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文献综述

2019-09-10朱冉冉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数字化

朱冉冉

摘要:本文在收集了近10年以来,学者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论文的资料基础上,对研究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了归纳、分类和评析。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及其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0-0125-02

1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的文献综述

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概念维度,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主要观点有:黎林红(2016)提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传统影像技术为数字化传承的主要方式,电视台与新媒体“百色广电网”的融合。王虹(2011)提出如何在高校图书馆建立数据库。孙传明、程强、谈国新(2017)提出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广西已建成的非遗数字化资源与非遗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平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非遗数字化机制体制、数字化人才与资金、数字化手段、新媒体传播四个方面展开现状调查分析。易春燕、黄珊(2018)提出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档案分布较散,民众保护的积极性不高;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数字化成果比较单一。梁嘉、赵颜、王庆2015年提出的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新探,壮族文化遗产是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没有进入全面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阶段;已有的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成果主要停留在文字记录静态图片展示的阶段,缺少视频、音频以及三维虚拟动画等其他多媒体的表现与传播形式,三维虚拟技术在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方面相对来说较少。尤小明(2008)提出要提高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传承问题;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发展问题;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目的与标准;明确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项晓晴(2011)提出广西图书馆壮族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馆藏壮族文献资源的质量问题;壮族文献资源建设的资金问题;壮族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问题。罗远玲(2012)提出壮族歌咏文化数字化传承的意义:壮族歌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模式的新跨越;与传统传承模式相比较,壮族歌咏文化数字化传承模式表现出更全面的传播效果;数字化传承模式对少数民族掌握话语权、表述权,自主塑造民族形象,传播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张婷、陈光喜、黄帆(2017)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式:数据采集保存类;动物捕捉技术类;资料整理修复类;信息展示传播类。马程婉(2015)提出壮族特色服装中数字化技术具体应用的参考选择:壮族特色服装之数字化设计;壮族特色服装之数字化生产;壮族特色服装之数字化推广。

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已有的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就是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现状进行调研,提出相应的建议或策略。孙传明、程强、谈国新(2017)从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完善数字化保护机制、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引进、实施多样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拓宽开放的新媒体平台等提出了建议。项晓晴(2011)从扩展壮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突出建设重点;扩宽壮族文献资源的采访方式,提高采访质量;引入多渠道的资金,寻求合作建设等提出了建议。廖球等提出了领导重视;专人负责;专项资金支持;参与全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活动的促进机构自建数据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李琳,滕志明以仫佬族民歌档案式保护为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怎样从静态走向活态做一个概要论述:收集整理仫佬族民歌档案;建设仫佬族民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仫佬族民歌活态档案。肖文朴,李林,郑雄军(2013)就广西民歌传承人人才数据库建设提出数据库的设计与维护,即程序的合理选择;数据的标准化录入;数据的便捷搜索。吕清平(2008)论壮族医药数据库的建设壮医药数据库的可行性,即图书馆馆藏壮医药文献非常丰富;有一支高素质的数据库专业人员和经费保障;具备了创建壮医药数据库所需的硬件设施;处理好壮医药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褚兆麟(2013)提出桂林文化数字化的思路:建立桂林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力量,建立桂林文化数字化建设平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桂林文化数字化工作。郭传燕,汪全先(2016)提出数字化技术在黄泥鼓舞保护中最有效的运用: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呈现;数字化传承。黄怡鹏(2008)提出广西壮族艺术在传承中的数字技术运用:音乐的数字化传承、广西壮剧艺术唱腔:分时期、分地域的进行保护和传承;表演的数字化传承:从师徒传授到数字化传授;走进校园数字化传承:三维动画或动漫作品;学术研究:全面掌握资料,研究活态艺术。项晓晴(2011)提出广西图书馆壮族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方法:延伸壮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拓宽壮族文献资源的采访方式,提高采访质量;引入多渠道的资金,寻求合作建设。唐吉深(2016)提出如何对刘三姐资源的数字化进行传播:政府进行主导,多个部门合作,共建共享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平台;凸显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平台的文化保护、学术研究、旅游开发、国际推广功能;注重对刘三姐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宣传与推广。欧阳爱辉(2017)提出壮族师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的建构设计:了解尊重原生态,保护与開发相适宜的基本指导原则;完善壮族师公舞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明确壮族师公舞相关资料信息数据库建设主体与统一标准;注重以数字化技术实施壮族师公舞的数字展示与传播;明确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张婷、陈光喜、黄帆(2017)提出AR技术在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在遗产地中的应用;在遗产地之外的应用。胡可东(2011)提出完善北部湾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策略:设立特色数据库专项建设与发展的经费;着重特色数据库的选题;信息采集要及时、准确、科学;促进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建库质量;加强对数据库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联合建设特色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做好特色数据库的更新维护;重视用户跟踪反馈。郭传燕,汪全先(2016)提出数字化保护中最有效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呈现;数字化呈现;数字化传播。

3 结语

笔者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不应光想到用数字化技术去保护,还应该加大在青少年中的宣传力度,让青少年了解、知道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他们成为我们潜在的可靠传承人。

参考文献

[1]吕清平.论壮族医药数据库的建设[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02):122-124.

[2]谭钢,梁宏霞.省、自治区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区域特色建设的探索——以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为例[J].图书馆界,2010(06):47-49.

[3]漆亚莉,申启明.民族服饰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探索——以构建“壮族服饰文化数据库”为例[J].学术论坛,2014,37(10):123-127.

[4]黄文富.民俗旅游开发视野下的壮族节日称谓语言“数字化”现象思考——以广西东兰县壮族居民的节日称谓语言为个案[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8):46-49.

[5]黎林红.新媒体环境下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2):272-273.

[6]褚兆麟.桂林文化数字化建设构想[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13,13(02):126-130.

[7]郭传燕,汪全先.数字化时代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以广西金秀坳瑶黄泥鼓舞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2):10-13.

(编辑:周安琪)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对行业影响难言“颠覆”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