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优化措施研究

2019-09-04程双红王永林吴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校校园优化措施规划设计

程双红 王永林 吴春燕

摘要 立足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对当代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寻求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创新点,创建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景观环境特点,以求更好地体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针对性、策略性及前瞻性。在创建有形的校园景观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氛围。

关键词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9-011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9.03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we sought 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re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istic and ecological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reflect the pertinence, strategy and foresight of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While creating a tangible campus landscape, we should create an unique invisible campus atmosphere.

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Landscape;Planning and design;Optimizing measure

隨着高等教育学院的不断发展,高校已经从孤立的、封闭的空间向互动的、开放的空间过渡。从香港科技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建设经验来看,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有助于提升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性格、增强城市魅力,而且可以通过其智慧能量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1]。关于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也有许多论著,但多是停留在高校的师生教学活动等功能方面。大学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源泉[2],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氛围。高校的校园景观规划应加以优化,从而更好地体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人文性、策略性及前瞻性。该项目立足于热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通过对当代高等教育热区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调查研究,创建园林化、生态化、区域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校园景观环境特点,在创建有形的校园景观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氛围,以期为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新校区的校园景观建设及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施工依据。

1 项目背景及现状特征

项目基地位于普洱市思茅片区倚象镇大寨村,北靠214省道,处于普洱城区重要的东部拓展轴线上,区位条件良好。南距普洱市新机场直线距离约8 km,北距泛亚铁路中线普洱站(初定)直线距离约5 km,总用地面积约为65.8 hm2。现状用地以农居和农田为主,自然环境较为优越。整体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分别有2座完整山体,与北部平整用地相对高差约为90 m(图1)。

2 方案设计的特色创新及优化理念

人们应从更高视角来描绘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的蓝图。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普洱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以及资源优势,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开放前沿。近期昆曼公路的建成通车、泛亚铁路中线的选线初定,大大加强了普洱市“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

面对此发展良机,普洱提出了打造国家“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等战略发展目标,并致力于塑造“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这意味着普洱市已不再将发展眼光局限于国内,而是转向国际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未来普洱的城市发展策略将从“引资”逐渐转移至“引智”和“创智”上来[3],而“引智”“创智”的成功与否将成为决定普洱未来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所承载的不单是单纯的教书育人功能,它更应成为普洱城市不可或缺的功能单位,承担起支撑普洱城市跨越发展、转型提升的城市职责。结合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本身的“热带作物”专业特色,提出打造“热带植物园中的书院”的整体设计理念。“书院”为学院赋予了成长为特色大学的希望,而“植物园”则更多地强调学院内部环境对城市吸引力和城市魅力的贡献。

确立了学院的规划设计理念和目标: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创智机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大学;反哺普洱、公共服务的城市功能区;文化氛围浓郁、自然环境优美的普洱市区休闲旅游地(图2)。

校园规划的功能不单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4],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3 方案优化设计的原则

主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融合当地多民族、热带作物、植物王国和当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元素,合理分区,动静分离,方便联系,避免干扰,重点突出校园中心区,建筑色彩和质感要符合普洱市建筑风格,所以提出了营造现代山、水、生态式校园[5],视线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目标[6]。为充分体现学院的办学目标,该规划在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中力图展现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创造具有时代精神与人文底蕴、功能完整、生态系统完备的山水校园[7]。

3.1 整体性原则

校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应重视整体的协调以及最终的完整性,强调各个组成的内在联系,一期与二期建立联系又相对独立。

3.2 人本性原则

以人为核心和最终目的,在关注功能需求多样性的同时,强调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人群,因此“以人为本”是校园规划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3.3 前瞻性原则

要对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科发展有超前的认识,只有考虑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弹性[8],才能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考虑高职本科学院的办学特色。

3.4 灵活性原则

良好的灵活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此规模的校园并非短期可以建成,因此生长性、可变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强调尊重现实,留有余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期进行,要考虑供地的情况,为学院的发展留下充裕的空间。建设发展的弹性使方案具有操作性。

3.5 经济性原则

在规划设计层面考虑建设投资成本,并重视后续的管理成本与经济利益。

3.6 开放性原则

探索校园对外开放的可能,考虑服务资源的共享,使校园融入城市生活。

3.7 唯一性原则

突出校园特点和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的热带作物特色,强调个性,凸显魅力,塑造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和可识别性。

3.8 生态性原则

因地制宜,强调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有机关系,使校园健康发展。合理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9]。合理配置绿化,保持水土,调节微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倡导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考虑校园垃圾的处理和对废水的回收利用,倡导绿色能源和节能技术的使用[10]。

3.9 文化性原则

校园文化与城市地域文化有机融合。

4 校园景观的优化措施

4.1 规划策略的优化

4.1.1 策略1。区域化、国际化视角,定位为东盟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普洱城市功能组团。

4.1.2 策略2。功能适度分区,结合学院内外的山水格局,进行适度分区,形成“动静、内外”结合的片区特色。

4.1.3

策略3。园中园理念,将学校视做城市大花园,重视校园内部的功能布局,打造小院落,形成数个园中园,成为城市一景。

4.1.4

策略4。社会化理念,后勤服务、图书、体育、教育设施及会议中心等资源社会化,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设施共享。

4.2 总体规划布局结构的优化

学院新校区同时承载了对内办学和对外游赏的服务功能。结合基地现状丰富的地形变化,校园采用“中心突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环形布局”模式,形成“一心六区两轴一环”的空间结构模式(图3)。

4.2.1 一心。一心为中央景观核心区,为综合服务中心,是以校园主入口、图书馆、湖面、生态园林构成的整个校园的中心。图书馆正对校园主入口,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以湖面为中心,周边分设办公楼、大礼堂、体育馆等重要建筑,共同营造校园入口开敞、严谨、生态的景观氛围。

4.2.2 六区。六区为综合服务区、实验实训区、生活服务区、教学科研区、生态休闲区、二期发展区。

4.2.3 两轴。两轴为中央发展轴和景观水轴,中央发展轴纵贯整个校园,由北向南依次为校园主入口、行政办公区、人工湖、图书馆、二期研究中心、观景平台及二期发展区,是整个校园的功能脊柱。景观水轴利用山间谷地的高差,从山间水库引水,逐级向下流经一期教学科研区、台地试验田景观区、湿地涵养区,最终汇入中央景观湖。

4.2.4 一环。一环即结合车行环道形成的绿化环廊,将各个功能区串联在一起。一环为绿化环廊,沿校园车行环线打造景观绿化带,将相对独立的分区组团有机串联在一起。

4.3 功能分区设计的优化

规划形成13个功能分区,分别为行政办公区、核心景观区、实验实训区、公共展示区、体育运动区、教学科研区、教工生活区、生活服务区、对外交流区、生态种植区、山地景观区、校办产业区和发展备用区。

4.4 交通组织的优化

4.4.1

车行交通。道路设计尊重现状地形,形成通而不畅的完整环道,减慢车速的同时更便于道路景观营造。同时考虑校园未来向城市开放的要求,将城市道路适当引入校园,并保留封闭管理的可能性(图4)。近期校园设3个车行出入口,主入口向北,直接连通214省道。

4.4.2 人行交通。考虑当地多雨日晒的气候特点,在功能区建筑之间构建了连续的风雨廊道,组团之间亦結合地形,通过滨水步道、登山道等步行道路连接,构建完善而舒适的绿色步行网络。

4.4.3 静态交通规划。规划充分考虑校园内部停车需求,提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停车方式,结合主体功能建筑配建少量露天停车场,并在人流密集的中央服务区,利用体育馆和会堂地下空间,建设面积约3.6万m2的集中式地下停车场,同时沿路划分路边停车带,作为校园停车空间的重要补充。

4.5 游线及景观组织的优化

充分利用热带作物学院自身的植物种植特征,打造热带植物园中的书院。对学院教学研究用的试验田结合植物景观特征进行整体梳理,塑造阶梯花田、梯田种植园、乔灌木种植区、温室游览区、湿地栽培区等主题特征明显的植物景观区。

组织完善的游览系统,吸引游客到访;游线的设计亦兼顾校园内外不同的使用需求,将可与社会共享的校园设施,如图书馆、会堂、体育馆、食堂等连缀其中,形成多个功能性服务节点。

4.6 水环境组织的优化

考虑地方降水特点,方案结合竖向设计构建完整的集水系统,并利用不同规模的汇水区域塑造不同等级的校园景观节点,形成水绿交融的景观特色(图5)。

5 重点片区设计优化

5.1 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位于校园主入口,通过中心人工湖面形成开放大气的校园入口区(图6)。周边设置会堂、图书馆、体育馆等主体功能建筑,是整个校园的服务中心。人工湖面岸线以生态岸线为主,并通过生态岛、栈桥等造景小品增强湖岸活力。

3个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图书馆充分运用上翘屋檐、挑檐、柱廊和多重屋顶等云南传统建筑的构成元素,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会堂采用外围廊的结构,结合水上舞台,形成露天会场,融汇贯通会堂室内外空间的同时,对会场容量形成有力补充,同时露天会场的设计更易于组织学生活动。体育馆的设计引入更多生态建筑的建造理念,采用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并控制屋面高度逐渐向湖面降低,形成生态草坡[11],适当设置活动设施,供人欣赏游憩,成为校园新景观(图7、8)。

5.2 教育科研区

教育科研区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充分利用地形的缓坡变化,组织逐级升高的建筑院落,形成園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群落。靠近中央湖面处围合形成台阶式的试验田基地,并注重植物的色相配置,形成阶梯花田。谷地中央旱季利用水库引水,雨季利用周边山体汇水,形成逐级向下的跌水瀑布,并流经阶梯花田,最终汇入中央景观湖,水田相间,形成兼具观赏和使用价值的种植景观区,吸引游人到访停驻。

5.3 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位于校园东侧,包含400 m跑道的标准风雨操场、露天篮球、羽毛球场及标准室内50 m泳池,通过体育馆建筑与教学区相阻隔,避免噪声干扰。风雨操场看台沿路布局,未来可引入沿街商业等服务设施,满足学生生活需要。

5.4 学生宿舍区

学生宿舍区位于校园东南角,通过学生食堂及学生活动中心与综合服务区相连。宿舍区相对独立,外围设辅助车道,内部结合底层商业服务带组织南北向的步行景观轴线,串联各个住宅院落,形成人车分离的交通结构。

5.5 对外服务区

利用两山之间风景优美的现状水库打造对外服务区,引入招待所、专家楼等对外服务设施,满足学校的访客接待需要。水库水面适当扩大,并强调生态化的景观打造,引入多种水生植物,结合木栈道系统打造湿地景观区,兼具涵养水源和净化水体的功能(图9)。

5.6 生态休闲区

现状山体植被较好,部分区域村民已开垦成为梯田种植农作物,形成不同主题的梯田种植景观区和试验田。

严格限制山顶的建设开发,并进行植被保育,适当引入登山小径、观景台等休闲设施,形成学院“绿肺”,供人休闲游赏,并构建整个校园建筑群的生态背景。

6 植物景观规划优化

整个校园在空间景观布局上呈现“两区、两轴、多节点”的整体结构,形成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观区域的空间脉络结构,打造“点、线、面”有机组合的空间景观体系(图10)。

6.1 两区

环中心湖以人文特色为主的中心景观区,以入口开敞空间形成的入口景观区。

6.2 两轴

“绿轴”规划,空间视觉上形成虚实结合、特色各异的2条景观轴,分别为一级中央发展轴以及二级景观水轴。

6.3 多节点

“绿点”规划,校园规模较大,在校园植物造景、植物造园的基础上合理均匀地规划出一系列景观节点,方便教师学生就近休憩、交流。

7 结语

大学校园的规划不仅要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还要具备一般城市的生活气息,既要突出地域特色,又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创造人文、生态、和谐的人性化景观,力求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风景优美、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校园环境。

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现状丰富的地形地貌,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绿地系统格局[12]。形式丰富的绿地系统提高了校园的景观环境质量,使生态环

境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在绿地系统布局上,依托山、水自然要素构筑绿地系统,加强校园内主要道路的道路绿化,打造水体周边的绿地核心[13],以山体保育构筑校

园“绿肺”,形成核、点、线、带相结合,有机沟通的绿地网络。

“用普洱文化滋养、以普洱精神办学、与普洱发展互动”,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以完善的校园建设为基础,成为普洱乃至云南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先行者”,成为云南乃至世界的人才源、知识源和创新源。

参考文献

[1] 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27-1028.

[2] 王淑范,周晓梅,倪福太.大学校园绿化规划设计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3):96-97.

[3] 张静.高校园林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及交往空间的营造[J].榆林学院学报, 2009,19(4):12-14.

[4] 王新军,史洪.校园景观文化内涵的设计与体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63-65.

[5] 马宁,李培樱,关法春,等.校园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简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227-12229.

[6] 陈尚玲,陈科东,徐敏.校园景观与文化共融:桂林旅专新校区景观设计构思[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244-248.

[7] 李瑞,范红艳,刘竞.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文化表达:基于南阳师范学院校园景观规划的概念性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9):47-50.

[8] 滕微.浅谈校园景观设计的要素与原则[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30):109.

[9] 李岚.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与差异性[J].中国园林,2002,18(5):91-94.

[10] 田涛,郝红晖,刘桂林,等.人文融入自然:河北科技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构思[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4):214-218.

[11] 黄灵丽.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22(1):56-58.

[12] 鲁敏,杨盼盼,李东和,等.高校校园园林景观总体规划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197-203.

[13] 金敏华.浅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58,7481.

猜你喜欢

高校校园优化措施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设计
高校校园幸福文化模式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