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

2019-09-02曹怀新

中关村 2019年7期
关键词:和田援疆饲草

曹怀新

我们处于中国正在崛起的盛世,王立中们这些援疆人秉持的宽广气魄、乐观向上的精神,形成了与盛唐诗人超越时空的心理对照。

历史,就是人走进往事,尔后再从往事里走出来。然而,大多数人走进去就再也没有走出来。

再来和田,虽然相隔半年,却是垮了年度。深知飞机枯坐的难捱,手边带了一本《边塞诗词选析》,待飞机起飞平稳后,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看着消磨时间。信手翻到清代纳兰性德,读到他这阙《采桑子一九日》,不禁扼腕: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词写得如蓝天上白云扫过,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聊聊数十字,写出天涯羁客内心的悲凉。上阙写秋光秋色,有辽阔之美,下阙翻版唐代王维诗意,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不过,好虽好,只是清雅寥落之中,有些阴柔之感。再翻到唐代陈羽的《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首仄韵绝句,阳刚与气势倒是都有了,只是画面单调了些。信手再翻,唐代岑参的《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读到第三句,忽然有了感觉。字句中勃发出豪迈的激情,气势雄奇壮美,于暮色之中,悲壮苍凉,气象壮阔。“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今天看来,真可谓写尽了古往今来人生的孤独和生命的不确定性。这凝练的14个字,早已超越了时间和历史。

合上书册,我在想,这两句诗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可概括王立中其人和他所做的事业。

生命力顽强的四翅滨藜

四翅滨藜,这个自然界植物的名字,赋予了王立中不同寻常的价值。

四翅濱藜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或准常绿灌木,是美国农业科学家们经过25年努力,选育出的优秀改良品种,国家林业部门1986年从美国引进到国内。它具有耐干旱、耐盐碱、耐土壤瘠薄、耐酷热严寒和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在沙漠中种植成活后,后期不浇水也能正常生长,防沙治沙效果非常突出,在生态脆弱地区极具推广价值。

更为令人心仪的是,四翅滨藜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高,枝叶含量12%以上,四翅滨藜生长快,作为牛羊饲料,产量可观,亩产青干饲料可达3吨左右,尤其在冬春之际,被誉为“牛羊的冬季饲料面包”。饲草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饲草和牛羊肉,国内迫切需要解决优质饲草供应严重不足问题。

四翅滨藜种植,对生长水土和环境条件要求低,可以不占用已有耕地和宜耕土地,且生物量大,产量高,每亩年需水量不超过50立方米。

不用说,我国西北广大荒漠化地区,都是它扎根落脚的环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各地试种推广的效果大多不够理想。

王立中与四翅滨藜结缘还得从他对和田的“第一印象”说起。2010年9月,王立中第一次来到和田援疆,作为北京市援疆骨干,从他踏上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和田的那一天开始,他的心里就在琢磨一个问题。和田地区有24.81万平方公里地域面积,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自然环境恶劣,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扶贫脱贫任务非常艰巨,属于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有什么法子,能让这广袤的荒漠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使老百姓摆脱贫困。

王立中脑子里的问题一天不解决,他就一天放不下。2011年春季,王立中的同事,北京援疆专业技术干部高同雨,在洛浦县农办挂职,他在本县搞了个实验,把四翅滨藜引种到了一家农业观光园的一小块熟地。

听说这玩意也是一种优质的饲料、能做牛羊饲草时,王立中眼前一亮,他跑到洛浦的试验田,割了一些枝条,亲自到周边不同农户羊圈里进行试喂,发现有的羊比较喜吃。但和田人多耕地少,在耕地上推广种植会受到极大限制。于是,他与高同雨商定,将四翅滨藜引种到沙漠上做试验。

他们在2012年下半年,共同推动在洛浦县沙漠农业园区试验种植了将近100亩,这可能是国内首次在沙漠中引种。但试验并不太理想,成活率不高,也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王立中没有被“失败”所击倒。他发现,尽管发生大量死苗,但还有一些成活的苗子,并且长得不错,这就是希望。死苗的原因很可能是种植季节天气太干热的原因,加之管理上缺乏经验,如果继续试种,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王立中似乎看到绿色的四翅滨藜,覆盖了广袤的沙漠,无边无际……遗憾的是,这时候,他的第一次援疆就要结束了,援友们都在收拾行囊、准备告别第二故乡返回北京。王立中坚定地认为,四翅滨藜沙漠引种试验不能半途而废!在援疆结束前的半个月时间里,王立中不惧风险,勇于担当,力推了沙漠四翅滨藜引种试验项目的再次立项。

笔者记忆犹新,第一次采访王立中时,说到这里,他脸上呈现出的表情是无比的遗憾。是的,四翅滨藜推广再次得到立项,可如果那一回他的援疆时间没有结束,四翅滨藜的大面积推广就不会一波三折。如果那一回他的援疆期限得以延续,四翅滨藜的推广种植可能已经形成了气候和产业扶贫模式。

但是,没有一个“如果”成为现实,王立中的第一次援疆工作如期结束,他不得不回到了北京。四翅滨藜在和田的推广工作在王立中离开的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人再提起四翅滨藜。

一个人心里要是装上个事儿,这个事儿就会引导人的思想进而改变人的意识。王立中骨子里有股坚韧劲,想干的事就一定要干成。四翅滨藜和他有缘,自从见到它那一天,他对它如同一见钟情,魂牵梦绕。回京后的每一天,他都在惦记着和田沙漠中的四翅滨藜。

勇于担当是他的人格特质

有人说,古往今来,“勇于担当的人,是为稀缺资源”。而民生工作部门的干部队伍中,“勇于担当”这四个字,更是具有金子一样的价值。

王立中的单位是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领导很了解王立中,让他担任宣传联络处处长,把信访的活也交给了他。信访是棘手的工作,要想干事,就得有领导的支持,就得有职有权。他说:“面对信访群众的困难诉求,我和不了稀泥、踢不了皮球,更闭不了眼睛,我服从领导安排,但有个要求,放手让我干,让我能说了算,有责任我来担当。”

王立中人有个性,说话也有个性。采访中他说:“管信访的人手中基本没有什么权力,当“记录员”“二传手”也是无奈之举。不过,我这个人看到老人来信访、残疾人来信访、弱势群体来信访、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来信访,我闭不上眼。我的手机号、办公室座机号对信访人全部公开,随时倾听信访人的诉求,有许多矛盾是在电话中化解的。采访中,王立中讲了一个细节,接到生活困难的信访人的来电,他一般都是挂断后再马上打过去,就是为了给困难信访人“省点电话费”。

我希望听王立中讲几个案例,他先讲了早前他刚调来工作时遇到的一个“极端缠访”的信访案例。一个何姓男子是来访的“常客”,在王立中调来工作之前,已经来访一年多了……因为问题难以解决,于是矛盾不断激化。曾经发展到午休时间,他拿个铁盆和木棍,在楼道里敲。有一天中午,他又来上访,正在缠访一位领导,恰遇王立中路过,进去听了听,当即拉着他来到了接待室,信访人很有怨气,“你是领导吗?你能解决问题?”王立中说,“我不负责信访工作,领导的确也没让我管你的信访,但我想听听你的诉求是否有理……”原来,何姓男子是为他已经八十四五岁的父母来信访。当初,是他的父母在申请两限房的时候,他的未婚弟弟隐报名下住房,按三口人计算申请两居室保障房。在临交钥匙前最后审核时被发现了,按照有关规定,因瞒报住房取消此次配售资格,且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何姓男子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80多岁的老人,还有几个5年?5年之后……”难道老人这辈子就不能住上自己的房子吗?王立中了解到,信访人一家都是老北京人,普通的劳动者,原来在北二环附近有两间平房,当时拆迁的补偿款也比较少,给小儿子买了一套一居室的房子后也没剩下多少钱。应该说,他家也为北京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王立中被打动了,事情应该是孩子办的,老人看不懂政策,存在“不知情”的可能性。经过进一步了解,老人在1956年时还曾获得过“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说起来也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不能用小儿子犯的错误,惩罚老人的晚年。王立中说,老人应当得到政府的照顾,解决他们当务之急的住房问题,这既是中华民族尊老优良传统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这代人对上一代人贡献的尊重。王立中知道,这是要突破字面上的政策规定。但是,在王立中看来,既然主动揽事揽到手里了,就不能再推出去。经过深思熟虑,王立中给领导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最后领导采纳了最好操作的方案:把小儿子犯的错误与老人应得的住房保障权利剥离开来,重新审定老人的住房保障资格,由原来小儿子瞒报住房而申请到的两居室,改为一居室,这是按照政策老人应该享受的住房保障资格。面对大家普遍担心的“破窗效应”,王立中说,只要坚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的原则,就不会出现负面影响;如果问题不解决,矛盾激化下去,倒可能出现不良局面。

细节忽略,闲言少叙。在王立中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給这对老人解决了一套一居室保障房,何姓一家十分感动。事情解决之后,这个缠访一年多、令人头疼的信访人,代表全家还给王立中送来了一面锦旗。

在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担任处长的正处级干部的王立中,至今却仍然住着建筑面积不到60平米的老房子,没有第二套房子和其他房产。这让人联想到自然界那些能够飞得很高很远的鸟类,十分在意自己的羽毛,干净利落,绝不臃肿……

2014年初第一次援疆结束后,带着对四翅滨藜的依依不舍,回到北京市住保办,亲自接待的第一个信访是一个94岁的回族残障老人的信访,已经信访三四年了,代表老人来访的是老人的大儿子,患遗传性佝偻病,上身几乎弯成90度。王立中带着同事到老人住地实地了解情况时,发现老人跟同样患更严重佝偻病的小儿子挤在一套建筑面积30多平米的狭小房子里,不仅很不方便,屋子里连放护工休息一张床的地方都没有了。公租房摇号摇了3次没摇不上。王立中跟老人所在区里协调说能不能优先解决?区里说政策上没有90岁以上老人直接配租的规定,这样的情况区里有不少,上面定的政策,我们区里得按政策办。问题又被踢回给了王立中。“这样的高龄老人、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诉求解决不了,我还能干什么?!王立中寝食难安。

我闭不了眼,也不能再推出去,必须解决。”王立中说这话时目光犀利,面色严峻。他牵头召开的专门协调会上,他说话掷地有声:“这个重残重病老人90多岁了,还能活几年?现在和严重残疾的儿子生活在狭小的房子里,我们要做到感同身受,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观高于具体政策条文,有责任我承担,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来担当。”会议一时陷入静默,大家都不说话了。他跟我复述这段时依然富有感情,他说:“实际上这个事情也不会有啥责任,这个90多岁的老人和我非亲非故,他们这一代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

最后王立中的意见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把他们原来一居室换成了两居室,老人和小儿子还住在一起,便于照顾和节省房租。在租金缴纳上,一半面积是按小儿子原来的廉租房租金标准缴纳,一半面积是分配给90岁老人的公租房,按老人的收入标准减免租金,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当住保办领导到家里看望老人时,老人的大儿子展开了一面鲜红的锦旗……

这样的案例在王立中那里一抓一大把,可以拍成一部精彩的电视剧,篇幅有限,笔者不多罗列。王立中第一次援疆回京之后,在住保办两年多的时间里,处理了大量的信访件,多年积累的难以解决的个案信访问题除了一件信访人要求太苛刻的信访外基本都得到了圆满解决。就是这一件没能解决的信访,给他留下了莫大遗憾,但王立中做到了“仁至义尽”。挂满一面墙的一面面住房困难群众送的锦旗、一封封感情真挚的表扬信注释着王立中和同事们的担当,他们的付出赢得了老百姓的理解、信任和称赞。谈话中我看到了一个性格坚强、廉洁奉公、想干事能干事、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担当和不畏困难的共产党干部。大漠上书写诗一样的人生

人的一生,是一个个实事连着一个个实事的时间之河。可是,人生也需要诗意。王立中的前40年大约并不知道自己40岁后会怎样过,但起码他没有料到,自己的后半辈子会跟沙漠捆在一起。闲聊中我问起他的年龄,得知他还不到50岁,我说,“你这次援疆结束后,回京还会有大展宏图的机会。”王立中摇着头说:“不,我回不去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第二个援疆三年结束我将继续申请援疆,我要把这个事干成……”说实话,我被他的话震动了,似乎听到了他留在肚子里的后半句话:“我的后半生跟沙漠四翅滨藜捆在了一起。”

作為采访人、一个旁观者,我对他的人格肃然起敬。这应该是王立中的诗意情怀——大漠情怀。王立中人生轨迹到这里,恰恰是岑参那句“今宵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最好注脚。诗句的意境,孤独而苍凉;这意境是拓荒者的历史。

王立中申请下了第二次援疆,作为骨干,提前两个多月入疆开展工作。之前他在单位领导支持下,他也曾两次回和田看他的四翅滨藜。他第一次援疆将近结束时,在很多反对声音里、在他的力主之下,四翅滨藜推广种植在他离开和田后得以上会通过。临行之前,他嘱托相关单位提前开展相关工作抢抓春季种植时,他说:“四翅滨藜推广,凝结了我三年多援疆的深入思考,是我豁出去要干成的事情,把这个事情务必干好。”但是,项目因为他的离开,并没有完全按照当初他设想的模式发展。如果他当时没离开和田,现在应当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扶贫模式并进入更大规模化推广的阶段。但令他欣慰的是,四翅滨藜沙漠种植获得了成功。和田县的沙漠腹地种植基地四翅滨藜长势良好,引种取得了成功,并积累形成了一些技术成果,特别是开创了国内在沙漠中成功引种四翅滨藜的先河,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意义还是重大而深远的。

下一步,要想把引种成功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改善沙漠生态,引领解决沙漠边缘贫困村贫困户养羊脱贫饲草瓶颈问题,走出一条沙漠生态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相融并举的好路子,王立中才刚刚站到起跑线上。他说,这一次他谁也不靠,要“赤膊上阵”,从育苗到种植到养羊示范,他要亲力亲为。

推广四翅滨藜首先要建起一个带有示范效应的基地,进行全产业链展示,要让当地看到沙漠里能种植四翅滨藜,并且长得好;四翅滨藜羊能吃,羊吃四翅滨藜长得快。可钱从哪里来?王立中即使拿出家庭的全部积蓄也无法启动这个事情。但早做打算的王立中,在北京的日子里将他的理想,广泛传播到他大学同学圈里。当年那些不乏理想的有志青年,很多人坚守理想的热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熄灭,他们伸出援手,给王立中凑了20万元。王立中的初中同学杜银江抛家舍业地跟着他来到和田,参与到沙漠四翅滨藜生态扶贫事业中来。要知道,杜银江在老家可是个种菜能手啊,每年平均种菜就可以收入20万元,目前却没有任何报酬。人手不够,王立中曾一度把自己的老父亲请到和田,帮他在羊舍做饲养员……

在艰难中,王立中靠着让绿色向沙漠延伸,使边疆农牧民摆脱贫困的理想和信念,愣是把这个事业支撑了起来。

2016年5月,在墨玉县四翅滨藜盐碱地改良生物试验基地搭建起简易羊圈,用同学支持的钱买了100多只不同品种的羊,开展了四翅滨藜公益养羊试验。实践证明,四翅滨藜作为养羊的主饲草完全可行。虽然运作艰难,但王立中诗意的情怀丝毫不减。他对一个前来考察的企业人员说:“只要四翅滨藜在这贫瘠的沙漠上推广开来,能带动沙漠边缘贫困老乡脱贫致富,我一定要你们企业的旗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高高飘扬……”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形成了一条贫困人口非常集中的环形贫困带。贫困问题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相伴生。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截至2017年底,尚有未脱贫人口70余万人。王立中说:“现在沙漠种植饲料灌木四翅滨藜技术和模式已基本成熟,只要沙漠边缘的贫困村愿意种植,我们就在技术上给予指导。”他进一步分析说:“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乡亲有畜牧养殖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发展家庭养羊业增加投入少、风险小、劳动强度低、见效快,不改变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和环境,符合当地农民的普遍意愿,是一条切实、高效、普惠的脱贫之路。大约30多株四翅滨藜就能支撑一只羊的基本饲草,如果一户能有几亩沙漠四翅滨藜牧场,就能解决脱贫羊的饲草问题,加上原有其他收入就基本脱贫了。”

和田地区洛浦县驻村包户干部李保鹏通过新闻报道,得知四翅滨藜在沙漠里种植不仅起到很好的防沙治沙的作用,还可以做牛羊的优质饲草,就主动联系到王立中,要求在自己帮扶的贫困户庭院试验种植“养羊脱贫树”四翅滨藜。王立中带着从育苗基地拿来的幼苗,在洛浦县维吾尔族老乡买买提尼亚孜·麦提如孜的家中,庭院的边边角角首次试验种植“养羊脱贫树”——四翅滨藜。买买提尼亚孜家中现在养了20多只羊,正在发愁将来的饲草问题。买买提尼亚孜说:“这种‘养羊树很好活,长得也很快,我家的羊爱吃这种新饲草。我种植‘养羊树也有经验了,不能像玉米一样老是浇水,越是不常浇水的反而长得越好。”

王立中告诉我,曾经在最难的时候为筹钱发愁,甚至有的时候为给雇用的女工发工资和团队的吃饭问题发愁。谈及推动沙漠四翅滨藜遇到的艰难和坎坷,同事同学给予的无私帮助和家人的巨大支持,两次援疆对父母妻子的愧疚,就连今年春节也不能回家与他们团聚时,王立中声音哽咽、眼睛湿润了。尔后,他满怀信心地说:“我感觉最困难的时期一定会过去,最艰难的阶段就要迈过去了,这个事业一定能成功。”

北京援疆指挥部领导给予了王立中及时的支持,给了他三座高标准的育苗大棚和育苗补贴资金。和田地区科技局任职的北京援疆干部王伟林积极帮助王立中争取自治区科技特派员扶贫项目,经多次考察认为:四翅滨藜能在沙漠推广种植,不与现有农作物争水争地,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既有很好的饲用价值,又可防沙固沙,一举两得,决定对和田县海提其村四翅滨藜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给予支持。”王立中说,这是四翅滨藜生态扶贫慈善事业‘宏大设想的第一个真正落地的项目,具有“破冰”启航的标志性意义。王立中用项目的部分资金在海提其村边沙漠里集中规模化种植四翅滨藜,为实现建设沙漠生态牧场与防沙固沙相融并举迈出重要的一步。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请他谈谈今后的想法。他说,“和田地区的耕地少,现在人均不到1亩耕地,解决和田老乡养羊饲草短缺问题,我们不能盯着‘好地,只能向沙漠戈壁要饲草。必须得有能在沙漠上种植的耐旱的高产优质饲草,才能满足当地老百姓发展羊产业的需求。在沙漠中推动种植四翅滨藜,带动沙漠边缘贫困乡亲生态脱贫、就地脱贫、稳定脱贫,这件事倾注了我干事创业的全部热情和心血。任何一个事业,初创时期都会有一个艰难的时间段,目前,四翅滨藜沙漠生态扶贫事业就处于这个阶段。我想把这个事做成后半生全心全力去推动的事业。”

我忽然想起岑参那两句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面对边塞千树万树雪压枝头的雄奇瑰丽,诗人以梨花盛开的江南春色做比喻,真是难能可贵。

能在恶劣环境中保有如此诗意情怀,也是盛世时代蓬勃向上精神的反映。历史不会重复,但往往会出现相似点。今天,我们也处于中国正在崛起的盛世,王立中们这些援疆人秉持的宽广气魄、乐观向上的精神,形成了与盛唐诗人超越时空的心理对照。

猜你喜欢

和田援疆饲草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奶牛饲喂青贮饲草的比较试验
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和田学前双语教育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