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花化学打顶对机采棉脱叶催熟效果的影响

2019-09-07杜刚锋杨成勋田景山张旺锋

中国棉花 2019年8期
关键词:吐絮枝叶人工

杜刚锋,杨成勋,田景山,张旺锋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

棉花打顶是棉花栽培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传统生产条件下,新疆多采用人工打顶的方式,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随着现代我国植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打顶的劣势逐渐凸显。化学打顶技术是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控制棉花顶尖的生长,进而实现抑制顶端生长的作用[1-3]。化学打顶作为一种新型整枝技术,具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植棉成本等特点。前人研究表明,化学打顶能够实现与人工打顶相同的整枝效果[1,4],塑造更加紧凑的株型,改善棉花冠层结构[3,5],提高经济收益[4]。随着棉花生产机械化装备的不断发展,新疆基本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但有关化学打顶技术与其他栽培措施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棉花生育后期的脱叶效果是否有影响还了解不多。这限制了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导致现阶段机采棉田打顶方式仍以人工打顶为主。因此,了解化学打顶后的脱叶效果对应用化学打顶具有重要意义。康正华等[6]研究表明,化学打顶技术可以与脱叶催熟技术相结合,有利于棉花脱叶[7],但化学打顶剂选择单一,代表性不强。本研究以人工打顶为对照,选用氟节胺复配剂和缩节胺复配剂2 种化学打顶剂,分析不同打顶方式对脱叶催熟剂响应的差异,明确化学打顶后棉株的脱叶效果,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4—201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 149 团 19 连 (45°11′N,86°13′E)1-2#和 2-3#条田进行,供试品种为新陆早45 号。试验设置人工打顶和化学打顶2 种打顶方式,人工打顶方式采用人工摘除一叶一心,化学打顶方式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喷施化学打顶剂。化学打顶剂选择生产上广泛使用的氟节胺复配型(主要成分氟节胺,Flumetralin,N-乙基-N-2,6'-二硝基-4-三氟甲基苯胺) 和缩节胺复配型(主要成分缩节胺,Mepiquat chloride,1,1-二甲基氮杂环己基氯化物)。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 次,小区长×宽=10 m×2.3 m,行株距配置(66 cm+10 cm)×9 cm,每公顷留苗 29.2 万株;全生育期用缩节胺化控 5 次,用量 473 g·hm-2。化学脱叶催熟剂选用噻苯隆[80%(质量分数,下同)可湿性粉剂]和乙烯利(40%水剂)的复配剂,每公顷用量为450 g 和 1 350 mL,2年分别于 9月10日和9月8日喷施。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当地高产田。

2014年:人工打顶时间为 7月5日。氟节胺复配型化学打顶剂于7月3日(第1 次)喷施22.5 L·hm-2,质量浓度为 2.5 g·L-1;7月18日(第 2 次)喷施 2 250 mL·hm-2,质量浓度为 3.8 g·L-1。缩节胺复配型化学打顶剂全生育期共喷施1 次,于7月7日喷施 900 mL·hm-2,质量浓度为 2.0 g·L-1;并在喷药 4 d 前第 1 次喷施普通缩节胺 150 g·hm-2,质量浓度为 0.33 g·L-1,喷药 5 d 后第 2 次喷施普通缩节胺 225 g·hm-2,质量浓度为 0.50 g·L-1。2015年人工打顶时间为7月1日,氟节胺复配型化学打顶剂于 6月28日第 1 次喷施、7月13日第 2 次喷施,缩节胺复配型化学打顶剂于7月1日进行喷施,使用量均与2014年一致。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棉花机械采收前,每个小区选取有代表性且连续的棉株30 株进行定点调查,从喷施脱叶催熟剂当天开始,每隔7 d 左右调查单株叶片数、挂枝叶数[8-9]、总铃数、吐絮铃数,统计并计算脱叶率、挂枝叶率、吐絮率(除特别说明外,数据均为2年结果的平均值)。运用Rstudio 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打顶方式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打顶方式影响了棉花脱叶率(表 1),在喷施脱叶催熟剂 8 d 和 16 d 时,化学打顶处理棉花脱叶率显著高于人工打顶(表2)。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8 d 时,化学打顶剂处理叶片脱叶率较人工打顶的高出4.6 百分点,喷施脱叶催熟剂后16 d 时则高出1.9 百分点。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8 d 时,化学打顶处理棉花脱叶率均在88%以上,最高可达96%,而人工打顶棉花脱叶率则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16 d 时才达到95%。

表1 不同打顶方式棉花脱叶率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2 不同打顶方式棉花脱叶率的多重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脱叶催熟剂后,打顶方式间棉花挂枝叶率存在显著的差异(表3),化学打顶处理的棉花挂枝叶率较人工打顶的低1.9 百分点(表4)。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8 d 时,化学打顶处理的棉花挂枝叶率仅4.3%,而人工打顶处理的棉花挂枝叶率高达6.5%;喷施脱叶催熟剂后16 d 时,人工打顶处理的棉花挂枝叶率达到7.5%,较化学打顶高1.5 百分点。2 种化学打顶剂处理间,棉花挂枝叶差异显著,喷施脱叶催熟剂后8 d,氟节胺复配剂处理的棉花挂枝叶率相比缩节胺复配剂处理的低1.5 百分点;喷施脱叶催熟剂后16 d,氟节胺复配剂处理的棉花挂枝叶率相比缩节胺复配剂处理的低1.0 百分点。

表3 不同打顶方式棉花挂枝叶率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4 不同打顶方式棉花挂枝叶率的多重比较

2.2 打顶方式对棉花吐絮效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吐絮率随着喷药后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不同打顶处理间棉花吐絮率差异显著(表5、表6)。喷施脱叶催熟剂后8 d,化学打顶处理棉花吐絮率相对人工打顶处理的棉花吐絮率高2.4 百分点;喷施脱叶催熟剂后16 d 化学打顶处理棉花吐絮率比人工打顶处理的高6.4 百分点。化学打顶处理棉花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16 d,吐絮率已超过89%,最高已达97.8%;而人工打顶处理棉花吐絮率仅87.5%,喷施脱叶催熟剂25 d 时才与化学打顶处理棉花同一水平,时间推迟7 d 左右。

表5 不同打顶方式棉花吐絮率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6 不同打顶方式下棉花吐絮率的差异

3 结论

化学打顶处理棉花脱叶效果优于人工打顶处理,叶片能够快速脱落。喷施脱叶催熟剂后8 d 内,化学打顶处理的棉花脱叶率较人工打顶处理的高4.6 百分点,挂枝叶率较人工打顶处理的低2.2 百分点;喷施脱叶催熟剂后16 d 时,化学打顶处理的叶片脱叶率较人工打顶处理的高1.9 百分点,挂枝叶率较人工打顶处理的低1.5 百分点。化学打顶处理提高了棉铃吐絮率,使吐絮时间更为集中。

猜你喜欢

吐絮枝叶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陆地棉吐絮率的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晚风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枝叶
喷施脱叶剂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诗情画意
杨新顺
人工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