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019-09-09孙永兰

关键词:研究对象关系汉字

孙永兰

摘 要:由于汉字的历史很长,社会的变迁、文化制度的废兴、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风俗习惯的变化、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用字的假借等等,都会使汉字与其所蕴涵的文化信息隐晦不现,因此,探寻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确定研究对象、挖掘汉字与文化的关系、科学运用联想思维3方面入手。

关键词:汉字;文化;关系;研究对象;联想思维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7-0098-03

汉字文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要真正做好汉字文化研究,还必须有科学的方法为指导,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所谓探寻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就是通过分析汉字进而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就是明确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由于汉字的历史悠长,其间社会的变迁、文化制度的废兴、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风俗习惯的变化、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用字的假借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使汉字与其所蕴涵的文化信息隐晦不现,难觅踪影,需经过披沙拣金方能见其庐山真面目。

一、确定研究对象

着眼于汉字整体,它既有交际作用,又有文化传录功能,这也正是汉字文化研究得以开展的基础条件。对于汉字个体,则并不是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文化信息,或者原本具有文化内涵,由于社会历史的演变,今天已经无法探寻其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汉字的海洋中选择富有文化内涵的对象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以下3方面入手:

(一)掌握具有文化内涵的汉字特征

汉字文化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某个或某些汉字的构成理据或构成方式,以今人的常识去理解有难通之处,那么它往往也就具备了文化蕴涵探求的价值。这就有点像古文中的通假字,当我们用该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时,该句子就难解释通,这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到该字可能是通假字,而用其本字的意义去理解,句子便通顺了。

汉字的构成理据或构成方式,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所以,对某个汉字构成理据或构成方式以今人的观点和视角难以理解,往往是因为该字所由形成的文化背景独特。因此,通过对这类汉字构成理据或构成方式的分析,便能发现其蕴涵的文化信息。这类例子甚多,下面仅举“砲”字进行说明。

今天在作为兵器这个意义上,“砲”是“炮”的异体字。众所周知,“炮”是在火药发明之后的产物,所以从“火”。那么“砲”又为什么从“石”呢?其构成理据是什么呢?以今人的观点则难以理解,而这又恰恰是“砲”的文化蕴涵之所在。“砲”从“石”,說明与“石”有关。原来在火药发明之前,“砲”是一种抛石机,是靠机械力量把大块石头抛向敌方。李善《文选·闲居赋》注引范蠡《兵法》:“飞石,重二十斤,为机发行三百步。”再考之以历史,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曹操在与袁术打仗时,就使用了这种“砲”。在电影《三国演义》中,也可以看到使用这种“砲”的场面。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使人了解到“砲”所蕴含的古代军事文化信息。

(二)以“小学”知识为基础,提高感悟洞察能力

虽然具有文化蕴涵的汉字一般有其客观特征,但这些特征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是深藏不露的,因而不容易被我们发现。究其原因,一是汉字作为交际工具,服务于现代的人们,人们所了解掌握的自然也是它的现代义、常用义,即使是专门从事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关注的也往往是该字所记录的词汇意义,而忽略该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人们追求的是对字音、字义的认识和理解,而不去探究字形与文化现象的联系。二是即使人们有了探究汉字与文化现象联系的意识,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因为这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小学”知识。汉字有形、音、义3要素,于是就形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3门学科。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必须分析汉字形体,找出造字理据,探寻形义关系或音义关系,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小学”功底,也是很难的。下面举一个反面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有人认为,古代称山高为“崔嵬”,主要意义来源于“嵬”,而“嵬”是由“山”下有“鬼”构成,表明在古人心目中,“崔嵬”之山则其中必有鬼神。而事实是,“崔嵬”是联绵词,二者不能拆开使用和理解。再者,“嵬”是形声字,“鬼”是声符,并不表意。由此可见“小学”知识的重要。三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演变,古代的话语场已不复存在,致使远古时代汉字所具有的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深深地隐藏起来,不容易被发现。因此,确定一个字的话语背景、话语历史,是揭示其文化含义的前提。总之,必须加强“小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通过汉字的表层意义,去发掘其深层含义,进而探究汉字与文化的联系。

(三)要培养科学、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

要确定某个字与某种文化现象有联系,最重要的是分析其造字理据,再把分析的结果还原到古代的话语场中,来进行检验和证明。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其造字理据并不明晰,这时如果只凭主观臆测,想当然,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往往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比如,对“南”字文化蕴涵的分析。《说文》的解释“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早已被人否定,于是罗晓明、王良苑在《贵州古代岩画研究》一文中提出新解:“从甲骨文、金文的‘南字字形上看,像南方民族居住的干栏之形,上为草盖的顶,下为层楼。‘南为‘栏‘阑的本字。后借为表示方向的‘南字。中国南方民族,包括贵州在内的所有山地民族,自古到今居住的就是这种干栏式房屋。”该说其错有二:一是仅凭“南”字的字形与南方民族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相像,便下此结论,过于牵强。二是说“南”是“栏”“阑”的本字,而“栏”“阑”却无草顶的层楼义,其说不能自圆。三是缺乏文献参证。

二、挖掘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汉字与文化的联系。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凡是具有文化探究价值的汉字,与相应的文化现象都有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有的是表层的、明显的,有的则是深层的、隐晦的。我们必须透过汉字,洞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下面举例来说明。

“宅”和“室”,从造字看,其义与人居住的房屋有关,如住宅、宅院、卧室、室内,但在古代,它们又常常指墓地、墓穴。如《广雅·释地》:“宅,葬地也。”《仪礼·士丧礼》:“筮宅,冢人营之。”郑玄注:“宅,葬居也。”《孝经·丧亲》:“卜其宅而安措之。”邢昺注:“宅,墓穴也。”《诗·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郑玄笺:“室,犹冢壙。”《吕氏春秋·节丧》:“题凑之室,棺槨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高诱注:“室,槨藏也。”如果根据以上典籍的记载,认为“宅”“室”有墓穴之义,是因为先民们把坟墓比作死人的宅室所致,这还不够,这只是“宅”“室”与相关文化现象的表层联系。透过这表层联系,还应该继续探究其深层联系。

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掘,我们都会发现,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表现就是,对死后墓葬的关注程度,并不亚于对其生前的“宅”“室”,花费在墓葬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开支,甚至超过对生前的“宅”“室”的投入。如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修建自己的陵墓,往往是刚一登基,就修陵墓。陵墓规模之宏大,随葬品数量之多,甚至还有殉葬之人,令今人瞠目。究其原因,就是古人灵魂不灭的信仰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发生作用。而这才是“宅”“室”具有墓穴义的深层次文化原因。

三、科学运用联想思维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自然有表层的,但更多的是深层的、曲折的,这就决定了探寻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还需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

如“物”,从造字来看,它是个形声字,《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从用字来看,“物”的本义为杂色牛,其用例在甲骨文中多见。而“物”的常用义指世间一切客观存在之物,这是众人皆知的。但“物”为什么从“牛”?本为一种牛的特称,为何成为天下之物的共称呢?这种不可解之处正是它的文化蕴涵所在。这时就需要运用联想思维,演绎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古人造“物”从“牛”,以“牛”来称說万物,可以想象“牛”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古人重视牛,可以从人类发展史以及古代文献中得到证明。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草木之实足食也,……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韩非子·五蠹》)当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之后,生活条件由安逸变得艰苦,人类需要从事繁重的田野耕作来维持生活。这时,人类便从驯养的家畜中选择得力的帮手,于是,牛便以其体壮力大、吃苦耐劳、易听使用而成为首选,从而成为农耕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牛既然是人类生产的好帮手,当然就会受到格外的重视,其表现就是不得任意屠杀。据《九朝律考》卷一记载,汉代有“法禁杀牛,犯之者诛”之令,南齐太仆王宽因为“于宅杀牛”而被免官。唐朝法典《唐律疏议》规定: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宋代法典《宋刑统》规定:故杀官私马牛,脊杖二十,配役一年;杀自己马牛,决脊杖十七。

但是,古人毕竟已发现了牛除了可供役使以外,其肉还可供食用,于是牛又成了屠宰的对象。只是其肉并非供一般人食用,而是用来祭祀鬼神或犒劳军队。古代祭祀,根据级别的高低,也有不同的标准,即有太牢、少牢之分。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则猪牛羊俱全,少牢则只有猪羊,无牛。可见牛在古代祭祀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从“牺牲”二字从“牛”,也可以看出牛的重要。

用牛来犒劳军队,古籍中亦多有记载。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过周北门,……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弦高仅以4张熟牛皮、12头牛送给秦军,秦军便很满足,于是弦高乘机向郑国报告了秦军入侵的消息,挽救了郑国,亦足见牛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联想思维方式,才能使人们了解到作为指称世间万物的“物”字为什么从“牛”的历史文化原因,即“牛为大物”,自农耕社会以来,在生产生活和祭祀犒赏诸方面都有独特的社会功用,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何久盈等人曾经指出:“汉字文化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或采用经验方法,或采用历史方法,或采用结构方法。经验方法重考据,重事实;历史方法重古今联系,重发展过程;结构方法要求对汉字文化进行结构处理和分析,探索汉字文化内部及外部的结构。”“汉字文化学还要求从汉字外部关系研究汉字,拓宽汉字研究的领域。我们认为,汉字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作为开放系统,就要与别的相关学科沟通。目前,就已有不少人正在利用语言学、文字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等等科学的知识,对汉字系统进行多侧面考察、论证,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汉字文化研究的基础是对汉字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其形体分析来挖掘文化内涵。因此,微观研究、个体研究十分重要,而宏观研究、整体研究更重要。把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把个体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起来,把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起来,应是进行汉字文化研究所遵循的方法和原则。

参考文献:

〔1〕何久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3〕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罗晓明,王良苑.贵州古代岩画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1996,(0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social changes, the abolition of cultural system, the change of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the change of customs and habits, the expansion and reduction of word meanings, the borrowing of words and so on, it will mak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y contain obscure.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will be explored. We can start from three aspects: defining the object of study, excav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and using associative thinking scientifically.

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e; Relation; Research Object; Associative Thinking

猜你喜欢

研究对象关系汉字
广谱哲学及其研究方法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