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天进步一点点

2019-09-05徐佩佩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9年8期
关键词:成长型七巧板大卫

徐佩佩

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女儿开始学习游泳时,看到一个同龄孩子游得很娴熟,于是问我:“妈妈,那个小姐姐游得真好,她之前学习了多久?”

我问过那个孩子的妈妈后,告诉女儿:“她已经练习一年了,大概40次左右。”于是女儿立下目标: “妈妈,我也要好好练习游泳,争取不到40次就能跟小姐姐游得一样好。”

自那以后,女儿每周都会主动去上游泳课。每个月我们都会回顾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及设定新目标,教练常常表扬她进步飞快。

前几天带女儿去游泳,遇见了朋友家的孩子。朋友家的孩子一直喊:“我已经尽力了,不想学了。”这时,女儿过去安抚,说:“你看我之前也不会啊,但我练习不到10次就学会了。每次只进步一点点,只要坚持,你肯定能学会的。”

我听了很欣慰,从女儿游泳以及生活中一些事情上来看,她具备成长型思维,是一个拥有内在驱动力的孩子。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婴儿学习爬行和走路。他们不断地尝试和练习,直到掌握这些新技能。当婴儿学会爬行后,再慢慢学习坐起来,学习走路……这些过程,表现出孩子“持续不断尝试”的特征。

是否每个孩子都有“持续不断尝试”的特征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放弃,或者只参与保守且无挑战的活动。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一书中表明,我们获得成功并不仅依赖于能力和天赋,更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两种思维模式概念: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这两种思维模式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结果呢?

1978年,德韦克教授对拥有两种思维模式的孩子做了两年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刚进入初中时,两组孩子成绩没什么差别,而随着功课变难,学习压力变大,这两组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坚信人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接受新挑战才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挫折和失败看作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经过总结和改善,让自己不断进步;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则认为,能力和智慧都是天生的,当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便会把问题归结于自己的天赋不足,不接受挑战,生活在舒适区内,从而止步不前。

从该实验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显然更具社会竞争力。

思维方式就像脑中的“罗盘”,牵引我们朝着不同的航向前进。作为家长,我们有必要了解并使用正确的思维模式来引导我们的孩子。

关注过程,每天变好一点点

大脑就像人的肌肉一样,是需要不断强化训练的。成长型思维会让孩子的大脑越来越强壮,面对挫折的时候积极尝试新方法。成长型思维是可以教育和培养的,我们要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

示弱,还是示范?

一个周末早晨,女儿玩七巧板,摆弄了半天都拼不成功,有点泄气。

看着女儿沮丧的样子,我拿起七巧板:“别急,没有你想得那么难,你看妈妈是怎么拼的……”话还没说完,她就抢走了七巧板,一副不乐意的样子。

我赶紧换了个说法:“其实妈妈也不太会拼,能不能让我试一下?”她大方地将七巧板递给了我。我假装拼错了几次,见我拼错,她来劲了,一直在指挥:“妈妈,红色三角形要放到这个角上,不对不对,黄色正方形不能放这里……”

最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七巧板拼成了女儿想要的样子。

类似场景还有很多很多。当我试图做个榜样妈妈,用行动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时,孩子并不买账,因为我的行为其实间接表达了对女儿的不信任,夺走了她试错的机会,也阻碍了她成长型思维的形成。所幸,我及时改变态度。

其实,女儿要的并不是拼好七巧板这个“结果”,而是在她的努力下,凭借自己的思考拼好的“过程。”这两者是不一样的。“结果”对孩子来说没有意义,“过程”才是孩子思考、体验、感悟、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重要途径。

关注成功,还是成长?

毕淑敏在文章《剥豆》里,记录了自己和儿子比赛剥豆子的过程。

比赛中,“我”有几次心理挣扎:

一开始,看着儿子笨拙的小手,心想“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便不知不觉地慢下来。

又转念一想:“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于是“我”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可是见儿子如此投入的神情和容器里屈指可数的青豆,“我”又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节奏又紧了许多。

最终,“我”还是决定自己赢,儿子愿赌服输。

一个母亲的爱与智慧展现得淋漓盡致。文末的反思给人以启发:“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

关注成功,还是成长?显然,品味失败,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疼爱。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会增长,失败犯错并不可怕。父母还应引导孩子树立一个观念:“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功,但不要灰心,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

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孩子

绘本《大卫,不可以!》是儿子很喜欢的一本书。我问:“平时老师是怎样带你们读这本书的?”儿子告诉我,每次老师都会告诉他,大卫只是还没学会。

我为老师的智慧点赞。老师这样讲的目的,便是将困难和问题视为暂时性挑战,将孩子的行为看成持续成长的过程。

大卫的各种行为,调皮捣蛋、不听指令、乱涂乱画,的确都让人非常头痛,但是我们却可以看成“这些行为都只是暂时的”:

大卫调皮,只是大卫还没有学会如何不调皮;

大卫不听指令,只是大卫还没有学会听指令;

大卫不喜欢穿衣服,只是大卫还没有学会如何穿衣服。

大卫的所有行为是一个持续学习和修正的过程,他的学习步伐并没有停下,而是逐步向前。“我并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懂规则的人,我只是还没学会如何听指令和懂规则而已。”

借用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更好地面对困难。比如,孩子做一件事时如果说“我不会”,我们可以说“别着急,你只是暂时还没有学会”。那些我们还没有学会去做的事情,并不代表我们永远都做不了,而是“我还不会唱歌”“我还不会玩呼啦圈”“我还不会画画”。

当我们明白了大卫的行为只是暂时性的,反过来也可以安抚我们焦虑不安的心。原来一切都只是暂时性的,从来就没有失败这回事,有的只是成长的机会。

编后:

成长型思维能力,让孩子受益一生。父母在平日与孩子沟通时,用心地提醒孩子进行一些词语转换,就能引导孩子的思维方式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例如:

与其说“我做不好这件事”,不如说:“我还能做什么,来把这件事做成功呢?”

与其说“我放弃了”,不如说:“我会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与其说“我不能做得更好”,不如说:“我还可以进步。”

与其说“这个太难了”,不如说:“我会花点时间来攻克这一关。”

这样引导孩子,一点儿也不难,却让孩子有了无限可能。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成长型七巧板大卫
奇的七巧板
有趣的七巧板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
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在创造中生长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成长型课程体系初探
从金河水务看成长型企业内部管理
创新成长型评价与中职应用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