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9-09-10罗元仙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0期

罗元仙

摘 要:现在的青少年儿童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极度缺乏,多数人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且缺乏认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近几年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青少年儿童对于我们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更是一问三不知。然而,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载体,是民风民情的体现,是中华儿女乡情、乡俗、地区文化的表现,承载着思乡的情怀、游子的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刻不容缓。

关键词:竹筒粑粽子;挂菖蒲艾草;踩火灰;贴春联 ;少数民族节日;吟诵诗歌;喝雄黄酒

上述的情形必然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语文学科因其自身属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 、发展和创新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可对生进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宣讲和熏陶,让民族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我是这样做的:

一、立足语文课本资源,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内涵。

关于民族传统节日的题材教材虽然在现有的语文教材中数量不是很多,但教师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 ”点 燃 ”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诗词中常涉及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乞巧节、重阳节等。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王安石的《元日》和杜牧的《清明》的时候,就让学生先做个小调查,调查内容为:我们怎样过的春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春节亲自动手贴对联、贴门神、包粽子,重点在于清明节,因为我们村都是壮族同学,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壮族小朋友不过清明节而是过“三月三” 就是农历三月初三,于是我让壮族小朋友在班上讲述了“三月三” 的习俗:她们最拿手的特色小吃(祭品)就是用紫色、红色、黄色、黑色的草把糯米染色做成五颜六色的花糯饭,这种小吃颜色漂亮味道清香已经成为我们本地的一大特色小吃。

二、借助詩歌感受节日。

融情于诗,情真意切的呼唤,将给学生温暖和力量。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则可通过体验传统的节日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文化来源 、习俗 、仪式 。 我们本地少数民族过节特色等,引导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还亲自让我的学生到节日现场去体会去感受传统节日的浓烈氛围。了解了“春节 ”贴福字 、贴对联 、给孩子“压 岁 钱 ”,感受到了“元宵节 ”赏花灯 、猜谜语、王安石的《元日》,诗中通过“爆竹声 ”贴对联“ 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春,“换旧符 ”随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流露出了诗人在除旧迎新时,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色祈求一年平安 、 幸福的美好愿望 。同时领略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的民风,从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享受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饕餮盛宴[1]。

三、让学生亲自体验民族节日。

在我们乡还有另一大少数民族---彝族,农历四月初八是彝族同胞最热闹的节日“跳宫节”,这一天我会给我的学生半天的假由他们的父母带着去看观,回来后再班上交流各自的体会,再写下来。这样做的收获是, 学生亲自参加活动,亲身体会,学生再把所见所闻写下来。在学生的练笔中我也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彝族小伙敲着铜鼓铿锵有力,美丽的姑娘跳着竹竿舞,看到了所有的朋友们(汉族、壮族、彝族)都围在篝火旁跳着舞······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壮族同胞会在这一天包竹筒粑粑、三角粽子、并喝雄黄酒、在大门上挂菖蒲、艾草、记得小时候妈妈还会在家门口摆一盆火灰让我们光着脚踩,寓意为驱邪避蚊虫蛇叮咬。

四、以诗歌比赛的形式了解民族节日。

此外,我校还举行传统节目诗文背诵、朗诵比赛,“祖国文化在我心中 ”的演讲比赛 ,提高学生喜悦的心情。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先“聊 ”出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古代文人骚客 留下了很多“足迹 ”,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调动他们的生活情趣。吟诵传统节曰的名篇佳作,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体验, 唤醒他们的情感积累,选取自己喜欢的诗文,举行传统节日诗歌朗诵活动。学生朗诵起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学生热情高涨 ,乐此不疲。再谈及春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似,其代表性诗词有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三月三代表作有杜牧的《清明》、重阳节代表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一系列的诗歌让学生产生兴趣 。还有不少民歌民谣也同样表达了浓厚的节日情怀,明白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的原因,“中秋节 ”文人雅士还要赏月赋诗、借月抒情,中秋节我们这儿的少数民族—壮族还会做本地的土月饼,更加深了学生对中秋节的深刻记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饱含美 好 的 祝 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传达对故乡亲人的眷念 。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 。尝试创作, 使学生“我手写我心”,巩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首先让学生课下搜集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编成册子吟诵赏析;其次,开展语文主题活动,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学到了很多诗词佳作,受到了文学雨露的滋润,提高了诗词欣赏能力 、审美能力,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除了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围绕学生较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语文主题活动,如口语交际、展示台、朗诵、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2]。

五、在语文课后阅读课外知识增加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

为弥补现行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份量较少的情况,每学期我校都会举办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语文教师可在课后阅读材料中增加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节日的起源 、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 ,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网上查询等方式去了解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

总之,在教学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我们一直做下去、发扬民族团结精神。

参考文献:

[1]战思冰.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J]. 课外语文, 2018(12): 175-175.

[2]王海蛟.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24):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