):52-54.

猜你喜欢

学生特点形成原因转化策略
技工学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与思考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统计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