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RCP术后行LC手术时机的选择对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肝功能、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

2019-09-02李瑞周长东

肝脏 2019年8期
关键词:胆总管肝功能胆囊

李瑞 周长东

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6%,而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约占10%~33%,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胆总管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 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术式之一,但对于ERCP术后何时行LC术仍存在争议[2]。本研究通过分析ERCP术后行LC手术时机的选择对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肝功能、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旨在为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行LC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取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我科收治的62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且所有患者均已成功行ERCP术及胆总管取石(术中胆道造影示:胆总管无结石残留),而后根据行LC术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1例),其中研究组(ERCP术后3天内行LC术),男18例、女13例;年龄范围33~68岁,平均年龄为49.5+8.2岁;胆总管结石ERCP术类型:单独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取石者10例、EST+内镜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取石者16例、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者5例;对照组(ERCP术后3天后行LC术),男20例、女11例;年龄范围35~66岁,平均年龄为48.8+8.0岁;胆总管结石ERCP术类型:单独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取石者12例、EST+内镜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取石者15例、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者4例。

二、纳入标准:

1.患者入院后均经腹部B超及CT等相关检查诊断为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总管结石直径均≤3 cm);2.排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或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及胆管肿瘤者;3.签订知情同意。

三、治疗方法

于ERCP术后行LC术,LC术手术过程如下:患者全麻后,建立气腹,戳卡位置采用常规腹部三孔法,术中先探查腹腔并观察胆囊形态及邻近组织情况,然后清楚解剖胆囊三角结构,并确认胆囊三角关系无误后,用可吸收夹夹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后分别予以切断,而后游离切除胆囊,并电凝止血胆囊床,同时将胆囊取出。术后常规禁食水、并予以心电监护及补液等治疗。对照组ERCP术后3天后行LC术。研究组ERCP术后3天内行LC术。

四、 评估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的差异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LC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情况;3.比较两组患者ERCP及LC术后肝功能相关指标(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变化差异情况(肝功能指标结果来自我院检验科);4.比较两组患者ERCP及LC术后炎性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C 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差异情况。

五、实验方法:

ERCP及LC术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并常规处理后保存待检。ELISA法测定炎性相关指标。

六、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卡方检验。α取0.05。

结 果

一、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的差异情况比较

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二、两组患者LC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研究组1例发生发热,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照组1例发生胆漏,2例发生发热,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6%,两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三、两组ERCP及LC术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差异

LC术后研究组的肝功能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见表2。

四、两组ERCP及LC术后炎性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差异比较

LC术后研究组患者的炎性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见表3。

讨 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ERCP术联合LC术凭借其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已成为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之一,但就ERCP术后何时行LC术,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标准[3-4]。因此本研究旨在为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行LC手术时机的优化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本研究发现,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降低,以上结果表明ERCP术后短期内行LC术对患者来说疗效更为显著且安全可靠,原因可能是:由于ERCP操作或胆囊炎症导致胆囊三角区水肿,且随着病程进展水肿逐渐加重,导致胆囊及胆管壁增厚且胆囊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增加手术难度,最终影响患者康复,而在ERCP术后短期内行LC可有效减低由于术区或病灶水肿对患者预后造成的不利影响[5]。另外我们发现LC术后研究组的肝功能及炎性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此结果从血液学角度进一步表明ERCP术后短期内行LC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优势所在,即可以有效减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相关研究表明ERCP术后3天内行LC术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时机,若延期行LC术,胆囊三角区可出现水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一周左右达高峰,从而使术中游离解剖难度加大,最终增加肝胆损伤及炎性应激反应的风险[6-7]。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的差异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ERCP及LC术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差异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研究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ERCP及LC术后炎性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差异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研究组比较,#P<0.05。

综上所述,ERCP术后3天内行LC术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时机,可减轻对机体肝功能损伤及炎性应激反应的程度,最终有利于加快康复速度。

猜你喜欢

胆总管肝功能胆囊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