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之实践

2019-09-01王胜兰

神州·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博物馆

王胜兰

摘要:当前,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就博物馆而言,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作用,是预防性保护的关键。

关键词: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

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传承人类历史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时间的流逝,文物逐渐损毁甚至消失的情况时有发生。相比在文物本体上直接处理而言,改善文物保存展示的环境更有利于文物保护。文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和文物的损失现象作斗争,使文物安全存在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加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指对温湿度等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这一概念发展到今天已扩展到了宏观决策、经费投入、馆址、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文物保存展示环境的恒温恒湿、照明、防空气污染、防虫害等多方面;并涉及到文物提取技术、使用工具、包装、衬垫材料、安全保卫设施、对自然灾害的预防等层面。[1]222

1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藏品概况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于1988年建成正式开放,2009年免费开放,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作为地方的民族文化收藏保护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黔东南对外宣传的窗口,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职责。现有馆藏文物5828件套10000余件,其中,一级24件套,二级207件套,三级231件套,主要是反映黔东南境内各民族优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苗侗两个主体民族的文物藏品较全面,民族服饰成为馆藏精华和亮点。

馆藏文物分别于文物库房保存和陈列展厅内展览。库房面积800平方米,库内文物按质地进行分类保管及环境控制;展厅面积5500平方米,分5个基本陈列向广大观众展示黔东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过去由于经费等原因,库房没有恒温恒湿设备,没有专用的文物柜架、囊匣存放文物;展厅建筑墙体渗水,加之黔东南地区气候潮湿,相对湿度大,对展厅、库房均有影响;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等因素亦对藏品造成一定损害。为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提高文物收藏和展示环境实时监测、有效调控和预防管理水平,给文物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存放和展示环境,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于2015年成功申报《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2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可移动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预防性保护强调“预见灾害,措施先行,降低损失,有利保护”,通过间接技术手段和措施,控制引起文物损坏因素从而减缓文物的老化变质的速度和程度。

2.1前期调查检测

编制保护方案前,全面了解馆藏文物保存现状,按照《馆藏文物保存環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WW/T0016-2008)对展厅和库房内进行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甲醛浓度、VOC浓度、可见光照度紫外辐射强度等指标的检测。

现场检测表明,在检测期间库房环境基本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但是,检测结果仅代表检测期间的环境质量状况。同时检测发现,因多种原因致使部分展厅、展柜内温湿度波动较大,或污染物浓度偏高,或照度偏高或偏低。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

馆内以前环境监测手段比较简单,无法全面、实时感知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变化状况,更不能对环境中污染物进行科学监测。因此有必要在馆内建立一套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及其管理机制,实现对全部文物库房、展厅、重点展柜等文物保存温度、湿度、污染物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和风险预控。

2.2  项目目标任务

博物馆环境亦称文物保存环境,意指收藏与展示各类文物的相对独立空间的总体,包括文物库房、陈列展厅、展柜、储藏柜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博物馆环境越佳,对文物保存越有利,馆内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要求达到最低限度降低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损害。[2]187

环境因素是引发博物馆文物藏品劣化损害的主要原因,包括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包括颗粒物)和有害生物等。其中,温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最经常起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会加快化学反应速度,造成物质物理、化学结构上的变化,从而破坏藏品原有属性。温度升高时,藏品原有水分蒸发,出现干裂、发脆、变色现象,使彩绘、漆器起翘、卷曲等。而湿度的变化会引起文物材质变化,导致其性质亦发生变化。同时,水分作为有害化学反应的媒介,随着湿度增大会加速有害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机率,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湿度过大,会造成纺织品、纸张、木器等藏品发霉、生虫以及金属文物生锈。湿度变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温度变化对文物的损害。[3]100

因此,研究应用相关科技成果,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将环境因素对文物带来的破坏程度降低至最小,成为当今世界文物科学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我国文物保护的迫切需求与重要工作。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的实施目标,主要是针对库房和展厅、展柜环境质量监测与调控,建立比较完善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运用多种手段与设备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调控,提升文物保护综合能力,降低影响文物安全存放的整体风险。形成藏品保护管理、监测、分析、处理等一系列风险预控机制,全面提升馆文物保护水平。

2.3  项目实施情况

项目于2016年12月进场施工,2017年8月完成全部施工,各种仪器设备运行正常,2017年12月通过贵州省文物局验收。

2.3.1  建设无线环境监测系统

在馆内建立ToMonitor无线环境监测系统,监测库房、展厅环境的改变。在监测区域实现的监测量包括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CO2)浓度、二氧化硫(SO2)浓度、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甲醛(CH2O)、展柜内光照度及紫外线辐射强度等不同的环境参数。ToMonitor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实时监测文物保存环境的变化,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参数传输到监测中心,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同时能保存所监测环境的全部监测数据到“数据仓库”,为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文物保护方法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数据。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