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丹艺术论》中的“真”

2019-09-10王琳钰

大东方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院派罗丹自然

王琳钰

摘 要:在初读《罗丹艺术论》嘱词部分时,因为其中用词的精简和抽象,我未能完全理解罗丹所要表达的要义,看得云里雾里。而通过对后文的阅读,则越发察觉到嘱词的发人深省,再回头重新拜读这篇嘱词时,更是感受到了《罗丹艺术论》所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罗丹一生对艺术的理解都被涵盖在这本书内,而嘱词则是涵盖了整本书的内容,本文将就嘱文结合书本正文以及罗丹生平来试析罗丹的美学思想,以及《罗丹艺术论》的深远价值。

关键词:罗丹;真;自然;美;创作;学院派

一、罗丹生平

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和他的两名学生马约尔及布德尔一起,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罗丹的一生都是在和当时的法国学院派做斗争,即使受到抨击和打压,依旧坚持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罗丹也因此创作出众多经典的作品,如《青铜时代》、《思想者》、《加莱义民》等,这些作品的轮廓都极匀称,近乎完美,体现了他精湛的技术,向我们展现了人体之“美”,同时在其内在还蕴含着深刻、永恒的精神。

二、“真”

1理性坚守:忠于自然

19世纪的法国,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艺术流派,可任凭艺术新浪潮一个一个扑来,在艺术界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依旧是学院派。

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产生一方面是受到18世纪30-40年代大量古希腊罗马遗迹的出土引发了大众对于该时期艺术成就的关注,还有就是顺应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在思想领域高举起了反宗教神权的旗帜。但到了十九世纪,酝酿新古典主义的英雄观、崇高道德感主题的社会氛围已经消散,艺术没有再承担公民革命精神、倡导公民责任的必要,于是学院派对于新古典主义中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精神、历史题材的继承也没有了正当性和必要性。

而罗丹所坚持的“忠于自然”则是和学院派所截然不同的思想。罗丹以做一个真实的猎人,生命的侦查者要求着自己,“我完全服从自然,从没想去支配自然。我唯一的野心,就是对于自然的卑顺忠实。”

同时,罗丹接受了他所看到的外表上的“真”,在他的刀笔之下,没有美化和欺诓。罗丹的创作以自然为标准,尊崇自然,忠于自然,即使是面对那些被世俗认作丑陋的东西,他也不会回避,因为他相信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那些在现实中被认为很丑陋的東西,在艺术上都可以是至美的。

但在学院派中是不会有这样的“真”,学院派的创作有严格的规则和评判标准,要求构图严谨均衡,人物造型必须是完美的,空间透视也必须准确。在这样统一的标准下,艺术家不得不改造自然,安排自然,使其变得柔和,贴近他们标准中的“完美”,自然中被认为丑陋的事物也被排斥、剔除。但这样一来,每件作品的独特性被模糊掉,作品变得千篇一律。

2感性超越:超越自然

在罗丹的创作方式中,呈现出的是他对自然的挚爱与敬畏,听从自然。而在说到何为“自然”时,罗丹指出,内心,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诚然,虽说罗丹没有指定模特的姿态,但他的在场、介入,就已经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模特的自然状态。于是,此时即使完全还原了模特的外表,也都称不上展现出了最“真”的他,只是一种抄录自然的行为。因此,忠于自然,则不仅要坚守忠于自然的外表真,还要有感性超越,能够见到内在的真。

就拿罗丹为巴尔扎克所铸的雕像来说,在这件作品中,罗丹不仅完美的还原了巴尔扎克外在的自然,即其身材、相貌、形态等,并且还传神的表现出了巴尔扎克的气质、精神,即其内在真。

而因为罗丹并没有见过巴尔扎克本人,巴尔扎克也没有留下面模,所以这件作品的完成难度也是很大。为了还原巴尔扎克的形象,罗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到巴尔扎克的故乡进行考察,甚至还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打听一位曾为巴尔扎克做过衣服的裁缝的行踪……四十多件形象习作,多次的推翻与重来,最后才有了现在的这尊雕像。但是成品却和法国文学家协会所期望的形象背道而驰,其所塑造的形象并不伟岸高大,不是常规的身穿燕尾服的绅士形象。因此法国文学家协会拒绝了这尊雕像,并重新向另一位雕塑家法尔吉埃订购了巴尔扎克的雕像,最终的成品“中规中矩”,刻画出了一名身材微胖、眉目清晰、神清气爽的绅士形象,完全符合法国当时的流行审美观点。但最终成为名作,流传千古的却还是罗丹所作的雕像,甚至法尔吉埃本人在垂暮之年都坦然承认:“还是罗丹对。”

在这尊雕塑中没有丝毫对世俗的取悦态度。但也正因为罗丹的不欺诓、不美化才让最真实的还原出巴尔扎克的面貌,并且更重要的是,因为罗丹真正了解了巴尔扎克的精神世界,才能将巴尔扎克生活的艰苦、工作的热情、伟大的胆略这些抽象的特质都通过实际的雕塑展现出来。

3灵魂的“真”

罗丹在嘱词的第一句“愿做美的使者的青年们啊”,就将艺人称为美的使者,而成为美的使者是要有所代价的,首先就是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挚爱,其次是用艺人的眼睛去创作,而要做到这两点的基础,也是对艺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便是要甘于做美的使者,不求名利,以传播美为己任,即艺人要保持自己灵魂上的单纯和“真”。

罗丹在书中也是在多个方面对青年艺术家提出了警示。

首先,青年艺术家要有耐心,不焦躁,要扫清技艺上的漏洞,不将成功寄托在灵感或是机遇之上,而是要好好掌握住扎实的技巧,这样才能将内心热烈的情感表达准确,才能有灵感的闪现,才能抓住一闪而过的机遇。其次,要接受成为美的使者的代价,放弃角逐名利的机会和想法,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只会让我们在艺术上有所牺牲,再也不能专心于创作。

艺术最感人的部分就是其超出生命之外的部分,而感人的作品只能由自由的灵魂创作出来,可见保持灵魂上的单纯与“真”是有多么重要。只有保证人格上的忠诚,艺人才能做到对自然的忠诚,才配的上“美的使者”这一职责。

结语

在当下这个时代,艺术依旧是人类社会物质同精神之间的粘合剂,艺术作品不仅是艺人观念的表达,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而“真”一字贯穿罗丹的作品甚至是他的一生,而这一品格也应当是我们探索艺术的指明灯。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徐庆平,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葛塞尔:《罗丹艺术论》.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3]常宁生:《历史的反思与修正——19世纪后期的学院派绘画与前卫思想》.美术观察,2006(12)。

猜你喜欢

学院派罗丹自然
“学院派”藏族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之策
《四居室平面图》
学院派主义
罗丹手稿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对“学院派”舞蹈编创与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思考
学院派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