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静悄悄的产权变革”值得重视

2019-09-02关邨

中关村 2019年7期
关键词:所有制产权变革

关邨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春风拂面,今年4月末,我在《民商》杂志上读到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1993年6月撰写的一篇旧文——《“公有制”是“社会所有制”的误译》。文章的要义是:一般的公有财产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历史上所有的社会都有公共财产。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的是“社会财产”。马恩著作中译本中的“公有制”是原著“社会所有制”的误译。

夏日来临,端午节刚过,我又在《民商》杂志上读到历史学家胡德平先生撰写的一篇文章——《一场静悄悄的产权变革》。旨在论述“我国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深远意义”。胡德平先生认为: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全民所有制性质问题,应体现为国有公司和全民之间的一种信托关系,全民应是最终受益人。这在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上是完全讲得通的。因此,国家的独资公司和控股公司的企业所有权性质必然是全民性质。”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毫不动摇”的讲话,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我们在践行中更要“知其理当然”。其实,“民营经济自诞生之日起,社会上和理论界的争议就没停止过”。因之,“推进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研究和创新”仍然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耐人寻味的是,于光远先生26年前在文章的末尾缀语——“在写这篇东西时我是下了决心不联系中国的市场经济和中国的私营经济,我是考虑它们的理论基础问题。”时过境迁,与时俱进,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充满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完全可以联系中国的国情,解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胡德平先生善于敏锐观察经济现象,更精于理论政策钻研,往往把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升华到理论层面,又用通俗易懂的诠释,让读者“知其所以然”,“更知理当然”。一部《改革放言录》已然成为我的案头书,诸如《民营经济是人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好文章。

胡德平先生的《一场静悄悄的产权变革》是改革思想的探索和认知。“民营企业的公司改制”,首先做到了“产权明晰”,凸显“公司制的企业注入了社会化的资本”。其次做到了“权责明确”,规定“公司以其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给失败者“从头再来的机会”。三是“政企分开”,明确公司的业务是独立于政府的市场平等主体,“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更加协调。四是“管理科学”,最让人信服称道的是“公司优于家族企业”,“風物长宜放眼量”,更具战略眼光。……因之,有业内专家发表读后感言,“如果没有产权制度的深刻改革,民营经济断不可能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人所共知的巨大贡献。德平同志的这个观点,对破除传统观念的禁锢,深化和提升对民营经济的性质与作用的认识,以及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都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国有企业的终极财产权应该让人民有获得感。不忘初哀,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发挥了奠基之功,厥功甚伟,不可忘却”。然而也要实话实说,人民的期待即农民兄弟的温饱问题和工人大众的低工资状态,长期处于低端徘徊。胡德平先生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大政方针,从来未废除过“全民所有制”的法令,避而不谈是绕开矛盾,不让人谈更属于武断。应该懂得,“国家愈富强、愈强大,人民这种要求就愈强烈,这不是群众的要求太高了,而是历史的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的论述中,十分重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最让人感动的是发出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令……这就是“真枪真刀推进改革”让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有“获得感”。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胡德平先生浓墨重彩撰写“产权变革”的文章,旨在把“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落到实处。不仅是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更是让神州大地的人民群众体悟到主人翁的“幸福感”和分享到改革开放硕果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所有制产权变革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变革开始了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所有制结构
对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