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

2019-09-05

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龙山格里太平

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产业布局上,也体现在基层班子的组建和乡村振兴中。近年来,南陵以“美丽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保留特色、挖掘内涵、建管并重,不断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了“美丽党建”与美丽乡村相融共促,产业发展与农民富裕同步提升。

干部带头,通路脱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建设离不开好的领路人。

偏僻、荒凉、贫穷曾是南陵县何湾镇龙山村的代名词,现如今群山环抱,凤丹飘香,数条大道贯穿村庄,相继被评为安徽省卫生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龙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太平的带领和付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胡太平因经营药材生意,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万元户,1996年他被选为村委会委员,得知消息后,他找领导商谈,领导鼓励他可以边做生意边当“村官”,两不耽误,胡太平答应了。后来他才发现“上当”了,不仅“丢”了红火的生意,还相继当选村委会主任、村支部书记,在村里一干就是23年。

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是龙山贫穷的根本原因,要想富先修路,胡太平将目标锁定在了龙山至铜陵凤矿的出山路线。可要修这条路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最难的就是爆破开山。缺少爆破手,胡太平就自己参加培训,一根铁钎、一把铁锤打眼放炮;遇到哑炮,他疏散施工人员,一个人去排险。为了筹集资金,胡太平“绞尽脑汁”,就连昔日一起经商的好友请他吃饭,他都劝解“饭不要吃了,省下钱捐给村里吧”。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2000年5月,龙山第一条出山路龙凤公路正式通行,龙山人实现了多年的出山梦。20多年来,胡太平先后筹集资金720万元,打通了龙山13个村民组的出山路,通车里程达22公里,他也因此被称为当代“愚公”。

除了道路,因地势较高,水、电也是困扰龙山的大难题。为了找水源,胡太平穿密林、钻荆棘,用37万元完成了预算110万元的龙山自来水工程;为了架设电网,他带领村干部扛电杆、翻山岗,完成8个电力台区的电网改造,保障所有村组正常用电,有的村民组还装上了梦寐以求的路灯。

龙山要发展还离不开产业支撑,胡太平首先想到了凤丹。龙山境内虽然都是石质山,不适宜耕种,却能孕育出品质极高的凤丹,而凤丹的根皮是一味特别珍贵的中药材——丹皮,多年的药材经营经验告诉他,这或许是龙山脱贫的突破口。

在他的倡导下,龙山首先建立了丹皮种植协会,在县镇共同努力下,将凤丹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了改变传统“小、零、散”的种植方式,胡太平拎着一袋丹皮三赴河南,凭借优质的产品,成功吸引了宛西制药公司到龙山建立丹皮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购销模式。胡太平告诉《经济》记者,目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为村民带来500余万元收入。与此同时,他还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设龙山学院、中药材观光园,打造龙山药膳餐饮、药膳洗浴等特色名片,其中特色林果药项目种植面积突破500亩,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近20万元,带动32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就业脱贫。

放弃老板的“金饭碗”,捧起龙山的“泥饭碗”,《经济》记者问他后悔过吗?胡太平摇摇头,“作为一名党员和一个土生土长的龙山人,能把村子建设得更好,得到老百姓和组织的肯定和信任,比多赚钱更有成就感。”

建强党组织,选好“领头雁”是“美丽党建”的核心要义,也是美丽乡村的成功密码。近年来,南陵县着力加强村干部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年轻化建设,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2019年面向优秀村干部定向招录公务员,遴选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挂职镇党委委员等工作,为更多的“胡太平”们脱颖而出提供了平台,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2013年-2016年连续4年获评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荣获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县——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弋江镇竟河村和家发镇峒山阮获得“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产业带动,富民强村

众人拾柴火焰高,乡村建设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只有党员引领、产业拉动、群众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富民强村。

小格里省级森林公园是烟墩镇霭里村旅游避暑的好去处。2002年初,组织上找到时任烟墩镇规划助理员的陈义平,动员他到小格里林场担任场长。放弃在镇政府稳定的工作到交通不便的林场,陈义平也犹豫过,但是作为党员,他毅然选择进山。上任之后,他走访群众,调研市场,认为小格里林场立地条件优越,生态基础好,又毗邻九华山风景区,具备打造生态旅游的好条件。确定这一发展思路后,陈义平一边做群众工作,严禁砍伐,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一边争取取消小格里林场每年上缴任务,延期债务,并将小格里林场申请为国家公益林。经过17年的努力,小格里林场恢复了当初的繁茂景象,逐渐形成“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次生林”,不仅还清了债务,改善了基础设施,还创出了小格里生态旅游品牌,被游人称为“安徽的香格里拉”“江南九寨溝”。

除了自然景观,霭里村还以乡村民俗为主题,打造文化特色旅游。一方面,收集群众津津乐道的诗仙桥、规矩井、母子井、方圆亭等历史故事,挖掘整理家谱家训,制定村规民约;另一方面,群众自发成立民间艺术团,编排了采茶舞、打莲湘、快板等文艺节目,为文化节庆活动增添特色。其中“村长有约”系列文化活动已实现品牌化发展,去年举办的“村长有约·到霭里庆丰收”活动,以“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为主题,充分展现了乡村丰收喜庆图景,共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被农业农村部纳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102个活动。

从春季赏十里油菜花廊、夏季游小格里避暑纳凉,到秋季晒农食庆丰收、冬季过小年打年货,霭里乡村旅游业态正在逐步健全,2018年共吸引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被列入芜湖市田园综合体试点。

霭里的变化也吸引了很多游子回乡创业。民宿云水谣的老板王军曾常年在苏州务工,去年因家中有事,在霭里长住了3个月,他惊讶地发现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每天人来人往,车流量也比较大”,加之他之前就有经营民宿的想法,便与村委会沟通,最后通过闲置房屋流转,改造建成了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民宿。他告诉记者,云水谣已经在美团和携程上线,周末和节假日经常供不应求,他计划明后年还要扩大经营规模,以适应霭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秦立宏也是回乡创业的一员,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毕业后的秦立宏一直在江浙沪等地就业,2015年听闻霭里建设美丽乡村后,他决定回乡发展,并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100多亩桃树,现已经成为霭里旅游采摘的热门去处。“这几年家乡越来越美,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更多的人愿意回来建设家乡,让这里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價值得以体现,同时也能带动劳动力就业。”秦立宏说。

据烟墩镇党委原书记丁少敏介绍,目前在霭里经营主体中,回乡创业人员已占据1/3,为了营造更加便利的创业环境,霭里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根据特色种植面积或食宿购场所面积给予相应的奖励补贴。根据南陵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今年该村还被列入集体经济强村计划,县级财政投放扶持资金110万元,重点投入霭里村油坊改扩建提升项目。“群众的最大变化是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热情和动力,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原来的霭里是穷乡僻壤,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老百姓变得更有幸福感、更有获得感。”丁少敏说。

“春谷菁英”,墩苗壮骨

为了加强年轻后备干部力量,2018年南陵县启动了“春谷菁英”工程,计划通过5年左右时间,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100名“春谷菁英”队伍。

“农村基层一线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也是培养干部的练兵场。”南陵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王玉娟告诉《经济》记者,通过“伯乐相马”与“赛场选马”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后备干部都很年轻,首批18名“春谷菁英”平均年龄28岁,其中90后干部6名,女性7名,党外干部4名,其专业范围涵盖了金融、法律、规划、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基层紧缺领域。“每名干部原则上需要经历不少于2个岗位、每个岗位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锻炼,并且每个季度都要自行组织一次沙龙,自定主题,自由讨论,汇报交流,我们也会为他们配备一对一导师,在工作上进行指导,做到‘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何湾镇镇长助理周昆就是首批“春谷菁英”之一,近一年的村镇工作让他受益匪浅。“很多政策的落实都需要基层来完成,但是财力、人员配备又远远不够,在这里我看到、学到了基层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此同时,基层工作与群众接触也比较多,在沟通上不能讲大道理,而要和他们交朋友,换位思考。虽然辛苦,但是进步很快。”周昆笑着说。

“只有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墩苗壮骨,淬火成钢,才能尽快成长成才。”在王玉娟看来,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应该早布局、早谋划,如此才能保障队伍的高质量建设,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习生李欣毅对文章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龙山格里太平
龙山塔
黑天鹅格里布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东汉封龙山碑
龙山村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