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哟,古桥也有“巧心思”

2019-08-31钱强文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灞桥索桥韩江

钱强文

一条大河波浪宽,如何才能到对岸?这个问题现在回答起来轻松加愉快——过桥呗。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类都只能望水兴叹。幸好,大自然给出了样板:一棵不明原因倒下的大树正好架在河的两岸,抑或是河中露出的石块正好成了跨越的垫脚石。

于是,聪明的人类先是依葫芦画瓢,然后动起巧心思,开启大脑洞——浮桥、拱桥、索桥、梁桥......各种各样的桥就这样出现在了人类世界里。

半坡古桥:野兽敌人莫进来

半坡氏族是6000多年前生活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原始部落,他们已经过起了聚居的生活。在本期的“城市专题”中,我们已经知道,为了能睡个安稳觉,半坡居民在居住区周围挖出了一条宽度和深度均在6米左右的大围沟,并在里面注进了水。但是,这样一来他们自己不也出不去了吗?于是,他们又在围沟上架起了木桥。

半坡人的木桥可不简单。考古学家推测,这些木桥不但是用几根细木头捆成的(这样比单用一根大圆木要轻很多,还更方便行走),而且还能随时撤走。在建座房子都非常费力的原始时代,半坡人就能有这样轻巧的设计,反而让后世的护城河和笨重的城门吊桥相形见绌了。

文王桥:要的就是一个“稳”

独木桥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桥,可木头是圆的,走上去跟玩杂技差不多。那么,如何让独木桥既架得稳,人在上面又走得稳呢?

其实,半坡人已经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将多根木头捆在一起,把独木桥变成板桥。还有一个办法是将圆木的一边削平,两端各嵌入一根短木头并架到石堆上。这种独木桥,如今在一些边远地区还能偶尔见到。

另外,要是河道太宽,木头不够长该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是在河道里垒石头、搭架子,再把一根根木头接起来。但这种办法只适合用在水浅且流速较慢的地方,遇到大江大河该怎么办呢?《诗经》里给出了一个办法——《诗经·大雅·大明》中说,周文王去迎接新娘时,用“造舟为梁”的办法渡过了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梁在古代跟桥是同义词,也就是说,周文王将小船当成漂浮的桥墩,在渭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这在当时可真称得上是创造性发明。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泸定桥:征服高山与深涧

在河上,人们可以用建桥墩或搭浮桥的办法解决架桥的问题,但在高山深涧之间,这两种办法就无能为力了。幸好还有索桥(又称吊桥)。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就是一座典型的铁索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在纯靠人力的古代,如何在高山深涧之间架起索桥呢?

古人会先想办法将一根够结实又不太重的绳子的一头送到对岸,比如一箭射过去,或驾舟送过去。然后,用这根绳子将一根更粗更结实的麻绳拉过去架起来。如果是绳索桥,多架几根麻绳,再铺上木板就完成了。如果是铁索桥,则需要将这根麻绳架起来后,以它为悬索,将一根根铁索拉到对岸。

遇到泸定桥这样的大型铁索桥,往往还需要用麻绳再拉一条更加结实的、用竹子编成的篾索过河,因为只有它才能承受住那些粗大铁索的重量。

架好铁索,铺上木板,高山深涧就这样被人类征服了。在多山的西南地区,索桥可是解决了当地人出行的大问题。

灞桥:抓得牢,站得稳

是的,古人架桥的巧心思其实就是因地制宜,想办法克服大自然出的难题。这一点,在灞桥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灞桥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始建于隋唐时期,是一座木梁石柱墩桥,靠60多根石柱支撑桥身。这些石柱又粗又重,只要有一根陷进松软的河床,后果就不堪设想。那么,古人如何避免这一点呢?

建桥时,古人给石柱装上了“爪子”。这些“爪子”用柏木制成,深深地插入河床,直达坚硬的岩石层。柏木露出地面的部分会被锯平,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块厚重的石碾盘。灞桥的石柱桥墩,其实就是建在这些石碾盘上面的。

深入河床的柏木桩们,称得上是“深藏不露”了。

卢沟桥:“斩龙剑”出鞘

要说因地制宜,卢沟桥的“小心思”显得更加别致。

卢沟桥建于南宋时期,是一座11孔联拱桥,多数桥墩都在河道里。这些桥墩长年累月经受着河水的冲刷,特别是在天冷的时候还得忍受浮冰的撞击,真的是“压力山大”。

为了减轻桥墩受到的伤害,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从船的形状中得到灵感,把桥墩迎击来水的一端做成三角形状,并且加装了铁质“护甲”。如此一来,不但流水的冲击力被分散,即使是浮冰也奈何不了桥墩。因此,人們将这些三角形桥墩形象地称为“斩龙剑”。

赵州桥:小弓并排架两岸

要解决流水对桥墩的冲击,还有一个办法——减少桥墩。以赵州桥为代表的单拱桥,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在语文课本里,我们学到过赵州桥的肩上有4个小桥洞,这样不但能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还能减轻桥身的重量。但赵州桥的“小心思”可不止于此。

赵州桥就像是一张巨大的弓,又像是跨越两岸的彩虹。这张大弓其实是由28张形状相似的小弓并列组合而成的,中间用形似锯子的铁拉杆紧密相连。这样一来,即使其中一些“小弓”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影响整座桥的稳定性。

洛阳桥:巧用生物固桥墩

洛阳桥并不在洛阳,而在大海之滨的福建省泉州市,建于北宋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

洛阳桥是一座梁桥,靠46座桥墩支撑而成。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的位置,这里水流湍急,没法采用像灞桥那样的打桩工艺去建造桥基。于是,建桥者动起巧心思,利用落潮时间,沿预定的线路,将大石头抛入水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石堤上

建桥墩。他们还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也就是生蚝),利用牡蛎会永久固着在岩石上的习性,让它们像胶一样将基石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例子。

和卢沟桥一样,洛阳桥的桥墩也被设计成三角形,而且是两头都尖。这样一来,无论是来自江水还是海潮的冲击,都能被轻易化解。

广济桥:开合自如靠组合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座“组合桥”。

这座桥名叫广济桥,在广东省潮州市境内的韩江上。广济桥建于南宋时期,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中间的一段浮桥组合而成。它的特点可以用

“十八梭船廿(niàn)四洲”来概括。所谓“十八梭船”指的是中间的浮桥由18艘木船连接而成,而“廿四洲”则是指24个桥墩。

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多,每当韩江发洪水的时候,人们可以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而广济桥的桥墩也都做成了像船一样的尖形,可以有效地降低洪水对大桥的冲击。

另外,广济桥所处的韩江是古代盐船必经之地,所以中间的浮桥能开能合,又起到了关卡的作用,真的是“一桥二用”。

韩江楼二首·其二

◎石维岩

湘子桥头雨不开,韩公祠畔云仍埋。

江深潮怒千帆急,日落天寒万马哀。

“湘子桥”是广济桥的俗称,传说广济桥的建造与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有关。“江深潮怒千帆急”描写了韩江的汹涌澎湃。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建造出了独特的广济桥。

猜你喜欢

灞桥索桥韩江
奇奇怪怪儿童乐园
Characteristic mode analysis of wideband high-gain and low-profile metasurface antenna∗
家乡的九峰索桥
赦免你的“错”:惩罚的风往爱的方向吹
某人行玻璃索桥静动载试验研究
元代灞桥工程技术探析
灞桥月
美丽的灞桥
等你在灞桥
鼓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