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面对“总有理”的老人

2019-09-06唐茉

父母必读 2019年5期
关键词:童童小时候玩具

唐茉

很多年轻父母抱怨说,简直没法跟帮自己看孩子的老人讲理。但是,祖父母也有话说,他们觉得自己很有理啊!

在隔代养育家庭中,老人是年轻父母的好帮手,但有时也让年轻父母很头疼,因为他们和年轻父母讲起道理来总是一套一套的,听起来似乎还没法反驳,但是仔细想想又确实于孩子不利。

怎么办呢?先来看看这些我们常见的“道理”,再想想如何见招拆招吧!

童童姥姥:

对外孙女好,我有什么错?!

童童今年3岁了,她吃饭慢,为了让她多吃点,吃的饭都是热乎的,我会追着她喂饱,这是为孩子好,有什么错?!去超市的时候,看到什么想要的零食和玩具,只要童童说,我就会给她买,现在又不是买不起。但是童童妈埋怨我把童童惯坏了,让孩子养成了边玩边吃饭的坏习惯,家里还有一堆不健康的零食和差不多的玩具。可我就这么一个外孙女,打心眼里喜欢,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难道还要像原來一样,孩子吃不上饭也不管,什么也不给买吗?!

如何理解?

老人之所以对孩子有些溺爱,一方面是因为经历空巢期的老人很享受这种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补偿:自己当时养孩子时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孩子,甚至都没时间管孩子。现在条件好了,免不了过度关注孩子,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方法与策略:确定一致的目标

年轻父母不要一上来就指责、批评老人,不然有可能会伤了老人爱孩子的心。其实可以充分利用老人爱孩子的心来和老人进行“谈判”,比如告诉老人,追喂的方式,孩子养成边玩边吃饭的习惯,都不利于马上开始的幼儿园的生活,想让童童进入幼儿园以后很快适应,受老师的喜爱和关注,就必须让她学会自己吃饭,养成进食好习惯。可以让老人把每次给孩子买差不多玩具的钱攒起来,给出具体的购买建议,让老人每月给孩子买一件能玩的时间更久、对孩子的能力提升有帮助的新玩具。相信老人都是疼爱孙辈的,如果能意识到改变做法对孩子有帮助,也有其他方式能表达自己的爱,是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调整的。

当我们要改变的不是老人认定的“理”,只是他的做法时,更容易被老人接受。

乐乐奶奶:

我的孩子就是这么带大的!

我带乐乐靠的是之前带自己好几个孩子的经验,乐乐妈是从网上和书上学到的不接地气的知识,所以我俩经常有矛盾。就拿乐乐的吃饭问题来说,她老说孩子不应该多吃盐,还应该每天吃好几十种食物。但每天管孩子吃饭的是我,饭菜没味儿,孩子一口不吃,我肯定得做得有滋有味才行啊!当年乐乐他爸他们哥儿仨小时候都是吃我做的饭长大的,都一米八大高个儿,身体壮壮的。

如何理解?

对于老人动不动就使出“我就是这样把你养大的”撒手锏,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承认和肯定他们的能力与付出,在育儿实战中,他们确实比我们有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可能过时了,或者说不太适合这个时代的标准和要求了。在肯定和承认的基础上,再提出建议,并且给出具体的方法,效果就会很好。

方法与策略:给出具体方法

有时候老人“认死理儿”的现象背后,是自身的不知所措,就是不知道,承认了自己做得不够好之后,还能怎么做?这类老人之所以总是说自己把孩子养得好,是因为他们非常好强,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硬碰硬”地跟他们讲道理,而是要旁敲侧击地给出他们具体的建议和做法。比如让家里的其他亲戚告诉乐乐奶奶,怎样做能让少盐的食物也好吃。其实,经过这些具体的建议和做法,不用讲道理,乐乐奶奶很快就能实现年轻父母对孩子饮食的要求,因为她是那类自尊心强、喜欢尽力把事情做好的老人。

对于这类老人,年轻父母还可以学会扬长避短,及时发现他们在养育经验方面的优势,并将其最大化地发挥,这样可以让两代人更好地“协同作战”,养好孩子。

明明爷爷:

连招呼都不敢打,能有啥出息?

我性格特别开朗,出门愿意跟人打打招呼、聊聊天,但我发现我小孙子明明特别胆小,每次跟我一起出门,只要看见我跟别人打招呼,就往我身后躲。我让他出来叫人,也没反应,再强迫,就哭了。好几次把我气得差点揍他。明明爸说这事是我做得不对。我不服:连个招呼都不敢打,孩子能有啥出息?!我偏就较上劲了,每次非拉着明明跟我一起出门,我要训练他打招呼。结果现在每次我要带明明出门时,都弄得跟世界大战似的,我喊他哭,他爸妈还生气。现在的孩子可真娇气!

如何理解?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天生外向热情,喜欢交朋友,有的人天生性格敏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遇到不熟悉的人就容易紧张和退缩。不同性格的人难以做到真正地相互理解,所以,外向的爷爷不认为打招呼有什么可怕的,是真心替孩子的未来担心,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方式其实已经让事情变得更糟,这也不是爷爷的错。

方法与策略:榜样减压+提升社交技巧

既然知道老人是因为担心孩子长大了没出息才如此“蛮不讲理”,那就最好给老人带一个现在有出息但小时候也胆小的朋友、同事来“现身说法”,比如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吃饭时,假装不经意地谈起小时候。也可以用一些名人故事当案例,比如牛顿、罗斯福,包括乔布斯、马化腾,他们小时候都是腼腆胆小的孩子,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讲故事时不用太刻意,可以借由新闻事件等一笔带过,但需反复说起,起到给老人减压和引起震动的作用。当老人不再着急、焦虑时,做法上也就没那么极端了。

与此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一些练习交往的机会,比如年轻父母周末、假日多带孩子参与社交活动,示范给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社交技巧。相信通过这样双重的努力,老人和孩子都会有所改变,事情会良性循环起来,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这样做,更容易和老人沟通

● 理解至上

老人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而且在帮年轻父母带孩子的过程中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付出了心血。所以无论如何,年轻父母首先应该做的,都是对老人表示理解和感谢。

● 巧用方法

有时候老人碍于面子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这时候父母可以利用专家的权威,通过亲朋好友的转述,借助媒体的分享、资料等,既让老人觉得有面子,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新教育理念。

● 提供方案

老人的固执在很多时候还在于不知道该如何做。所以希望老人改正某些做法和习惯的同时,也要提供更好的方案和详细的指导,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什么对什么不对。

猜你喜欢

童童小时候玩具
大家会这样说
回到小时候
果然什么东西都是小时候最可爱啊
童童的老爷车
暑假作业
肥水不流外人田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时候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