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释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

2019-09-04向耀莉向玫

艺术评鉴 2019年15期
关键词:贝多芬

向耀莉 向玫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著名德国作曲家及钢琴家,是古典时期过渡到浪漫时期的主要音乐人物。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思想深邃,对奏鸣曲式的结构发展贡献极大,《月光奏鸣曲》是一首“似幻想而非幻想”的奏鸣曲,尤以第三乐章出彩,激动的急板,此乐章使人仿若在火热激情与深刻沉思中轮转。笔者将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第三乐章开展浅略剖析与说明。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处理技巧   作品浅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08-04

一、《月光奏鸣曲》的作者及创作简介

(一)作曲家的生平及音乐创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于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贝多芬一生曲折,而曲折的本源就是一直伴随着他的耳疾,以至于他最后失聪,这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精神支柱的人来说,是致命的。他虽然备受煎熬,但这却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流与动力,成就了特立独行的天才。他与莫扎特、海顿同为古典乐派的领军人物,但笔者认为贝多芬却是当中最出格的,他的创作都是在古典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与自己的新创意新想法的再结合,可以说他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融会贯通者,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启发者。在其一生中其音乐独创作品恒河沙数,其中他最著名的32首奏鸣曲被世人称为音乐界的“新约圣经”,这32首中尤以“Pathetique”、“Moonlight”、“Storm”等最为著名,最能体现他崇高的精神和他深远的思想。

(二)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最初是由“Sonare”这个词汇演变而来的,在拉丁文中表示以各种方式发出不同音色响动。在贝多芬的兴盛发扬下,奏鸣曲体裁进入了成熟阶段,以乐章数目来看其作品多数包含三个乐章,少数则扩充为四个乐章,其规模领域已近乎于交响乐形式,使其整体结构更加饱满。再谈及奏鸣曲的结构,尤其古典主义时期,同《月光》一样第一乐章便是慢板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大多开端为快板乐章,且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常规为慢板乐章,此时贝多芬与其他作曲家再次背道而驰,将第二乐章定为十分轻快的小快板,结构却依旧是复三;第三乐章贝多芬就遵循基本情况了,为快板或急板乐章,惯例的选择为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四个乐章时会在二、三这两个乐章之间穿插着以复三段式为结构形式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以作为第三乐章。

(三)《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提到此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就不得不提到令大家误解的美丽传说,便是在小学课文中所讲述的贝多芬为盲女演奏《月光曲》这一故事。但此曲虽为贝多芬所作,名却并非他所取,而是因德国诗人海因里希·雷尔斯塔布评论“第一乐章令人想起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出版社受其启发便将“月光”用作标题,流传至今。

而真实的故事其实是,于1801年,贝多芬为令他坠入爱河的女子——Guicciardi,作了《月光》此曲。世人关于他与Guicciardi二人之间的故事莫衷一是,最多的说法是Guicciardi是一名贵族女子,是他的钢琴学生,虽与他相爱但最后见异思迁最终嫁于他人,贝多芬沉浸在这样的痛苦中写出此曲。其实的确有这么一位女学生,但不是Guicciardi,她其实是年轻的伯爵夫人,可以说恰恰因为这名女学生的结婚,才促使了贝多芬与她的相爱。但这两人注定无法在一起,因为两人的身份,也因为她已嫁为人妇。贝多芬曾写信给他的挚友Wegeler说:“我的生活又多了些快乐,你无法相信这两年来,我的生活是多么凄凉与悲伤。这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使我生活发生改变,我们相爱了。我第一次认为婚姻能使我幸福,但不幸的是我和她在不同阶级,现在我还无法结婚。”

比之前大部分人说贝多芬是因失恋的愤怒才写下此曲,笔者更相信贝多芬在情感世界中所遭遇的困境其实是因个人所处阶级而造成,最后留下的是二人的美好回忆与永远无法实现的想法的不甘。Guicciardi是贝多芬的“白月光”,这应是他送给她“最后的礼物”。

二、《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及简析

(一) 主题

一贯来说奏鸣曲的音乐主旨是放在第一乐章的,但贝多芬并非那个“一贯”,他将音乐中的高潮部分精巧地从第一乐章移入了末尾乐章,使前两个乐章都宛如暴風雨来前的细雨铺垫,可以说第三乐章是全曲结构与情感上的点睛之笔。此乐章为一个激动的急板,主要调性为升c小调,4/4拍,奏鸣曲式结构。

音乐起始于#c小调,1-8小节以两小节为一个规整乐句的结构形式构成了主题,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各个乐句都由“p”的强度进行叙述,随后在每句结束处都用以惊人力度的重音见证下一句的开始,1-2小节为动机(例1),这是一个极其具有动力性的主题,最后在第九小节构成了半终止。

这一主题便是此曲的主部主题,主题奏出的一瞬间,仿佛便将前两个乐章的悲愁、不安、优雅与高傲通通倾翻并碾碎,且主部主题在曲中的多次出现更是确定了全曲的发展方向。9-14小节为补充终止,它正好填补了主题推动力过强的进行的不稳固感,最终属音的持续以半终止的形式结束音乐的初衷。

随后出现的副部主题与此前的主部主题的表现方式却完全相反,二者间的音乐形式有着显著的对比,虽然都是以激情豪迈的情感为基调,但主要主题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决绝、不甘、直截了当的情绪,在这些情绪如龙卷风一般贯穿全曲时,副部主题的出现却使这整个乐章更加饱满有生命力,副部主题中仿佛体现出渴望将这令人捶墙跺脚的情绪倾诉发泄,最终却只能自我消化,痛苦又执拗地悲唱着,然而依旧能感受到当中的炽热。

当副部主题由21小节呈现出时,调性也已发生了改变,由原本的#c小调进行转为了其属关系调#g小调上进行,且由例1与例2的对比我们就可得知,原本的音型性进行转为了旋律性进行。由此,我们便可看出这是一个双主题呈示乐章。

(二)曲式分析

第三乐章的呈示部均为双呈示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构成。以下为各个部分的曲式结构示意图及简析:

呈示部的主部(1-14小节)为对比性主题,从#c小调起始,主部主题(1-9小节)包括了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向上攀升的动机,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形象具有八分音符强有力的断奏的动机,具有极大推动力。最后主部主题落在了延长音#G上,即#c小调中的属音,为开放性结构,9-14小节为补充终止。连接部(15-20小节)中,其中15-18小节为主部主题的延续,随后进行了转调,于19-20小节转到了#c小调的属方向调——#g小调,副部的伴奏织体节奏性也于此时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先现。

副部(21-42小节),呈示部副部的主题极其饱满充盈,情感悲痛,但却依旧洋溢着激情。于#g小调进入副部主题,22小节右手的装饰音点燃了副部“哀歌”主题的开端,宛转悠扬的曲调,与左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进行产生了极强的对比,随后主部主题的动机又一次出现于副部的八分音符断奏部分。33小节起为副部主题补充乐段。

结束部(43-65小节),结合运用了主部与副部的综合性材料,于43-56小节巩固了#g小调的调性特征,随后展开部的调式调性于57-65小节低音持续在#G,即#C大调的属音时先现。

展开部具有典型的对称三部性特点,将其分为“引入”、“中心”和“先现”三个部分。

引入部分(66-71小节)由#C大调开始,为了引起冲突,常常以改变调性来区分引入部分与呈示部主部主题,主部的#c小调与副部的#C大调为同主音大小调。

中心部分(72-87小节),这是展开部的首要部分,开端于#f小调,后从第78小节转为G大调。伴随着副部主题的材料展开,副部的旋律线在高低音声部中不停交替呈现,将主部与副部的冲突进一步推进。

先现部分(88-102小节),再现部的调性于先现部分的低音持续音,即主调的属音上先现。

再现部主部(103-115小节)完全再现呈示部。

再现部省略了连接部,直接进入再现部副部(116-136小节),呈示部副部主题于#c小调再现。

呈示部的结束部也于#c小调在再现部结束部(137-159小节)再现。

“尾声”是奏鸣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此庞大的曲式结构若无尾声来告终全曲,就会宛如海啸一般席卷过境无法控制。尾声的材料都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材料,整个尾声共分为引入、中心及终止三个部分。

引入部分(160-168小节),尾声引入使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164-167小节中运用了极度不稳定的减七和弦,将冲突感推向了顶端。

中心部分(169-194小节)低声部在此时开始显现副部主题材料,将高潮逐步点燃,最终于193小节,音乐戛然而止,感情渐柔,表现出了疲态。

终止部分(195-205小节)疾速的十六分音符作为伴奏织体,旋律使用了呈示部结束部分的材料且力度逐渐由弱转强,在最后强奏出的柱式和弦给出了对命运、对阶级的确凿回答。

三、作品演奏

(一)整体演奏

弹奏每首曲子之前,都应先了解作曲家的人生阅历以及曲子的创作背景和乐思,要先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它,再去仔细地处理细节,之后才能对技巧的要求与作曲家的情感有更好的把握。且演奏时,其实也不光只顾手指是否够流畅、强弱是否起伏、感情变化与否,也可适当的跟随音乐韵律加入适当的肢体动作,这也称为肢体语言,能更好的使演奏者和听者随感官感受将情感带动起来,不过这也因人而异,并不是死要求,而是笔者认为在演奏时若是真的与音乐融合,便会随音乐而动之。

《月光奏鸣曲》是一首“似幻想而非幻想”的奏鸣曲,尤以第三乐章出彩,使人仿若在火热激情与深刻沉思中轮转,是整首《月光》的高潮部分,此乐章是贝多芬钢琴曲中情绪表达最激昂雄厚的乐章,因此演奏此乐章极其需要指尖的强大力度,有“一触即发”之感。

整个乐章主要运用两个演奏技巧,一是大跳,此技巧隶属于跳跃技巧,运用时对手部的肌肉力量要求十分高,用于表现曲中跳跃性强、力度较大的音符。跳跃性的部分要表现流畅,手掌心的支撑、形状弧度以及指尖的触键就都要掌控得当,以掌控作曲家无法抑制的热情。二是和弦,和弦技巧的精粹之处在于下键各音的整齐有序,并且音一定要“实”,穿透力一定要强,这也就要运用到大臂小臂突然的肌肉力量及掌心的推进力。

(二)演奏难点

一开始,便是呈示部中一连串快速攀爬而上的琶音,要清晰而不能粘连,这样在一口气奏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后以两个和弦决绝地斩断这个乐句(如例3),使情绪达到顶峰。这时作为辅佐的左手的八分音符是宛如“节拍器”一般的存在,速度一定要拉住,要体现贝多芬所想表达的高涨却也理智的情绪。而强弱方面因为版本问题,谱面上的强弱要求并不一样,有些要求这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应由弱至强的推进,而有些却是要求“不要渐强”,保持同一强度在最后的和弦以突强的强度迸发而出,作出强弱对比。

其次,于和弦断奏部分(例4)中,是对于笔者来说的最大难点,弹奏这些八分音符的和弦断奏时,要体现出刚毅果决之感,在速度极快的情况下,每个和弦的音也必须干净分明,要保证尽量不碰错音的同时,每个手指指尖都要受力均匀,不然就会显得音乐线条杂乱不堪。

最后在临近尾声时(例5),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的交替出现,幻想性的琶音于琴键上上下极速跑动,是最容易节奏错乱之处,此处跑动的音要具有颗粒性,要有一气呵成之感,需跟随节拍器反复由慢至快练习,不然整体节奏容易拖沓或抢拍。

整个乐章内将连音、颤音、装饰音、音阶、琶音、大跳等技巧生動地组合运用,织出了一副具有贝多芬独特魅力色彩的画卷,《月光》是贝多芬开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大门。

四、结语

笔者于本文中浅析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三乐章的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并根据自己对《月光》第三乐章所学,简略地归纳了曲子的结构、音乐风格等,浅略阐述了贝多芬的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杨秀峰.美丽的“月光”——关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想到的[J].北方音乐,2011,(02).

[2]老洪慧.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风格、曲式、调性及其他[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3]王美智.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J].北方音乐,2016,(19).

[4]熊旭.贝多芬《月光》第三乐章演奏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5]杨萧.贝多芬《月光》第三乐章演奏浅析[J].北方音乐,2014,(18).

[6]张轶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浅析[J].艺术教育,2008,(01).

[7]杨卫军.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阐释[J].艺术评鉴,2017,(12).

[8]黄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赏析[J].北方音乐,2017,(09).

[9]杜青兰.《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点与演奏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12).

[10]冼劲松.从演奏与教学角度简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3).

猜你喜欢

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莫言的勇气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聋子最好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