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老龄度”评价及社区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

2019-09-03王雅慧王建廷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老龄老化设施

王雅慧,王建廷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38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0年,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 亿人左右[1],如何妥善解决当前巨大的养老需求,实现“老有所养”,已成为关系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问题.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对养老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传统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机构养老供需矛盾突出,新兴的养老地产短时间尚难以实现居家养老.因此,充分发挥社区的先天优势,研究和探索社区适老化改造的途径与方法,创新和发展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于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响适老化改造的因素是多元的,本文从设计的角度探讨,提供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新思路.

1 社区适老化改造现状及问题

1.1 适老化改造标准欠缺

为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政策、满足城市存量更新的需求,解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自2016年底发布全国26 个社区居家养老改革试点以来,各地大力开展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然而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多数实际案例集中在住宅单体的节能改造、设备更新、抗震加固和小区户外环境的综合治理,并未明确涉及适老化改造.既有社区改造难度、需求各不相同,改造设计方案缺乏导向性,试点依旧难以形成可推广的模式[2].

现阶段社区适老化改造能够依据的规范主要有《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GB 50340—2016)[3]、《既有住宅功能改造技术规范》(JGJ/T390—2016)[4]、《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 50867—2013)[5]、《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6]和相关地方法规等.由于制定部门不尽相同,对适老住区的内涵和界定不清,尚未形成体系,同时存在一些内容已不适用现实需求的问题.2016 年10 月颁布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是国家在老年宜居环境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从适老居住环境、适老出行环境和适老社会环境等方面改善老人生活环境,为适老化改造提供了新的目标,但我国仍然缺乏适老化改造的统一标准[7].

1.2 老旧社区改造过程资源整合困难

既有住区中的老旧社区改造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老旧社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拥有良好的区位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及稳定的邻里网络;另一方面由于建设时间较长且建设标准较低,老旧社区还存在房屋质量偏低、适老设施匮乏和配套设施结构与老龄化进程不协调的问题.老旧社区虽然用地紧张,但仍有潜力可挖,例如杭州、上海等地居住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形式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达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要求,还有一些在不影响周围居民采光的条件下,利用山墙面进行加建或改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成功案例.但多数工程中由于存在政府、居委会以及小区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导致老旧社区改造过程资源整合困难,成为制约老旧社区改造的瓶颈.

1.3 缺乏科学评估的前提基础

近年来,为提高社区适老化改造的科学水平,一些学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何凌华等(2015)从老年人需求出发,依据身体机能老化的状况对应所需老年人社区环境,提出现有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方案[8];刘东卫等(2015)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对旧住宅套内空间提出更新改造策略[9].然而这些研究多数从老年人或从设计人员的视角探讨,个案研究较多,不具有普适性,无法满足社区适老化改造的迫切需求.总结以往改造案例的经验,无论从适用、经济的要求考虑,还是从舒适、健康、安全的角度考虑,都需要以了解社区基本条件和需求为前提,制定改造策略.因此,研究制定科学的适老住区评估体系已成迫在眉睫的任务.

1.4 适老化改造方案系统性差

各地方虽出台了老年宜居环境的指导建议等相关指导政策,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社区适老化改造仍处于摸索阶段,适老化改造方案的系统性较差.首先,由于缺乏科学的社区适老化改造的评估体系,在改造项目前期对其进行的项目定位、适老化评估、功能配置、改造模式等的论证往往不充分,严重影响了适老化改造方案的系统性;其次,已有案例多为小范围或单体建筑改造试点,为适应大范围推广的要求,需进一步探讨如何规划合理的项目流程,综合建筑、设施、环境等要素以提升改造方案的系统性.

2 以“社区老龄度”为基准的社区分类

2.1 “社区老龄度”内涵

本文建立的社区“老龄度”评估体系,在对人口年龄和社区分类的基础上,探索社区适老化改造的适宜模式.老龄化程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国际上公认的是指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文中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社区老龄度”是特指衡量社区内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建筑设施环境适老程度的综合指标,是对社区适老条件的判断,是用于适老化改造的概念.

2.2 “社区老龄度”构成要素

在进行适老改造前,需对住宅的建筑质量、公共设施、室外环境等进行评估,了解社区供给,因此社区环境及设施条件是社区“老龄度”的要素之一;适老化改造的客户人群为老年人,且需对受众人群定量分析并了解使用者需求,因此社区老人的比重是社区“老龄度”的另一要素.“社区老龄度”是关于社区环境及设施条件、社区老人的比重的综合表征.

2.2.1 社区适老环境评价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社区,在综合考虑老年人对适老环境需求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与老年建筑相关的各项规范、并借鉴国内外适老环境评价的相关方法,拟构建3 个层次的社区适老环境指标体系.第1 层次目标层(A)即评价目标,也是适老环境综合指数;第2 层次准则层(B),分别对应住宅套内空间设计、住宅公共空间设计,基础配套设施、公共空间环境和养老服务五大维度;第3 层指标层(C),即准则层的细化与分解(本文限于篇幅未列出).指标体系全方位的针对社区不同层面的适老环境制定了评价,具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特点.

评价指标选取:考虑到专家对于选择社区适老因素的专业程度,指标的选取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将上述初选指标集制成问卷,向10 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标设置合理性咨询,通过反复分析最终确定各评价指标,并形成指标.权重赋值:层次分析法(AHP)[10]确定指标权重,请被调查的老人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采用Satty1—9 的相对重要性标度,对各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建立判断矩阵.然后对各标度进行一致性验证,CI<0.10,表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符合要求,得到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均为通过.矩阵的赋值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共遴选天津市西青区、南开区、河西区3 个区,每个区选取4 个社区,每个区选取10 名老人进行访谈调查,共获得110 份有效数据.准则层及下属指标层1 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表2,其他指标层计算过程由于篇幅限制不一一赘述,最终算出每一层级各个指标的权重,如表3 所示.

在评价项目时,由专家对社区整体情况进行考察评估得出各项分数,然后对各项分数进行加权从而得到项目的最终分数.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模型,公式为

式中:S 为最终分数;wi为指标层的分数;yi为指标层的权重,n 为目标层包含的准则层的个数.满分100分,综合分数达到60 分以上认定为社区适老环境较好的小区、60 分以下为社区适老环境较差的小区.

2.2.2 社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一般对老人的分类有多种,根据联合国1982 年对老年人年龄结构划分:60~69 岁年龄阶段的被称为低龄老人;70~79 岁年龄阶段的被称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被称为高龄老人.根据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分为孤寡、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和正常老人;以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划分,分为自理老人、基本自理老人、部分自理老人和不能自理的老人.从老年人对社会类型的影响来看,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或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0%的为老年型社会[11].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相关,年龄增长伴随着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因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综上所述,将60 岁以上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当社区60 岁以上老人占社区总人数的20%以上,认为该社区已步入老龄化较高社区行列,然后通过统计计算社区人口年龄及规模,以60 岁以上老年人占社区总人数的比例作为节点,对不同社区的老龄度进行初步划分.

表1 准则层比较矩阵、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表2 下属指标层1 比较矩阵、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表3 社区适老环境各层次指标权重汇总

2.3 以“社区老龄度”为基准的社区分类

本研究从社区适老化改造涉及到的相关因素,对社区的老龄度进行分类,即从“社区环境及设施条件”和“社区60 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两个维度界定“社区老龄度”.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按照社区环境及设施条件、老年人比例从低到高(即老龄度从低到高)分成以下四种类型的社区,如图1 所示.

(1)社区适老条件较弱、老年人比例大的社区A.

(2)社区适老条件较弱、老年人比例小的社区B.

(3)社区适老条件较强、老年人比例大的社区C.

(4)社区适老条件较强、老年人比例小的社区D.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个维度是对社区基础条件的判定,而第二个维度则是对社区适用人群主体相关性的判定.两者在某些区域中可能出现相似的结果,但并不代表它们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换言之,老年人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但对于适老环境的实现却未必发挥关键的作用,需要考虑既有设施、环境多方因素.将社区环境及设施条件和老年人比例这两个维度结合,实际上就可以给出“社区老龄度”的四象限图,指导不同类型社区的适老化改造[12].

图1 以“社区老龄度”为基准的社区分类

3 基于“社区老龄度”的适老化改造策略

3.1 适宜A类社区的“更新型社区”改造策略

A 类型社区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公共设施老化,居住人员多数为老年人,普遍存在着景观维护率低、交通可达性差、无障碍设施匮乏和养老设施滞后的问题.此类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偏向环境优化和重点住户的内部改造,关注户内活动的安全与卫生,并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辅助性设施和设备.在符合一定筛选条件的前提下,鼓励与既有公共服务设施复合使用,优化整合资源.

3.1.1 关注重点住户套内空间改造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年龄增大不断退化,其活动范围缩小,对住宅的依赖性增强,而住宅室内作为老年人使用最频繁的空间,有必要进行适老化改造以降低安全隐患.对于老年人人口比例大的老旧社区,应以部分住户的室内空间的优化作为适老化改造的重点,其中套内空间改造应当建立在对住宅空间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第一,关注老人户内生活的安全性,解决原有空间不适应性,为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提供必要的辅助设施和设备;第二,关注老人户内生活的舒适性,充分利用空间使用功能,创造新的使用空间;第三,关注住户家庭的人口结构变化和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变化情况,预留出户内空间未来的变化性.

3.1.2 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和环境

良好的适老设施环境不仅能营造良好的社区活动氛围、提高老年人社会生活参与度,还能对老人疾病康复起到一定作用.其中道路设施的适老化改造需要对停车区域进行整合,明确人行和车行道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出老人步行道,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景观绿化适老化改造需要对绿地和植被重新进行维护修缮,恢复景观观赏性;对既有配套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应结合场地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步行空间的可达性.

3.2 适宜B类社区的“转化型社区”改造策略

B类型社区大部分为单位分配房,包括学校周边的教职工居住区和工厂职工居住区,两者的相同点是居住人员复杂,老年人比例较小、存在着基础条件薄弱、建筑质量较差、无障碍设施缺乏和交通可达性较差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职工居住区的住户收入和文化水平较高,对于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的要求较高,此类社区更注重小区整体适老环境的提升,并关注部分老年居民的住户内部适老化改造.

3.2.1 关注套内空间可变性

过去住宅设计没能充分考虑长生命周期内使用需求的变化,尤其未能应对老年人口增多和家庭结构变化,因此户型设计普遍不具备良好的适老性.B类型的社区居住人员相对复杂,住户类型包括独户老年人、青年夫妻、单身青年等,但在建筑长达几十年的使用寿命中,必然会面对包括人口老龄化和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在内的各种变化,需要从长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户型改造设计.可尝试在同一户型中,针对住户家庭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不同居住状态,开展适老化改造.

3.2.2 实现室外环境适老化

打造为95%以上的居民提供长期居住服务,适应老龄化发展的住区,应当实现居住的空间、方式、室外活动空间以及相关养老配套设施的优化.此类社区在逐步实现整个社区的适老化转型的过程中,以社区室外环境的适老化作为改造的首要任务,以实现可持续居住为目标.先完成既有基础设施的安全舒适性提升,结合社区实际需要和改造的可行性,保障老人安全出行,继而逐步完善场地无障碍设施、辅助设施,增加活动场地,提升老人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并在各小区中分散设置具有多种功能的小规模照护服务设施,提供多时段照护服务,关注老人生理心理健康,让居家养老服务成为老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3 适宜C 类社区的“智慧型社区”改造策略

C 类型社区多数为新建小区,主要特征是建设时间短,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活需求相对较高.此类改造可通过建立智慧养老的平台,将智慧养老产品和运营相结合,并与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构建出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智慧养老社区.其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手段,成为提高社区治理效率,方便人民生活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型社区.

3.3.1 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以信息化为支撑,将既有社区改造成为适宜老年人居住生活的智慧社区,是大数据时代小区适老化改造的发展方向,它利用数据处理、信息传播的优势条件,搭建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解决目前养老信息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使养老服务更加便捷和灵活.为提高养老信息平台的效能,需从多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首先,从需求角度考虑,通过收集老人的健康数据和服务需求有利于实现养老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精准地提供各项养老服务;其次,从管理效率的角度考虑,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使社区养老服务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分析老人的身体指标变化主动提供服务,简化管理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3.3.2 拓展养老服务项目

“互联网+”与社区养老的结合,是对养老内容的丰富.①生活服务平台提供送餐、清洁、送医和各种代办业务等,解决基本需求;②医疗保健平台基于大数据的采集结合智能产品,对老人进行身体健康状态的实时动态监测,并随时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救助[13];③网络社交平台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促进老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加强老人的精神生活,定期对孤寡老人进行上门慰问.

3.4 适宜D类社区的“合作型社区”改造策略

D 类型社区建设时间较短、老年人比重较少,拥有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和便利的社区服务,该类青年社区应当与周边社区合作,尤其与老龄度较高的社区共享设施、共享环境;并鼓励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增强社区间的互动性和代际间的融合性.这种模式不仅能缓解老旧小区的养老设施紧缺的压力,又能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

3.4.1 共享社区公共资源

现代社区强调私密性和独立性,往往缺失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交流,D 类型的年轻社区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社区活力,与其他类型的社区有所不同,应注重创造更多的共享空间,实现和周边社区的良性互动.以周边800 m 社区为服务半径,与其他社区混合布置,共享高等级公共设施,并促进老人与不同年龄阶层的融合,实现各年龄的友好交往.此外,社区主要承担周围社区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文化、娱乐交流的服务.通过建立老年人活动会所、健身室、保健室等,周围社区的老年人可以共享设施,社区内年轻人可以对年长者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年长者可以辅助照顾日托的儿童.

3.4.2 营造城市空间的互动性

作为承担部分开放性功能的新建小区,必然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社区原有公共服务功能,如利用沿街底商的对外性,配置包括医疗、健身、办公、餐饮娱乐、生活服务等基本功能的店铺.此外,创造适老性空间,在开放社区功能的同时兼顾原社区居民的需求,处理好私密性与公共性的边界.

(1)注重外街与适老服务的结合,将原有底商的功能与环境进行整合,改造成服务为老的室内空间和设施为老的外部空间,有助于消除原有街道的空旷感,增加社区与城市的互动性.

(2)注重公共设施与适老服务的结合,通过向周边居民开放公共服务设施,共同开展娱乐活动,吸引周边有共同爱好的老人互相交流,有利于形成新的社交网络;通过开放医疗设施的使用权,面向周边社区进行医疗咨询,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3)注重日常生活与适老服务的结合,为健康的老人提供在社区服务的机会,如社区儿童设施看护、社区交通秩序维护、家庭矛盾调解等,通过参与社区、融入社会,提高老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社区居民间的情感交流,使邻里间联系紧密[13].

4 结 语

本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适老化改造相关规范的要求,建立了“社区老龄度”评价系统框架,其贡献与特色体现在:以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创新性的提出用“社区老龄度”指标对社区进行分类,以期指导不同类型社区的适老化改造,为推进地方适老化改造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尽管本文对“社区老龄度”的要素评价还较为单一,但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构建“社区老龄度”指标体系,优化其评价方法,是解决我国社区适老化改造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受篇幅限制,没有给出社“社区老龄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层、准则层、目标层指标的权重确定过程和各评价分值的具体计算步骤,也没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某个社区进行实证检验,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猜你喜欢

老龄老化设施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杜绝初春老化肌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HTPB热固PBX老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