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高校《概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论析

2019-09-10蔺宏涛

高教学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概论亲和力针对性

蔺宏涛

摘  要:新时代提升高校《概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教师为课程主体的视角,可在充分认识课程内涵特质基础上,即通过挖掘和展示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中实现。

关键词:《概论》课;亲和力;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080-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the cours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universities, from view of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we can achieve this by mining and displaying its ideological, political, theoretical, systematic, complex and practical nature on the basis of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Keywords:the cours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finity; pertinence

《毛澤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主干课,担负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任。进入新时代,高校《概论》课更是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课堂和主阵地。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概论》课继续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从知识体系到内容设置都实现了改革,教学效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但是,从教师授课效果看,教育教学依然存在学生“兴趣持久性不高”“学习主动性弱”“理论体验不强”“挑战性不足”等表征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以此为据,如何从教师为主导提升《概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课程教学魅力与育人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满足高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成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在新时代深刻认识高校《概论》课的内涵特质

《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历经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的多年研究和建设,在新时代已经成长为一门具有鲜明内涵特质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一)思想性

思想性是表达思想倾向的概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德国赫尔巴特曾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2],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宏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来而言,《概论》课教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灌输、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及道德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坚定“四个自信”。从微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而言说,《概论》课教学是通过对一些重大理论、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科学地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向大学生展示党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成功的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思想。

(二)政治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从奴隶社会开始就已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高校《概论》课的政治性尤为突出。第一,《概论》课要阐述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形式,没有统治阶级,只有执政党。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它与别的时期、别的国家的执政党性质不同,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执政党自身的利益。第二,《概论》课要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国家意志表现为人民大众的意志,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七大指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本世纪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以人为本”观念,再到习近平强调的“人民立场”观念,党中央提出的政策、路线、方针和施政方略都是为了全民族、全人类的发展,都是为了把我国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三)理论性

高校《概论》课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探索和总结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这一课程内容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国革命理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毫无置疑,高校《概论》课的定位是“理论课”,是需要一系列定理和真理论证的严密科学理论。进言之,教师需要通过讲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满足学生提高觉悟、深入认识国情、培养政治理论思维能力的需求。在实践中,如果教师忽视或无视这一点,《概论》课就不能体现理论特质,也无法完成课程理论教育的使命。

(四)系统性

系统,是自成体系的有序、有层次的组织。现代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而且一切事物本身也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据此原理可知,高校《概论》课也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构成的系统,它表现为课程理论建构的系统性,课程理论内容的系统性,集中体现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社会革命和建设理论的系统体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又由不同的历史主题构成了各方面的系统知识要点。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从近代至今,不断地继承、积累和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空间上看,各时期的理论相互渗透、交叉和联系,又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且贯穿在不同的理论中。

(五)复杂性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高校《概论》课的复杂性源于理论形成发展的背景、内容体系、历史地位、经验教训等。如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文化的、政治的、法律的、社会等因素;既有历史方面的,也有现实方面的因素;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因素。再如,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的独特知识体系。科学发展观概括地讲,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有序的发展,稳定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和平的发展,但其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概论》课的这种复杂性,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

(六)实践性

政治理论的实践性要求,是指政治理论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服务和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它既要解释政策,但更重要的是要为制定政策提供根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實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3]教师今天向学生传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要讲清楚他们是从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不是一种理性推理和演绎。另一方面,要让大学生明白课程涉及的这些政治理论,又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二、探索提升高校《概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路径

高校《概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是一种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它的探索和实现是对其内涵特征的把握和运用。

(一)在教学理念中体现思想性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更本质地说明了教学应该怎样以及何以需要如此的理想化认识。

高校《概论》课思想性突出,要让每个理论都传递深刻的思想。那么,教师在教学理念中就应体现思想性,使教育教学形成对人不可抗拒的、震撼的思想教育力量。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把它们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整体性认知,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些理论观点,防止理论教育和学习中的形而上学错误倾向。如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思想性要体现认识同实际结合,主观和客观统一,从而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立场上准确把握客观实际,联系实际工作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和改革目标,应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不断认识新情况,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念,不单纯地迷信权威,盲目地信奉书本知识,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论断和词句。

(二)在教学目标中突出政治性

高校《概论》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体现明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但是,对于课程的政治属性的体现,教师绝不是重复口号和空洞宣讲,也不能因学生的偏好或偏见,淡化或回避这一特征。实践证明,优秀的课程,正是彰显了严肃的政治性,才使得它更接地气,与大学生更加密切。

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目标中突出政治性。在每节的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完成中,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明确表明党、国家和人民的坚定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应突出大学生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在实践中应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再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教师在小结中应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观点,并且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央保持一致。

(三)在教学内容中强化理论性

在高校,一些学生认为《概论》课就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描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维护社会稳定。而受功利主义影响的学生,则认为这门课对自己的帮助不大,仅是总学分必修课而已。这其实是对高校《概论》课的完全庸俗化。

为了改变《概论》课给学生的固有印象,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体现高度的理论性,让每个理论都散发真理性的光芒。进入大学后,学生逐渐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上升到规律性的层面。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实际,实施理论化教学。第一,教师对问题的阐述和分析,要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等讲授方法。通过这些严谨的讲授,使教学内容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活动上,而不是零散的感性认知上。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师就要运用概念、判断、归纳的方法讲明白“中国梦”的由来,主要内涵、作用及实现路径,还要联系“美国梦”“欧洲梦”诠释“中国梦”。第二,教师要对讲授内容提炼要点,并给予严密地论证。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已处于逻辑思维中,即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讲授中,教师既要介绍高度概括和升华的结论,也要懂得运用确凿的事实根据对结论展开严密的论证,增强体现理论的科学性、解释力和说服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系统性

近年在《概论》课教学中,随着专题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及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碎片化知识几率的增加,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连续性和断裂性问题突显,对课程全局性和整体性认知程度降低。这一情况已经违背了教学体系视域下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变革的初衷,影响了课程作用的发挥。

在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改善课程所处的不利状况。第一,教师要认真钻研《概论》课大纲和教科书,掌握教材逻辑体系和每个单元或章节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熟悉每一课时教学内容和前后知识的关联,以及它在本节、本章、本单元和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讲授教材时应保证教材自身的纵横连贯性。具体而言,纵的方面要实现各知识点本身前后的联系及其整个体系,或从近代到今天理论的发展过程;横的方面的系统性是做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第二,在讲授中要注意分清教材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善于以主要部分为中心,配合一些次要的材料进行系统的重点的阐述,并做到逐段有小结全局有总结。经验证明,教学中教师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注意总结地讲授,能够使学生系统清晰地理解教材内容,还能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外独立解决教材的次要部分的任务。

(五)在教學设计中转化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系统都由诸多要素构成,且处于动态变化中。“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子系统,……对于这种动态形式需要采取更加灵活适应的态度。”[4]

针对高校《概论》课的复杂性特质,教师教学设计中应努力转化课程的复杂性。在教学中,教师须切实遵守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到远”的基本教学规则。所谓由已知到未知,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持学生储备知识之间的连贯,善于把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中积累的国情、哲学、历史、法律知识作为《概论》课教学的台阶。所谓由易到难,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由学生熟知的知识过渡到抽象的知识,由简单的概括过渡到比较复杂的概括,以便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如从土地革命历史失败的经验总结,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所谓由简到繁,就是在教学中应先从简单的事实和概括导入,再引导学生认识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如从老人“扶不扶”的思想道德问题,转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学习。所谓由近到远,就是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逐步拓展到课本内容。如近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时代楷模、精准扶贫、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大事件都是大学生经历的事件,可以作为教师讲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外交等理论的素材。

(六)在教学落地上凸显实践性

对《概论》课而言,从其实践特质看看,教师应大力倡导实践教学,在教学落地上凸显实践性。

教师需适应当今时代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以往教育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与方式单一的状况,提高对《概论》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尝试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呼应,做到将书本教材和社会活动有机结合。其一,在课堂内,教师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设计出若干个实践环节,创设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这些教学情境可以是分组辩论赛、经典研读、重要历史事件分析、角色扮演、集中欣赏优秀影视教学片等,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情中融入课堂,且能结合教材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其二,在课堂外,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让学生们在游学活动中感受历史、体味变革,春分化雨般接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教育。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3-19(01).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67.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4]陈武林.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复杂性理论视角[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3.

猜你喜欢

概论亲和力针对性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情态动词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