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步兵:将应急救援事业进行到底

2019-09-02华双鱼

中关村 2019年7期
关键词:步兵灾害救援

华双鱼

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兵始终有着明确的目标。读博士前,他知道自己如何选择:读博士之后,他开始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读完博士后,他就知道了自己能干什么。如今,他又开始明白自己不能干什么了,那种不能,是源于能力范围、源于身体因素、源于情感底线。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这其中也包括选择。可以说,选择,决定着一个人的道路、方向和命运,它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失败。

杨澜说:“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很多时候,选择是需要能力的。它需要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对情况做出判断,能快速将纷繁复杂的各种表面现象,归纳总结为结构清晰的事物特征,之后做出分析,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需要我们有快速发现规律和预测结果的能力以及强烈的目标和结果导向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而这些就是一种能力。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博士后步兵,无疑有这样的能力。

2008年硕士毕业出来工作的步兵,面对人生第一次重要抉择时,他选择进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从事“应急救援”技术研发。

刚刚成立于2004年10月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是在国家“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2000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的背景下产生的。应急救援,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而我们国家在2003年SARS之前,还没有应急救援这个概念。可以说,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块刚刚开垦出来的處女地,有太多可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也正是这一正确的选择,让步兵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就有了“1本专著、授权2项发明专利、21个实用新型专利”的不菲成绩、杰出贡献。

人生第一个正确的选择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难忘的日子,那一日,是汶川地震的发生日。而恰恰是在这一天,刚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步兵来到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聘。他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大家都很紧张。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应急救援,也不知什么是地震救援,当面试官就个人发展方向,让他在“现场灾评”和“应急救援”两个方向中做出选择时,具备结果导向思维的步兵,基于长远的考虑,他选择了应急救援。所谓应急救援,学的是真正的应急救援技术和救援装备研究,更多的是去现场实践,所以研究的是救援实操;而现场灾评是看灾害现场的环境来预判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它所趋向的是灾评报告。前者是技术,后者是研究。在步兵看来,地质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在地质学研究方面,已有太多前辈太多名专家出了太多的成果,而他再去做这个行业就很难出成绩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应急救援,对他来说,还是一块处女地,其实不光对他,对中国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块处女地。对于发展来说,那是一个最前沿的平台,它能让自己接触到当时各种灾害现场,而这个平台是政府给予的。

另一个原因,是基于个人情感,基于当时大背景事件发生后的那种感觉,基于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人生。人生的一部分幸运,来源于选择。在应急救援这个研究领域里,步兵占有太多的优势,首先,他本身就是地质学博士,是研究地震灾害本身的;其次,在当时这个研究领域,他是学历最高的研究者;第三,研究这方面的人更多的偏向于研究案例,而他是偏向于应急救援技术,而技术大部分是学历不太高的退伍转业军人或是初、高中的专科生、本科生,动手能力弱、知识没那么丰富,而他,却知道如何去研究一个新的东西。

在短时间内,他经过全面、系统、前瞻性的看问题,最终选择了应急救援。

成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教官兼队员

在之后的工作中,当他一次次面对灾害现场时,更加确定,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每次面对灾害现场,他都有一种无力感,他发现,我们所有的资源,社会真正的都跟不上,不是说社会恢复的跟不上,是现场连老百姓如何活下去这些技术都跟不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现场救不了人,看着人埋在那,却没有能力去救助。那时候的他是无奈的、是悲哀的,悲哀的同时,更坚定了花大力气研究应急救援的决心。他说,应急救援一定是一个学科,而这个学科里面,太多的人把它误认为就是一种体力劳动。其实它里面有着很多理论,有很多技术的东西,而这种技术,我们的国家还很薄弱,甚至说是一片空白。因为在数次国际救援中,当他接触到美国、日本、瑞士、新加坡、荷兰等各个国家的救援时才知道,自己国家的救援技术跟国外差的太远,几乎差了100多年。比如汽车救援,我们只学到了近代二三十年的技术。车辆救援这个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国外在做汽车时就研究了汽车的破坏性试验以及汽车坏了后如何修,所以那些国家的消防员在学汽车救援技术时,是从根上,从汽车如何造的、如何建的开始学起,因此原理是什么都知道。他们知道,最早没有这么多先进装备时如何用就便的器材救援,如何利用汽车本身的零构件解决翻车、车辆碰撞、落水等难题。而我们对这些是一片空白,因为我们缺乏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救援开始有了工具,有了更先进的技术,自然很多方法就改进了。所以国内的汽车救援技术是根据近现代二三十年有了这些先进的装备以后才有的技术。因此,假如在国际上比拼,有先进的装备看不出差距,一旦没有这些装备就会发现相当大的差距。在地震现场你会发现,永远是少装备、少人,而大部分只能自救。这让他感觉到,如果真的变成一个学科去研究的话,不是看近现代我们买了多少装备,而是看近现代技术发展的脉络以及所有的标准化体系。

步兵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多次代表中国在国际救援现场与各国开展协调合作,具有国内外现场救援的指挥、灾评与救援的经验;作为国家救援基地的教官,训练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社会NGO救援人员、消防队员,主讲多门专业课程并在非专业领域负责推广社区应急能力响应CERT课程体系。十年里培养了很多自己的战友和兄弟,成为地方应急的救援力量;作为一个地质学博士,他研究解决救援技术、救援装备、救援人员三者与救援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业绩卓著,贡献杰出。

工作的最初三年,他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的,而这段时间在他看来,是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上班和灾害现场,让他能找到需求点,而学校,有实验室、图书馆,有研究的资源。他可以把研究内容放在讲台上互动,可以把历次救援现场中的事例进行反馈,而学校实验的内容以及研究的资源他又可以在现场中得到验证。那段时间,状态佳、效果好,因此,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发明了20多个专利,他根据当时很多救援的工具发明出了适合民用、适合老百姓用的救灾工具。每到一个现场,在工作的间隙,他都会在一个屋檐下或角落里思索着、记录着、交流着,对他来说,学习与总结是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他习惯写救援笔记,他会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在脑子里回想一遍之后重新组合加工变成图文并茂适合理解、适合自己的东西,重新再输入之后,就变成了很好的救援笔记,而这个笔记会让他受益无穷。

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教官兼队员,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专业救援队(重型)能力分级测评专家组教练兼考官,如今的步兵,已经具有多年地震灾害现场评估的经验,每年都会参加全国地震灾害风险的重点区域预评估工作。

留学归来,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再创成果

2012年,由于步兵优秀的表现,被国家公派留学,到美国危机管理排名第一的雪城大学学习危机管理。何谓“危机管理”?在西方国家的教科书中,通常把危机管理称之为危机沟通管理,原因在于,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危机管理是企业、政府部门或其他组织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人员培训等活动过程,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它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那一年的留学,把他从技术层面、从现场指挥员的角度提升到了一个决策者的角度。那一年,他學到了如何在信息特别少的情况下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学到了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危机案例库的构建。那一年,他经常在图书馆查资料。

国外的危机案例库,全是真正的大数据案例,它把地震中不同人的不同身份、不同视角以及所有决策过程全部录入进去了。而这个录入,不是让学者录入,是依据统一的格式,让每一个人自己按照一个原则、一种格式,在不变换视角的情况下,整理完成后录入进去。而这个数据对后人永远都是开放的,它的补充条件也是一样的。所规定的唯一视角对当时的事件做出判断,这就使得若干年后,人们可以知道在这个事件这个时间中原来的作者在当时不同的背景下做这个决定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样就可获得一个总结。整个案例中主观因素特别少,留下来的很多是真相。而这些案例能跟前人、跟决策者产生一种思想上的沟通,让后人少犯错误。

留学回国后的步兵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进入北大的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应急救援方面的研究。在这期间,他发现,对于灾害现场的救援,不是点上的问题,而是面上的问题。每一个灾害现场,他都发现,永远是少装备、少人,而少人少装备的原因,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救援的供给力量和救援的现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当所有的救援人员都到达救援现场时,没有人知道每个救援人员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指挥人员无法定性队伍的能力、特长、技术等级以及擅长的技术,这就导致有能力的人员被安错了地方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时候他意识到,人力物力是承载的介质,救援现场最核心的技术就是救援的供给力量和救援现场需求之间的一种快速匹配。谁会快速匹配,谁就能有效解决这种现场救援的效率,作为一个现场指挥员,必须有现场匹配的能力。

在北大的那一年,他所定位研究的就是人、环境、技术、装备四者之间的关系。听说,所有的灾害现场都离不开这四件事,而变数最大的,是人和环境,技术和装备是死的,所以活用很重要。

经过一年的研究,2018年,他用“技术考核认证、技术种类分类和技术等级的认证体系数据库”的这一方法解决了这个棘手核心的问题。而这个事情解决后,剩下的就是现场救援需求点的问题了,而了解明确位置和技术需求后再去解决匹配问题,问题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到底层,做垫脚石

2014年留学回国后,步兵发现,国内依然没有应急管理这个学科。当他进入北大博士后流动站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让以后的人少走弯路,让他们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到应急技术然后快速应用到救援现场而不要像他之前的样子,用十年的时间才摸清楚这个脉络。因此,他开始有了一个规划、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要把最重要的成果变成一个学科,让应急救援成为一个行业,让应急救援成为技术救援的一个专业。他要把这些成果教授给更多的人,而不是一个人在努力奔跑。他要当台阶,他认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当台阶时,人才队伍才可以快速的建立起来。

采访步兵那天,他告诉记者,第二天他就会到大学当一名老师。他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好的技术和装备以及他们的关系是什么,他要让更多的人来做应急救援这个事业,让他们继续研究如何在灾害面前让救援队员更好的去救助老百姓,让所学的技术能够把更多灾难中的老百姓救出来,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作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参与者,他想一点点往下走,去到底层,做一块基石,做一块垫脚石,让后来者踩着自己的肩膀走上去。他没法去左右学生的性格、兴趣点和主宰他们的发展方向,但能给他们提供捷径,能让他们看得更高、更远,能让他们选择和观察的维度变得更高。他说他喜欢当老师,喜欢培养人,这样可以把自己十年的积累快速传授给更多的人,以此培育出更多应急救援人员。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步兵想做一些研究,去攻克一些项目,为老百姓、为政府实实在在解决一些问题。这个项目可能并不是技术多么先进、多么高大上的项目,但却可以解决老百姓的一些实际问题。他说,目前,已收集到资料,也清楚自己要研究什么。只要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是他研究的方向。

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兵始终有着明确的目标,他说,读博士前,他知道自己如何选择;读博士时,他开始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读完博士后之后,他就知道了自己能干什么。如今,他又开始明白自己不能干什么了,那种不能,是源于能力范围、源于身体因素、源于情感底线。

问到他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他说是诚信。这一点,他在国外的那一年,体会的尤其深刻。他说,在国外,没有诚信的人,可以说是寸步难行。问到信仰,他说自己有信仰,但这种信仰,不是某一种宗教形式,而是一种良心、一种道德的底线、一种做人的底线。

德行,美好的道德品行,“德”是为师之本。良好的道德品行,对于一名为人师表的教师来说,很多时候,比教授的知识更为重要。相信步兵,在未来的教书生涯中,一样会做得出色,一样会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杰出的贡献。

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步兵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救援行动
《灾害来临怎么办?》
九二式步兵炮传奇
“步兵”一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