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书法教育中的两个难题

2019-09-10张冰

新阅读 2019年2期
关键词:写字书写汉字

张冰

自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至今已有6年。此间,各式书法教材如雨后春笋,各地书法教育也组织的有声有色,书法师资培训也在有限的条件下如火如荼地举办,各种层次的书法展赛也应接不暇。除学校书法(写字)课之外,社会培训机构纷纷看中了巨大的商机,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的书法课外辅导已成相当之规模。书法这个一度淡出的传统文化形式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成为了广大青少年发展兴趣、陶淬涵养的重要选择之一。而今,我们在大力倡导美育,希望给青少年打好一个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美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在培育审美享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书法无疑是实用性最强的美育训练科目。

熊秉明先生有过这样一个说法: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尽管这一近乎极端的说法引来了诸多不同角度的质疑,然而我们确实也可以从中解读出书法特有的魅力,尤其是书法之于中国文化多面向的表徵。自汉代以降,每个朝代特有的文化性格都陶铸出了相应的时代书法风貌,每一件书法作品都能够如光谱浓淡一般映射出相应的历史文化内涵。历代书家皆挥洒才思丰富着汉字书写的各种可能性,为我们探究笔墨与空间的创造力提供了厚实的基础。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书法家绝大多数属于士人阶层,他们于各领域学术、思想上的造诣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架构。正是这些不同视角切入书法研究中的论说向我们展示了书法之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血脉贯通。因此,我们无须忧心书法在当下、未来的生存状况,更应该思考怎样在书法教育中将这些核心的东西呈现出来。

经过近几年的尝试与探索,综合各种教材的编写思路,书法(写字)课的教育理念已然形成了共识。中国书法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书法绝非写字那么简单,书法教育亦绝不是“写字教育”那么单薄。科学的书法教育应该是以书写汉字为主线,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立体式教学。有此共识,书法教育便不至于偏向。社会、学校、家长有了统一的认识,书法教育亦大有可期。

几年的探索下来,一些问题渐趋凸显。诸如专业师资不足、教学硬件不匹配、社会培训机构的乱象等都是较为突出的,然而这些问题也都是可以通过多部门联动去慢慢缓解,甚至解决的。真正的难题是学理层面的,是对教学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问题。

其一,应该寻求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与书法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书法与规范汉字书写这一组概念的关系在学术界已有共识,而书法教育与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在当下的基础书法教育中似乎还没能厘定清晰,尤其是小學生的书法课堂应该以何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这一问题,我们的各种教材尚有分歧,很多书法教师的认识也参差不齐。

从核心能力指向来看,书法教育与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有差异的。前者的要求更偏向艺术教育,后者更注重通识能力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二者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方法的体系是不同的。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更容易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教学的效度。从基础教育的阶段来说,规范汉字书写应该是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通识能力。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思考书法(写字)课程中规范书写能力与艺术创造力的权重设置和融合设计。

在书法教育勃兴的氛围中,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心态,即希望把书法相关的书写技巧、艺术特质、基本理论知识等有序地编入教材,施于课堂。如此方可切实让书法扎根。这种久旱逢甘霖的动念当然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书法教育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针对不同对象会有不同的阶序、要求和方法。基础书法教育尤其要针对少年儿童的接受力与需求性设置教学内容,过多过全地安排多半会损耗孩子们的兴趣。

从目前书法(写字)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来看,基本是以书写为重点,欣赏、实践等训练为辅的架构。其中,书写部分的讲解是仁智互见的。至少在中华民国以前,书法的实用功能是维系其生命力的主要因素。即便书写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已经有了诸多替代,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自信地肯定,书写至少在教育体系之内是不会消失的。而且,以当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走势来看,书写是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强化的。

至少从实际需求和通识教育的层面来看,规范汉字书写应该是书法(写字)课中书写模块的主要目标。一些变形笔画、笔墨形态控制应该属于延伸培养的内容。具体而言,能够掌握主要笔画、偏旁部首、结构规律的一般性书写要点就基本达标。这一环节若过多地掺入艺术表现手法训练,可能会干扰他们尚未巩固的规范书写思维。实际上,古人在最初接触写字的时候绝大多数是从当时的类书入手,学习其中书法板块的内容,该板块使用的例字以及技巧说明都是以规范为标准的。书法家的成长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交织着许多鉴藏、流动等活动,甚至还会有一些机缘巧遇。像唐代弘文馆那样入手就跟随欧阳询、虞世南学习的情况是特例。

书法欣赏、观察实践等模块则应该在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适当设置书法艺术领域的内容,在提高学生审美品次的同时,以书法艺术无限变化的笔墨、空间创造力去感染、启发他们。这些辅助模块的教学以学生体认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为目标,或者说至少让学生觉得书法是有意思的,而不是黑白两色的枯燥搭配。教育是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的,只有学生被感染到,才可能自发地了解和深入。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书法教育形成很好的层次,从长远计,有兴趣延伸学习的学生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高等书法教育选拔人才的种子。

此外,在这一板块,我们目前看到的具有趣味性、实操性的训练手段还不够丰富,更谈不上与教材配套的汉字玩具和文创产品。在书法日益产业化发展的当下,如果只是看到培训辅导的商机未免太过浅陋,况且现在很大比例的书法辅导机构实际功能多半也只是托管儿童而已。把基础书法教育搞好、搞活绝不只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这需要教育从业者依据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学生实际需求性、接受度去整合相关资源来共同推动。

其二,学与用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相信很多家长、老师都会有一个近乎无解的困惑,写字课或者专门的辅导过程中,孩子多半能够书写得较为规范,有些甚至可以很接近范字。可是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展现的则是另外一种书写模式,几乎完全看不到写字课的作用。从性质上说,这是学与用的问题。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在写字课上,孩子会全神贯注于怎样达到老师的要求,没有其他干扰。而在写作业的时候,首要目标是正确地完成,书写几乎是不需要考虑的因素。尤其是一到四年级前后的小学生,让他们在写作业的同时兼顾书写的规范与美观,如果没有持续提示,一般是做不到的。然而当五年级以上的学生面对难以应付的作业强度时就更难照顾书写因素了。这种书写学习如何影响以至于融合到日常书写之中是一个不难理解而操作难度却很高的问题。类似的现象同样出现在书法教育之中,目前约有将近200所高校开设有书法专业,这些专业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考试才会取得专业合格资格,也就是说毛笔字应该是过关的。但是在这一群体中,至少半数以上的学生硬笔字和非书法专业同学几无差别,甚至完全显现不出受过专业书法训练的痕迹。面对种种疑问,他们的回答诸如毛笔和硬笔是两个体系、没专门练过硬笔字等,终究还是没有解决好学与用、理解与打通的关系。

解决这个问题会更主要依靠一线教师,也一定要经过反复的实验、调整,这一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学生的意识培养,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一拿起笔就无缝代入规范书写意识,如此久而久之便会习惯成自然。

以上两个难题前者关乎兴趣培养,后者关乎意识引导。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进程中,各色教育理念不断翻新,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大势所趋。书法教育是具有相对特殊性的,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其中个体性、差异性与统一标准之间的关系,否则便会落入一个只停留在理论预设层面的尴尬境地。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写字书写汉字
学写字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汉字这样记
写字
汉字这样记
写字大课堂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我会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