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工科院校课程考试研究

2019-09-10高延安朱倩影刘娜徐舟辰

高教学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课程

高延安 朱倩影 刘娜 徐舟辰

摘  要:文章对某工科高校二级学院1014名大学毕业生的学分和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不属于专业课的偏文公共课成绩较专业课要高,这些偏文课程成绩分布集中于高分区域,且考试通过率居于高位。而学生理应擅长的专业课考试却无论在平均成绩还是通过率都难以与非专业的文类课程匹敌。该学院非专业性文类课程考试存在问题,应当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另外研究发现大多课程的考试成绩服从Weibull分布,考试均值处于较高的水平,从侧面反映了该院考试出题过于简单,学生容易通过考试,这样考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考试有待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教育;课程;考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095-04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credits and exam scores of 1014 college graduates from a secondary engineering colleg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scores of partial articles in public courses which were not specialized cours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results of these partial non-professional cours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areas with high scores, and the passing rate of exams was in a higher level. However, these professional exams, in which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skilled, are hard to beat in terms of non-professional testes both the average scores and passing rat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examination of non-professional literature courses in this college, and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xamination methods should be develop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xam scores of most courses were subject to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s, and 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exams were at a higher level, which reflected from the side that the exam was too simple for students to pass, so it was too difficul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course exams needed to be improved.

Keywords: college education; courses; examination research

我國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从此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1993年提出的建设21世纪100强大学的“211工程”,并紧接着在1998年提出建设“985工程”。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一批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正在逐步形成。距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已经过去40多年了,在这40多年的历程里,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2010年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高等教育国家质量标准的任务。2014至2015年期间教育部领导在连续两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强调要加强教育标准建设,其中重要的有两项,一项是高等教育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另一项是教育现代化指标和标准[1]。而考试制度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却鲜有关注。我国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以下三种问题[2],首先是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缺乏多样的考试形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由于考试方式单一也导致评价重分数轻能力,不利于对大学生思维能力、分析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此外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年学分制,并以学生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3]。由于学分又是以学生上课成绩考试通过才能获得的,导致学生考试目标过于功利化,有部分学生为了考试及格甚至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而另一部分学生因考试分与评奖评优挂钩,考试单纯追求高分数,缺乏动手能力和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探究高校现有考试制度下教育质量,论文对某高校二级学院1014名大学生的学分和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对该学院考试效果一探究竟。

根据该二级学院的毕业要求,当学生修满20学分后可正常毕业。如图1所示为这1014名毕业生的学分概率统计分布,学生学分总体接近于指数分布。均值为23.6,而这些学生中有67人未能修满学分,占到总人数的6.6%,也即该部分学生的毕业率为93.4%,其与我国高校普遍较高的毕业率保持一致[4],从毕业率上并不能反映出该学院教育质量的优劣。进一步对该院的17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研究,其中公共课含有英语、思想政治、心理健康、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工程制图、中国近代史等8门课程;专业课含有数字电子技术、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理论与编码、可编程器件、信号与系统、自动检测技术等9门课程。所有课程的合计考试次数共计2962次,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其接近于Weibull分布(图2),平均成绩为77.4,标准差11.9,及格通过率为95.1%,非常接近于毕业率,说明该二级学院较高的毕业率是由较高的考试通过率支撑。

对其中8门公共课统计分析表明其服从Weibull分布(图3),公共课均值为78,高于全部课程的均值77.4;标准差为11.3,低于全部课程的标准差11.9;不及格率4.3%,低于全部课程的不及格率4.9%。由此可见公共课考试较低,且学生成绩分布较集中,难以区分出学生的学习质量。公共课当中均值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英语、制图、高数、计算机、物理、思想政治、心理课和近代史(图4)。属于文科范畴的近代史、心理课和思想政治均值居于高位,而属于理科范畴的制图和高数居于低位,说明文科类难度普遍较低,而理科类课程难度较高。而作为文科类的外语却是个例外,其成绩均值为最低值73分。公共课成绩标准差由低到高依次为心理课、近代史、英语、物理、思政、计算机、高数、制图(图5)。可见心理课、近代史的成绩分布较其他课更为集中,学生的成绩区分度很低。而制图、高数和计算机的分数标准差均居于高位,说明理科类课程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差异化。如图6对这8门公共课的不及格率统计分析表明不及格率由低到高依次排序为心理课、近代史、物理、思政、英语、计算机和制图。属于公共文课类的心理课和近代史的不及格率偏低,而偏向理科的高数和制图不及格率较高。常理而言,对于学工科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偏文性的课程上弱于偏理课程。而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说明文课类课程考试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考试管理过于松散,对这样的课程应该调整应试方式。

对其中9门专业课统计分析表明其也服从Weibull分布(图7),专业课均值为75.8,低于全部课程的均值77.4;标准差为12.9,高于全部课程的标准差11.9;不及格率6.4%,高于全部课程的不及格率4.9%。由此可见专业课考试难度较高,且学生成绩分布较离散,与公共课考试相比学生在专业课的考试上更具有差异性。为进一步探索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对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标准差以及不及格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如图8所示。由图可知,属于非专业课的近代史、心理课和思想政治的成绩均值排列在高位前三,而专业课均值无一位列前三。专业课均值普遍都低于这三门文化课程,随着课程成绩均值的增加,各科方差与不及格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这说明当成绩均值趋于较高时,分数越趋于集中,考试通过率越高。很难相信一个工科学院的学生能对近代史、心理学习以及思想政治等这些非专业性的课程有比专业课程更多的投入,但他們却在这些课程考试中的发挥水平远超出自己擅长的专业课,这不能不是一个疑问。可见这些非专业类的偏文课程考试方式一定出现了问题,要么是考题过于简单,要么是考试管理过于松散,对该类科目应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试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学生成绩分布的情况,对所有课程成绩均值、标准差以及不及格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表明课程成绩均值与反映成绩分散程度的标准差成线性关系系数达0.64(图9),成绩均值越高的课程,其成绩分布越趋于集中,他们之间的线性关系近似为:标准差=41.8-0.4×均值。所有课程均值与不及格率的关系如图10所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达0.73,其近似关系式为:不及格率(%)=53.6-0.63×均值,课程平均成绩越高,则考试通过率越高。成绩标准差与不及格率之间成正相关性(图11),相关性系数为0.49。统计分析表明课程成绩标准差越大,则学生的不及格率越高,他们之间的线性关系近似为:不及格率(%)=0.68×标准差-2.4。

文章对所有课程考试成绩进行过统计研究,统计特征值含有各科目的统计样本数、成绩均值、标准差、考试不及格数和不及格率。除计算机、自动检测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外,其他课程成绩均服从Weibull分布。该分布的特点体现了大多课程的考试成绩分布趋于集中在高分位置,也即学生普遍考试成绩较高。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可知该二级学院的考试成绩大多过于简单,学生较容易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有效提高该院的培养质量。

对某工科高校二级学院1014名大学毕业生的学分和考试成绩统计研究表明:不属于专业课的偏文类公共课成绩较专业课成绩高,该类课程成绩分布集中于高分区域,且考试通过率居于高位。而学工科学生理应擅长的专业课考试却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通过率都低于这些偏文类非专业课程。说明该学院非专业性偏文类课程考试存在问题,应当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另外研究发现大多课程的考试成绩服从Weibull分布,学生成绩分布于上游水平,从侧面反映了该二级学院考试出题过于简单,学生易于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整体课程考试有待进行科学研究后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1):140-145.

[2]王叶利.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164-165.

[3]李涵.学分制教学管理下的高校考试改革[J].继续教育,2017,4:37-38.

[4]刘强.我国高校毕业率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何以可能——再论高校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性[J].2018,36(10):32-36.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改善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