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中性与金融体系发展研究

2019-09-06贵斌威

山西农经 2019年9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

贵斌威

摘 要:货币中性理论构架在3个暗含的假设之上,即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萨伊定律),利率由实际因素(节俭和生产率)决定,经济体系中的信息是完全的。在现实经济中,这些假设是不成立的,所以货币并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银行与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审慎监管能力,将有利于提升经济的总体效率,避免经济周期的过度冲击。

关键词:货币中性;金融体系发展;产能过剩;信息不完全;利率市场化改革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13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是经济的润滑剂,有利于经济运行,但不能改变经济的基本格局。在这种情形下,货币的作用由货币数量论确定,即改变货币的供给,不能影响经济的实际变量,只是影响货币变量或价格变量。

但是在现实中,货币并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银行与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货币中性理论所暗含的几个基础假设,指出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强调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性。

1  货币中性理论的基础假设

货币中性理论构架在3个暗含的假设之上,即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萨伊定律),利率由实际因素(节俭和生产率)决定,经济体系中的信息是完全的。在这个经济体系中,由于萨伊定律的存在,不会出现由于需求不足而导致的产能闲置,即生产能力是充分利用的。因此在这个经济体系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升生产能力,即如何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供给。由于劳动力的供给涉及生育和教育等维度,所以新古典理论主要讨论资本的供给。

根据新古典理论,一方面,产出要按照要素的生产贡献进行分配。在均衡状态下,资本的回报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由企业的生产率决定。另一方面,家庭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资本的供给由家庭的收入以及节俭偏好(时间贴现率)所决定。因此,均衡利率(或者自然利率)是由家庭的节俭偏好与企业的生产率等实际因素决定的。

利率客观决定的结论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实物经济模型来演示。假设家庭有一部分多余的商品用于储蓄,而企业需要借入一部分商品进行投资。家庭的意愿储蓄由收入和节俭偏好所决定,企业的意愿投资由企业的生产率所决定。当家庭的意愿储蓄等于企业的意愿投资时,利率市场达到均衡。具体来说,假设实际产出Y=100,当利率r=5%时,家庭的消费需求C=75,储蓄意愿S=25,企业的投资需求I=35。这时,投资需求大于家庭储蓄,因此利率需要上调。随着利率的上升,家庭的储蓄意愿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减少;假设当利率r=8%时,家庭的储蓄意愿等于企业的投资需求,S=I=30,这时储蓄和投资市场实现均衡。反之,如果市场利率太高,家庭的储蓄意愿大于企业的投资需求,则利率向下调整,直到均衡。显然,在这个利率决定过程中不需要货币的介入。

由于产能是充分利用的,均衡利率是客观决定的,从长期来看,货币必然是中性的。货币投入的增加,只能带来货币购买力的增加,但是产品的供给并不能改变,在这种情形下,货币的作用由货币数量论所确定,即MV=PY。其中M表示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运行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实际的产出。改变货币的供给,不能影响经济的实际变量,只是影响货币变量或价格变量。

因此,基于上述两个假设所构建的货币中性理论,允许新古典经济学将分析建立在实际变量上,直接考虑商品、偏好和技术约束的作用,而不用考虑货币的作用。货币只是以一种“温和的角色”进入这个图景,即作为一种便利交易的工具,它不影响经济过程。新古典经济以和实物经济相同的方式运行[1]。

在这个图景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被描绘成只是储蓄和投资的简单中介。这时,银行信用的作用被认为是中性的,它并不能影响资本积累背后的实际力量(节俭和生产率),因此并不能影响资本的实际积累[2]。

这个结论在静态经济中是比较容易描述的。如上述简化模型所示,假设每年的收入都是100元,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也是100元,那么银行只要把家庭储蓄的货币贷款给企业就可以了。这时,银行信用的作用是中性的,它只是储蓄和投资的简单中介,本身不能创造货币。

但是,一旦引入货币,问题就会变得复杂。一个直观的问题是,如果经济是增长的,那么根据货币数量理论,当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时,就需要有更多的货币投入到经济中。

那么新增货币是怎么投入到经济中的呢?按照上述简化模型,假设上一年的产出是100,经济中的货币是100(暗含的假设是货币的流通速度是1),家庭的收入是100元。但是,假设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下一年的产出是110,于是家庭获得110元的收入。那么这新增的10个货币是怎么投入的呢?按照货币数量论的想法,这是银行按照对经济产出的估计而新增的货币数量。如果银行判断合理,那么可以保持物价的稳定;如果银行判断失误,提供了更多或者更少的货币,对实际经济的产出也没有影响,只是改变了经济体系中的物价。

但是,可贷资金理论和凯恩斯理论指出,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货币的投入不仅会改变经济体系中的价格,也会改变投资和消费的数量,同时还会改变资金的市场利率。

2  利率是一种货币现象

可贷资金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一样,区分了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认为市场利率是一种货币现象,由货币(或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这一结论与实物经济或者货币中性经济是不同的。

按照上述的简化模型,假设经济产出是100,原来的均衡利率r=8%,储蓄=投资=30。这时假如生产率上升,企业会增加投资需求,例如投资需求增加到40,按照实物经济的逻辑,投资需求的增加会提高利率,直到一個新的均衡点,例如当r=10%,储蓄=投资=35。

但是,由于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所以银行体系可以创造新的货币,增加可贷资金供给,维持市场利率不变。按照上述模型,假设由于生产率上升,投资需求增加到40,但是银行体系可以通过增加货币来维持市场利率不变。这时家庭的消费需求不变(C=70),企业得到所需的投资资金(I=40),社会总需求为70+40=110,从而导致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产出,物价水平P上升到1.1,产生了通货膨胀。

到这一步为止,结果还是和货币中性理论一致的,即货币的增加并没有改变实际产出,只是导致了物价的上涨。但是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则和货币中性理论的判断不同。

这时,可以观察到最终实现的消费和投资分别是70/1.1=63.6,40/1.1=36.4。但是在实物经济中,当利率不变时,家庭的意愿储蓄是30,企业的投资需求是40,这时储蓄和投资市场上供不应求,当利率没有变动时,最终实现的储蓄和投资只能等于30,而消费等于70。显然,随着货币的加入,在抬高物价的同时,也改变了消费和投资的格局,这就是可贷资金理论所说的“强制储蓄”[3]。

由此可见,由于货币的加入,实际资源的配置(储蓄和投资)就不仅仅受到节俭和生产率这些实际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货币数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工业化初期,发展中国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行金融抑制政策,压低利率,从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正是通过强制储蓄,让家庭为工业化进程让渡资源。

显然,这个时候货币不是中性的,银行体系可以通过货币的发放来干预实际资源的配置。

3  货币生产经济与企业家经济

比可贷资金理论更进一步,凯恩斯理论明确强调,现代经济是货币生产经济或企业家经济,而不是新古典理论所隐含假设的实物经济或合作经济。在合作经济中,生产是合作进行的,产出分配是以实物形式完成的,在均衡时每种要素的实际收入等于它的生产贡献率。在这种经济下,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配置前定的产出,即给定消费者的偏好,寻找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案,将社会当前和将来的福利最大化。

相反,凯恩斯认为,现代经济体系是一种货币生产经济或企业家经济。生产方式是分散的、私人化的,生产通过企业家雇佣劳动力的形式而发生。同时,因为产出不是直接分配给工人的,并且企业之间是独立的,合约(企业家、工人和供货商)是经济的本质部分。并且为了便于合约的执行,往往是以大家共同接受的交易中介(货币)标价的。因为货币是交易中介和价值储藏的工具,并且可以清偿合约,所以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即货币允许企业家使用生产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因此,谁拥有货币,或者拥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国家和银行),谁就可以影响资源的配置[4]。

在企业家经济中,生产是一项耗费时日的活动,需要企业家在生产回报确定之前投入自己的资源。因此企业家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前瞻性(forward-looking)的经济,凯恩斯企业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决策、追逐利润的经济实体。在这个经济体系中,除非预期的货币收益大于货币成本,不然生产过程将不会被启动。这个规律暗示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即使企业具有生产能力,但是如果预期悲观,也不会生产。

有效需求不足或者生产相对过剩,是凯恩斯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区别。虽然承认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但是可贷资金理论和新古典理论一样,认为产能是充分利用的。因此,在给定的产出下,增加货币数量的主要结果是产生通货膨胀。但是,凯恩斯理论认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因此,当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投资和消费,不仅不会产生通货膨胀,而且还可以增加经济的产出。这时,货币不是中性的。

4  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

在货币生产经济中,银行体系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因此金融体系的决断和企业家的预期一样,是影响货币供给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同时,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资金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金融体系并不能仅仅通过利率来出清市场。这时,一方面,银行体系可以凭借基础货币创造出数倍的银行货币;另一方面,银行也可能由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宁愿持有资金而不敢放贷。

这时,货币和信用不是中性的。一方面,信用数量的多寡可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影响经济的实际产出;另一方面,银行体系在配置信贷时,会对企业家进行选择和甄别。如果资金能够流向有效率的企业,经济增长将会更加强劲;如果资金流向无效率的企业,经济增长将会缓慢。

传统经济学关于货币投放的一个暗含假设是:货币是均匀地发放给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的,如弗里德曼所说,可以假设货币是通过直升飞机发放的[5]。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多,并不能改变实际的经济变量,只是增加每个人持有的货币名义额度。但是事实上,货币并不是均匀发放的,而是通过银行体系发放给特定借款者的,而这些借款者大部分是企业。

所以投放的货币,首先流向的是企业和投资端。正如前文所述,企业的生产依靠对未来预期的判断,而银行信贷的投放也依靠对未来预期的判断。一方面,当经济下行时,企业会缩小投资,但是也有一些企业需要资金來度过难关。这时,银行体系的决断至关重要。根据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或者经济的循环理论,如果银行能够在正确分析形势的情况下发放贷款、创造货币,就可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例如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通过降低基准利率或者量化宽松政策,给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提供抵押贷款,帮助企业度过流动性困境。

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同的产业和不同效率的企业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货币的创造,这时银行的决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熊彼特所言,银行家不仅仅是商品“购买力”的中间人,更是交换经济的长官[6]。银行体系决定着新增货币的流向以及购买力的拥有者,从而决定实际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结构的构建。银行体系如果具有良好的经济判断能力,那么资金会流向更有效率和创新能力更强的行业和企业,从而提升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要素使用也会更加合理。反之,如果银行体系缺乏良好的经济判断能力,资金可能流向没有效率和缺乏创新的企业,就会使整个经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出现资源浪费和就业吸纳能力降低等问题。因此,无论是从货币投放数量还是投放结构来说,货币都不是中性的。

5  结束语

在现实经济中,货币中性理论的3个假设并不成立:经济存在产能过剩,利率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以货币并不中性。货币政策、银行与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当前正处于金融改革的重要时期,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审慎监管能力、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可以增强银行体系的经济判断和风险识别能力,改进貨币投放的透明度和效率。从而在提升经济效率的同时,避免经济周期的过度冲击,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真正改进全民和社会的整体福利。

参考文献:

[1]Carvalho,Fernando J. C., Mr. Keynes and the Post Keynesians: 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for a Monetary Production Economy [M]. Aldershot: Edward Elgar, 1992.

[2]Rogers, Colin, Money, Interest and Capital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Robertson, Dennis H., Lecture on Economic Principles [M]. London: Staple Press, 1957.

[4]Keynes, John M.,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M]. London: Macmillan, 1936.

[5]Friedman, Milton, 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 [M].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 1969.

[6]Schumpeter, J.A., 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 [M]. Leipzig: Dunker & Humblot, 191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lated by R. Opi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
“一带一路”引领河北顺利实现过剩产能转移
基于管理会计的视角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探析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现状、原因及化解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