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州市民俗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探析

2019-09-10方荣辉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滨州市民俗旅游现状

[摘 要]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俗旅游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文章从滨州市拥有的丰厚的民俗资源、民俗文化、民俗饮食、民俗服饰等特色的民俗风情入手,论述滨州市民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基于现有的成果和对当地的居民进行的调研,对滨州市民俗旅游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期促进滨州市民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现状;对策;滨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2-0075-03

一、前言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世代相传、相对稳定的文化事项,例如习俗、风尚等,民俗也被认为是民间文化。中国拥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民俗传统,代代相传。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俗旅游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長期生活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容,民俗旅游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旅游逐步成为一种高雅的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满足了人民“求新”“求知”“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

二、民俗旅游的概述

民俗旅游给人们直观了解民俗文化的机会,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丰富了游客们的知识,拓宽了视野,探索了民俗现象的本质,指导了民族地区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民俗旅游是指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去体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活动的过程。民俗旅游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民俗旅游己经成为旅游界一大新兴产业[1]。

(二)民俗旅游的特点

1.原生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不断发展,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俗风情、礼仪制度,民俗风情文化的形成影响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2.地方性

民俗文化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现象,每个地区、每个城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不同的吸引力。

3.民族性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饮食、服饰、民居、节庆、生活习俗等。

4.奇特性

有些地域的民俗,浑然天成,独一无二。有些民族的民俗非常奇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

5.垄断性

有一些民俗仅仅限于一定的地方,比如:滨州市沾化县的冬枣节,独具特色;惠民的胡集书会、阳信梨花会、无棣狮包、滨州剪纸等,具有明显的地方垄断性。民俗旅游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

三、滨州市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滨州市位山东省北部、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滨州市包括滨州市辖滨城区、无棣县、阳信县、沾化县、惠民县、博兴县、邹平县、滨州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新区共4个区6个县。滨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万种:滨州市阳信县鼓子秧歌、胡集书会、东路大鼓、阳信梨花会、鸳鸯嫁老雕、渔鼓戏、无棣狮包、滨州剪纸、沾化渤海大鼓、博兴县丈八佛、邹平县范仲淹读书洞、范公祠、董永传说、东路梆子戏、姜楼旱船等,发源于博兴县的吕剧、惠民县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画以及滨城区滨州剪纸,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与特色[2]。

滨州市历史悠久,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滨州市的名人有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汉孝子董永,智圣东方朔,明代农民起义首领唐赛儿,滨州市境内分布古文化遗存250余处,主要有秦台、三姑台、路家、兰家、鲍家丁公龙山等文化遗址和范公祠、魏氏庄园等各时期的古建筑。还有不同年代的寺庙、塔祠、楼阁、湖园等众多的古迹、古址及革命遗迹。滨州市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每年4月中旬,阳信20万亩(1.3亿平方米)梨园梨花怒放,大地银光素裹,盛大的梨花会在此举办。阳信有“中国鸭梨之乡”之誉。沾化、无棣又因盛产冬枣和金丝小枣而享有“中国枣乡”之名。沾化冬枣节、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惠民孙子文化旅游节以及阳信梨花会、无棣小枣节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滨州市民俗旅游业存在的不足

(一)民俗旅游资源趋于同步化

滨州市的民俗旅游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随着旅游消费者的到来,给当地的旅游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服饰的搭配、流行的色彩、款式的选择,给滨州市土著居民一定程度的影响,开始自觉地跟随潮流,争相模仿,这样就逐渐改变了原有的风土民俗。民俗资源的开发,虽然具有地方特色,但开发过程中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和时尚的元素,改变了原来的资源特色[3]。

(二)缺乏知名度,知名的品牌不多

滨州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知名度,没有很好地宣传,滨州民俗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有待进一步挖掘,塑造够独树一帜、响当当的品牌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开发的商业化气息较重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在于保护和传承,但滨州市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市场化的需求,追求利润目的明显,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逐步在消失,如果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商业化,民俗文化的资源会逐步变味。

(四)民俗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效果不明显

滨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包括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小镇建设、城市景区建造,都没有明显形成一条旅游产业链条,缺乏联动开发。区域旅游发展最重要的是与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才容易形成良性互动。

(五)居民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滨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缺少当地居民的参与,进而缺乏开发的文化底蕴,当地居民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资源特色比较了解,缺乏他们的参与,失去了资源的文化特色,失去了传统风俗,旅游消费者很难了解到民俗文化的本真的东西,也难以做到民俗文化的传承,给旅游消费业带来了损失[4]。

五、滨州市民俗旅游创新发展的对策

民俗旅游是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作为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不能忽视,必须在原有民俗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其优势,打造民俗旅游特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旅游。

(一)突出特色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深度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具有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景点景区容易给游客留下深刻的记忆,并且利于成为回头客,而且也便于广泛传播。民俗文化旅游尽量保留原汁原味,值得游客尽情的回味。滨州剪纸结构严谨,古朴浑厚,拙中蕴灵,而且題材广泛,多豪放粗犷之作,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一脉相承,现已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滨州市比较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

(二)树立形象,塑造品牌

一个地区或城市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拥有更多的客源。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对当地的特色小吃、服饰及娱乐项目非常热衷,也是印象深刻、比较感兴趣的旅游产品,开发当地的民俗小吃、特色服饰、旅游娱乐项目,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轻松的气氛,拥有一份愉悦的心情,亲身感受滨州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形象,形成品牌效应[5]。滨州市阳信县鼓子秧歌流传深远,据滨州文化志记载:“阳信的鼓子秧歌产生公元六百二十四年的前唐时期。” 秧歌种类繁多,例如武秧歌、跑驴、划旱船、踩高跷、鼓子秧歌等都属于鼓子秧歌范畴。它将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艺术融为一体,凭借其粗犷优美的动作和卓绝的艺术魅力,被定为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过程要避免商业气息过重

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民俗文化内涵的体现,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把握两者的平衡,突出民俗文化的特色,才更有吸引力。保持滨州市民俗文化的特色,使其不被同化,对待外来的民俗文化,我们取其精华,融入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去,更好地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繁荣,也让更多的消费者将滨州市的民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渔鼓戏以滨州市沾化区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无棣、阳信、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山东省东营市及河北省黄骅市等沿海一带,渔鼓戏也广为流传。

(四)滨州市民俗旅游开发,加强联动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各地区(县域)紧密协作,互相配合,联动发展,产生集聚效应。滨州市民俗旅游的发展更需要发挥各县区的作用,通力合作,打造独具特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滨州市民俗文化游。拓展周边县域的民俗旅游资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明确定位和侧重点,促进滨州民俗旅游不断向前发展。滨州市阳信县以鼓子秧歌的产业化发展为先导,构建以民俗信仰为起源并起连带效应的凌霄阁庙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品销售、农副产品加工、休闲娱乐等多种模式共同协调发展的文化一体化文化产业体系,产生联动发展的效应。

(五)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融合具有当地的风土人情

滨州市的旅游业应该大大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度,积极参与当地旅游业的开发和管理,加强当地居民和旅游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便于传播当地的民俗文化旅游精神和内涵,同时也让旅游消费者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好客,有利于进行良好的口碑传播,形成良性互动,对于提升民俗旅游发展是非常重要的[6]。

六、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

在民俗旅游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要盲目开发建设,而忽视了民俗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巨大作用,应协调好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均衡,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民俗旅游,保护民俗文化为基点,兼顾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完善各方面的监管机制,提升民俗旅游的知名度,广泛宣传,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产业,使民俗旅游向高层次迈进。

民俗文化旅游是长期以来人们生产实践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社区文化的反映,是传统民俗、风土人情、建筑艺术、饮食文化的真实写照,继续发扬滨州市民俗文化旅游,引导民俗文化旅游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问宇.地方性视角下延吉市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7.

[2]李俊,李昊月.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

[3]石春雨,邱瑛.大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3).

[4]袁红.发展民俗旅游增强湖北文化自信的意义及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

[5]李金领,赵同波.古村落民俗旅游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6(4).

[6]黎玲,刘勇.四川省乡村民俗旅游开发利用及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

[作者简介]方荣辉(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责任编辑 方 仁]

猜你喜欢

滨州市民俗旅游现状
滨州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开赛
最美还是夕阳红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