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创新传统戏曲精品生产意识

2019-09-01朱芦斌

神州·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皖北传承创新

朱芦斌

摘要: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淮北梆子戏戏曲传承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乘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我认为我们专业戏曲工作者应在提高剧团建设发展思想意识、创新精品剧目生产方面积极开展一些工作,以更好地开创皖北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关键词:皖北;文艺院团;创新;传承;文艺精品

皖北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举世瞩目的华夏文明。对于戏曲艺术来说,皖北同样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由于厚重的文化积淀,安徽至今算也是中国少有的戏曲文化资源大省,不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而且戏曲文艺院团以及戏曲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是全国排列较靠前的省份。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伴随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皖北戏曲传承发展却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戏曲更是在传承文明、娱乐审美、伦理道德教化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全方位的保护传承包括皖北在内的全国各地的戏曲艺术。从小处着手,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提高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思想意识

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大力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看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具体指导,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实施。可见,国家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发展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这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兴国工程。毋容置疑,剧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所以,我认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党委、政府领导方面,要把目光投向当地的专业戏曲团体。在资金支持的同时,可利用多种时机给予文艺院团更多的演出机会,如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以及政协会议期间,可邀请文艺院团进行戏曲表演;每逢重要节日或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活动也可邀请戏曲团体进行演出。一方面,在满足群众正常娱乐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戏曲熏陶的机会;以进一步增强人们热爱传统、热爱戏曲文化的氛围。

2.为文艺院团提供落实国家制定的相关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戏曲表演团体属于意识形态范围内的文化部门,第一关注的是其社会效益,而不能把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把国有的文艺院团千篇一律的推向市场,变成自负盈亏的企业。要根据财力可能,尽力予以安排,单独编报预算,专项补助。为鼓励多演出,对超额完成演出场次的文艺院团,可按规定发给超额补贴”;“为繁荣舞台艺术,对那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功能的优秀剧(节)目的创作、排练、演出,要给予扶持!应设立‘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优秀剧(节)目演出的补贴和奖励”。可见,政府意识到表演团体与市场接轨是可行的,但都推向市场,政府不管不问是不行的。

3.把戏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艺院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作为一方文化优秀代表的地方戏曲,不仅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连着民族文化的根脉,我们要延續这个魂,留住这条根,否则,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光辉梦想就难以实现。据此,在积极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化政策的同时,要把地方戏曲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文艺院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4.宣传教育,树立文化发展人人有责意识。我认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谐环境稳定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文化做支撑。从国家安全发展的大局出发,我们要用先进健康的文化武装国民的头脑,用高尚的情感意志去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牢固树立文化发展人人有责的意识。在这方面,党委政府要花大力气搞好当地文化建设以及相应的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引导专业文艺团体大力参与“进百村、入万家”的送戏下乡活动,把专题排演的戏曲、歌舞等文艺精品综艺节目通过流动舞台车送到农民的家门口,把戏、把温暖、把欢乐送到农民朋友的心中。一方戏曲娱乐一方百姓,积极向上的戏曲文化艺术精品,不仅能够净化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而且有助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地方戏曲剧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创新精品剧目生产

一个优秀的文艺院团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剧目作支撑。因此,剧目生产对于一个文艺院团的生存发展来说,意义非同小可。首先要增强保留剧目的生产意识。一般来说,保留剧目是指文艺院团演出实践获得较大成功后保留传承下来的经常上演的剧目。它是一个剧种、一个流派发展成熟的标志。如京剧《打渔杀家》,淮北梆子戏《五世请缨》,二夹弦《三拉房》,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等剧目已成为一个剧种的标志。这些优秀剧目不仅凝聚着艺术流派的文化精华,而且很好的体现了大众审美追求和艺术情趣。

与时俱进创作排演新剧目。“一代有之一代文化”“一代有之一代戏曲”。伴随经济的发展,受经济基础制约的上层建筑之戏曲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今天,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倡对皖北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其真正目的乃是“激活”传统,但同时我们还要与时俱进,必须创作一批反应历史进程或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新剧目。从艺术发展规律来说,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当然,面对皖北这一底蕴深厚的戏曲文化遗产,创作新剧目也并非“儿戏”,要有新思想、新追求,否则,新作品犹如一现昙花,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可见,戏曲要发展,龙头是创作,尤其那些能够折射人间真、善、美的戏曲“精品”创作,乃是当前戏曲新剧目创作的重心。当然,在排演创作新剧目方面,亳州演艺有限公司积极投入较大资金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剧目搬上大众舞台。如公司创演的二夹弦《东汉丞相》,现代戏《民声的印记》、《红芍花》均获成功,《红芍花》、《印记》分别获得安徽省第十三届、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种成功始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艺术发展规律的尊重。继承传统是戏曲表演艺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戏曲艺术之目的,只有以创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对待传统。

猜你喜欢

皖北传承创新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