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大庆市猪O型口蹄疫疫病动态及免疫效果分析

2019-09-05谭海东夏红兵张冠群王海霞白会新王连英翟宝库

中国猪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免疫抗体大庆市O型

谭海东 夏红兵 张冠群 王海霞 白会新 王连英 翟宝库*

(1黑龙江省大庆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311;2黑龙江省大庆高新区东风农场,黑龙江大庆163311;3黑龙江省大庆市畜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大庆 163311)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1]。口蹄疫是危害猪只健康、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大疫病之一,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大疫病之一,呈全球分布,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疫病。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已消灭口蹄疫,达到不实施免疫的无疫情状态,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之势。近年来,我国周边国家的猪口蹄疫疫情不断,国内疫情呈非季节性散发,时高时低,严重威胁区域畜牧业发展,尤其是口蹄疫病毒新毒株的出现和流行,使疫病防控更趋复杂。

为了解黑龙江省大庆市不同区域猪O型口蹄疫疫情的流行态势,本文对不同养殖方式防控差异及区域整体防控效果进行监测分析,选出更加优化的排查和防控疫情的方法,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消除防控隐患。针对2016—2018年大庆市不同地域、不同时段、不同群体、不同饲养方式采集的2 464份血清样品,以及在屠宰场和病猪场采集的278份猪淋巴结样品,应用RT-PCR和非结构蛋白ELISA方法进行病原检测,液相阻断ELISA方法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分析猪群口蹄疫流行动态和整体防疫效果,为区域疫情预警、免疫防疫提供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被检动物血清样品来源于大庆市不同区域的规模猪场、散养户和屠宰场,共2 464份;淋巴结样品来源于屠宰场和病猪场,共278份。

1.1.2 疫苗及检测试剂

采样猪场所用猪O型口蹄疫疫苗均来自政府采购。主要检测试剂有:口蹄疫病毒通用型检测试剂盒(RT-PCR法)、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和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以上检测试剂均是政府采购。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及制备

随机采集规模猪场、散养户和屠宰场内猪的血清样品,每头猪采血1~2 mL,4℃放置1~2 h,3 000 r/min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 20℃保存备用。随机采集屠宰场和病猪场的猪淋巴结样品,- 20℃保存备用。

1.2.2 检测方法

按所购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的方法进行操作和判断。

2 结果

2.1 实时荧光PCR法 (RT-PCR)检测结果

屠宰场和病猪场的278份淋巴结样品,经RT-PCR检测结果全部阴性(部分检测结果见图1)。表明大庆市对猪O型口蹄疫的防控效果良好,没有发生过该疫情。

2.2 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结果

按地理位置和养殖形式,将大庆市划分为两肇区(肇州县和肇源县)、林杜区(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红大区(红岗区和大同区)及市中心区4个区域。2016—2018年共抽检746份血清样品,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结果全部阴性,表明目前大庆市没有猪口蹄疫疫情发生(表1)。

图1 口蹄疫病毒实时荧光PCR扩增结果

表1 猪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结果

2.3 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3.1 不同年份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016—2018年连续3年共检测猪血清样品2 464份,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在74.26%~82.70%之间,均超过农业主管部门要求的70%最低临界点,按年份比较,抗体合格率逐年递增(表2)。

表2 不同年份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3.2 不同地区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016—2018年所检测的2 464份血清样品中,按区域分红大区抗体合格率为77.11%、林杜区抗体合格率为78.78%、两肇区抗体合格率为81.13%、中心区抗体合格率为78.20%(表3)。以上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的抗体合格临界点,两肇区抗体合格率最高,红大区最低,但区域间差异不显著(>0.05)。

表3 不同地区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3.3 不同来源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2016—2018年的2 464份血清样品中,按照血清来源检测发现,规模场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抗体合格率为84.89%、散养户猪血清的抗体合格率为76.54%、屠宰场猪血清的抗体合格率为68.42%(表4)。由此可知,规模场猪的抗体合格率最好、散养户次之、屠宰场较差。屠宰场猪血清的抗体合格率已低于70%临界点,说明屠宰前的猪群抗体保护不合格。

表4 不同来源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3 讨论

口蹄疫是威胁养殖业发展的多种动物共同感染的烈性疫病,宿主较为广泛。目前我国采取强制监测和强制免疫方式防控。按农业农村部要求,各级动物疫病控制单位按月进行日常监测,每年春秋2季进行集中监测,评估疫情流行动态和免疫保护效率,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在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口蹄疫疫情虽然没有完全净化,却也没有造成地方性流行,始终处在点式散发状态,年发病率忽高忽低,不同程度威胁区域畜牧业生产。据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的数据统计,2010年6月21日至2019年4月2日全国共发生口蹄疫疫情96起,其中O型口蹄疫71起,占73.96%,其中猪疫情31起,占43.66%。在全国疫情中,口蹄疫疫情多发于西北、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发生疫情较少,仅2012年辽宁大连发生1起,2019年内蒙古赤峰发生1起。2010年6月21日至今我国发生的疫情中,仅2018年就有27起疫情,占近年发生疫情的28.13%,有明显抬头之势。虽然,大庆市近几年的猪O型口蹄疫抗体检测中合格率达标,但受周边国家和国内疫情增加的威胁,以及疫点地理位置的影响,大庆市区域防控压力明显增加,现阶段加大强制监测密度对区域疫情防控及预警有积极意义。

强制免疫是在现有饲养条件、防控技术和国民经济承受能力下,养殖业受到重大动物疫病威胁时国家采取的一种防控举措。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反映的是机体本身抗击同类病原的感染能力,在评价群体动物群内抗感染能力时,免疫抗体合格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在确定抗体保护临界标准情况下,免疫合格率越高,动物群内抗感染能力越强,发生疫病风险越低;反之,群内抗感染能力越低,发生疫病风险越高。因此,在现有防控条件下,加强免疫抗体检测,尽早发现免疫抗体合格率低下动物,及时补免,可明显提高免疫抗体合格率,增强群体抗感染能力。

我国规定在猪O型口蹄疫、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中,动物群体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应在70%以上,这样动物群体才能有较好的抗感染能力,绝大部分个体能够抵御同型野毒的攻击,可防止疫病暴发。经多年免疫防控,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口蹄疫免疫效果较好。据杨国丽等[2]报道,2012—2015年辽宁省猪O型口蹄疫免疫总合格率在84.72%~89.99%之间。孙玉霜等[3]报道2014年天津地区种猪场、规模场和散养户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3.37%、84.89%、82.68%,总合格率为84.97%。黄刚等[4]报道2015年甘肃宁县规模场、散养户和市场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9.50%、81.25%、91.67%,总合格率为87.47%。说明在强制免疫和持续监测下,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猪O型口蹄疫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已在80%以上,基本保证了绝大多数地区处在免疫无疫情状态,很好地维护了畜牧业生产。本次监测大庆市2016—2018年规模场、散养户和屠宰场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4.89%、76.54%、68.42%,总合格率为78.81%。与以上报道相比,总合格率偏低,这主要是个别批次抗体合格率偏低所致,尤其散养户和屠宰场,有的批次抗体合格率仅30%左右,说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庆市的猪O型口蹄疫防控还需要完善和提升。

据王海军等[5]报道,2014—2015年吉林延边地区部分规模猪场母猪、哺乳仔猪和育肥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2.22%、63.16%和93.44%,总合格率80.34%。与本文监测结果比较,规模猪场母猪和哺乳仔猪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偏低,育肥猪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偏高,总合格率基本一致,说明在我国各地应用现有防控体系中,群内抗体安全保护水平不能平稳维持到一个饲养周期,疫苗保护力存在半衰期,这是现阶段各地存在散发病例的重要因素。因此,猪场在疫苗免疫和抗体监测中,需要关注哺乳期、疫苗免疫前期以及出栏前期几个节点的抗体水平,同时注意加强管理,避免漏免或免疫剂量不足现象的发生。

猪群整个饲养周期的抗体保护水平与母猪免疫、仔猪初免时间和抗体持续期有关。做好母猪免疫,合理确定初免和加强免疫规划,解决程序缺陷是保持群体免疫合格率持续平稳的关键。仔猪哺乳期抗体保护来源于母体,做好母猪免疫可使仔猪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合理实施母猪免疫,掌握仔猪母源抗体安全保护边界,及时免疫可平稳过渡抗体保护状态。当前,应用的猪O型口蹄疫疫苗,母源抗体对免疫抗体产生影响较小,说明在母源抗体较高的情况下对仔猪进行初免口蹄疫疫苗是可行的,效果也较好,这一结果在另一个试验[6]中得到证实。

免疫效果与疫苗本身有关,猪口蹄疫疫苗已研究多年,生产工艺有了明显改善,疫苗质量显著提高,免疫原性较好,免疫副反应明显降低。据覃勇等[7]报道,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次颈部注射免疫,散养村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1.7%。笔者研究团队发现,单次免疫,一般在免疫28天后达到高峰期,抗体合格率为90%~100%,但免疫维持期较短,育肥猪出栏前需加强免疫。以上多数报道的免疫程序是按传统的春秋2季免疫加补免程序,在免疫1个月左右抽样检测,即在高峰期检测,合格率较高。免疫抗体合格率的高低与采样时间有关,按月统计发现免疫合格率呈现递减趋势,出栏前期免疫抗体合格率较低。

口蹄疫防控比较复杂,这与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和亚型较多有关,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较低,同型内不同亚型之间交叉保护不高,在毒株的进化中,新旧毒株之间交叉保护差异也较大,这就要求在实施免疫中,应用的疫苗要有针对性。一般在口蹄疫疫病流行过程中,毒株并不一定是单一一种,一个地方可能同时或交错流行几个毒株,这使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猪O型口蹄病毒流行毒株,旧毒株以OR/80等为代表,新毒株以90年代的TW/97和20世纪初的GX/09-7等为代表,以及东南亚传入的Mya-98株等。猪场在选择口蹄疫疫苗时要根据当地及周边地区流行状态确定,做到有目的的实施。

猜你喜欢

免疫抗体大庆市O型
2017—2021 年湖南省规模养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
再见,挖鼻孔
大庆市博物馆公众考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1年上半年凉山州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逐梦冰向未来
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
黔南州2018-2020年H5亚型禽流感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
2019 年平顶山市主要猪病免疫抗体水平分析
O型血抗污染
O/O型未定式极限的求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