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改革

2019-09-09雷宇飞李振浩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雷宇飞 李振浩

摘 要: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五·三式”实践为例,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来切入研究,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改革进行观照,目的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出系统性的分析,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学生课上到课下的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五·三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7-0139-04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基于教育改革的高度,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们将在高校建立创新和创业教育体系,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联合实践、指导和帮助、文化融合融为一体[1]。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本科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高校人才。满足当代区域经济、企业所需,是高校首要问题。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开创并顺应时代的变革,开创“五·三式”实践模式,加强学生课程中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育人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泉州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一、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困境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绝不是应对经济发展放缓和就业压力增加的权宜措施[2]。它是为了增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积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战略人力资本,从而实现“两百年”的国家历史使命。然而,我国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起点较晚,此外受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模式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困境。

首先,当前中国的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资金是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困境。一方面,缺乏资金导致大学创新和创业商业项目的下降,大学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规模直接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资金不足使高校难以吸引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创新创业项目还需政府与高校的相关部门更多政策和资金的帮助与支持。

其次,大学创新创业项目的科研内容有待提高。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项目内容趋同。从项目的科研内容来看,高校的创新和创业并没有与高校强大的专业学科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二是在项目合理化方面定位不明确,高校创新和创业缺乏亮点的项目研究。高校创新与创业的内容与其他企业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交叉,项目类型的差异并不明显。

大学创新与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升华。新时代下,大学育人体制应该在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目前高校缺乏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积极建立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课程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高校时间过久,缺乏企业实践能力,所以专业教师应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双师型”的育人能力,实现高校创新创业的有效性,提高院校育人的创新能力。此外,当前缺乏统一的创新教育课程设计教材,不能满足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课程不反映梯度设计,不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高、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需求,课程设计与教材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由此观之,大学创新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事物,其各种制度还有待提高。应积极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体系,规范高校创新创业的流程体系,建立创新可行性的评估机制。最后,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合作制度,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发展。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二、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大学生的素质发展,离不开院校课堂知识的应用,同样也离不开高校第二课堂实践创新的培养。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秉承创新创业的育人理念,将地域企业实践和传统育人相结合。进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加强课程改革建设,促进竞赛与教学结合,以此来作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首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系统地完善。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与欧美创新和创业教育模式相比,中国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得到系统的完善。因此,教育体系需将基层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大学课程须注入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培养,同时课程体系上创新和创业教育也需紧密依靠专业教育。

其次,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需将传统教学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整合,方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各类应用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将创新和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可有效转变传统专业知识的枯燥和单调,为专业教育注入新鲜创新血液,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率。这样的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更加扎实,教学内容易被学生接受,满足学生个人发展所需。

再次,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需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的整合,加强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结合、专业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当地企业形成有效的教学合作,合理地利用校企合作的教育资源。两者的整合可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感受行业的最新发展,接触到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自主创新创业奠定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本科院校的“做中学,学中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实践。

当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求高校教学与比赛的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常被称为“双创教育”,这是一种高校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的需要,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3]。岗位需要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而比赛可以有效地提升与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因此教育与比赛的融合,可有效帮助大学生今后在自己的岗位进行创新,具備有效自主创业的潜力,为学生的就业与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由此观之,创新创业培养是高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的职位发展和自己创业的成功使他们的母校在同等院校中拥有良好的声誉和更强的竞争优势,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三、构建“五·三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全过程,涉及学生的专业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开创并顺应时代的变革,应用“五·三式”的育人模式,加强学生专业与实践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以此更好地满足泉州区域经济人才需求。

(一)三化组建社团

学校把双创性专业社团建设作为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针对双创教育“讲得多、做得少”和“形态单一、要求统一”的问题,学校出台《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关于推进双创性专业社团建设的若干意见》等5项制度、政策,突破社团建设传统思路,引导学生按照兴趣化、个性化、专业化组建双创型教育的新型实体,实现双创活动从少数人爱好向普遍参与转变。加强系统设计以“四统一”双创型社团建设理念为引领,3类课堂融合为重点,创新“五个三”工作方案,打造社团双创文化生态。

(二)构建三层课程体系

2010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视频会议,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型创业教育只能从少数学生转变为主体的大多数学生,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实现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转折点[4]。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积极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建立面向全校学生、与专业教育融合、多学科支撑的三层次双创课程体系。一是通识教育的双创课程侧重于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所有学生提供大学生创业基础的必修课和15门创新思维与方法培训选修课,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确保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全覆盖”。课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业企业家精神的要素和特征,并掌握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二是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创专业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立相关“专业+方向”的模拟课程组,并设置辅修课程和模拟培训课程,以实现双重教育的“差异化”教学。三是开展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双创拓展课程,对于具有良好創新素质、创业意愿和潜力的院校学生,提供相对应实践课程,如现实主题制作,提供个性化指导,并专注于实战训练。

同时,学校强化3个课堂融合,以双创教育统领课内、课外、社会实践3个课堂,第一课堂将双创通识、双创专业和双创拓展组成多学科支撑的3层课程体系,强化双创意识培养;第二课堂有效地将双创能力和创业素质融入社团活动,开展实物专题制作,着力双创能力提升;第三课堂借力社会与企业资源,学生在社会和企业大平台实践和实战,提高职业能力。3类课堂经历融入、融通、融合3阶段,最终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无缝对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学校通过专项资金保障,每年投入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双向专业协会的创新创业实践。“党政共管,部门统筹,校校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构建纵向环环相扣、横向全面覆盖的双创性专业社团工作网络,建成专业与双创融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双创实体。

(三)建设“三类”平台,推动学生知行合一

学校组建政府、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学校(“政校行企研”)5方互动合作机制,完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高校创业资源平台,打造“孵化器”平台。

首先,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完善创业实践平台,发挥工科优势,先后建成了包括4个中央财政、2个省财政支持和与5个企业共建的11个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价值8000多万元,形成“校中厂”高校模式;同时在泉州江南高新科技园区、厦门软件园二期建设电子信息研发基地和软件研发基地,形成“园中校”企业模式;学校建立信息和机械两个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政府、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的“政校行企研”5方互动合作机制,与110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培训中心,打造“工厂学校”“工厂中学”“园区学校”研究平台、实验室和孵化基地,为社区学生提供自学研究性学习环境,为社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其次,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构建创业资源平台,建立一批“广普式”创新创业教育综合课程,与大量先进的机构联系。开发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嵌入式”专业课程群,将创客活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学科竞赛等组成双创资源库。基于以上资源,俱乐部的双重创造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了创业技能,提高了创新和创业意识。

第三,打造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孵化器”平台。自2015年以来投入2000余万元,按照“福建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标准园”标准,建成75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内有团队工作室、创客咖啡、会议室、洽谈室、路演厅、展示厅等功能。此外,当地政府还为泉州软件园的校外学生建立了创新创业基地。

(四)强化多元协同,组建“三元”指导团队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内外教师,组建“三元”社区指导队伍。组建双创性专业社团心理辅导队伍,关注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针对创业受挫学生开展心理疏导,着力培养学生双创心理品质。组建双创经验丰富的校内指导团队,内培外引并举,培养懂专业、能创新的年轻指导队伍,同时推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创业型社团开展双创活动。建立校外创新和创业教师团队,聘请校外创新和创业教育专家、知名学者、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优秀校友、科技人员等优秀人才引导社区创业活动,为双创性专业社团双创建设提供有力指导。

(五)“三期”服务精准到位,对社团工作持续帮扶

学校完善引导期、实施期、转化期“三段”服务体系,提供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首先,在指导期间,围绕创新和创业达成思想和观念的共识。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创新创业工作论文,深入开展讨论,达成共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则,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专业组织建设为出发点,以项目开发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学校学术事务办公室、研究办公室、学生办公室、团委会和高校校长是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同时设立了一个以院长为领导的工作组,形成“党政共管,部门统筹,校校联动,全员参与”的强大合力,构建纵向环环相扣、横向全面覆盖的社团工作网络。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