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知

2019-08-31

文史博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蔡伦种姓士兵

印度嫁妆为何这么高

杨清筠 《嫁个女儿,倾家荡产:谁给了印度男人索要高嫁妆的勇气?》

印度嫁一个姑娘会被提多高的条件?说起来让人瞠目结舌:男性家庭环境越优越,个人条件越优秀,越有资格提出高要求。一个家庭不吃不喝,四到六年才能攒够该收入阶层一般嫁妆中的现金部分,此外买房买车、购置家具等缺一不可,婚礼的全套费用,也全由女方支付。而且,嫁妆不仅仅限于婚前索要,婚后男方依然有“无限续杯”的权利。因此起码有一半以上印度人为高陪嫁习俗所苦,不少姑娘因为嫁妆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而被父母厌弃。针对这种歪风,早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就出台了《嫁妆禁止法》,可仍屡禁不止,原因是这种制度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那就是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规定,婚姻问题要在本种姓内部解决,一般不出圈。如果非要出圈,那么只能是高种姓的男子迎娶低种姓的女子,高种姓的女子一旦下嫁生子,则被自动归为贱民,终生不得翻身。所以一些低种姓的女子为了改变命运,不惜倾家荡产陪嫁妆“嫁入豪门”。而低种姓的男人,要勒紧裤腰带出彩礼求一房媳妇。所以近代之前的印度,高种姓婚姻形成高嫁妆的风气,低种姓婚姻则形成男方支付彩礼的风俗。

近代之后,英国殖民者将源于古罗马的女性陪嫁习俗带进印度,更助长了嫁妆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先进的工业文明夹杂着西方消费主义至上的虚荣攀比之风席卷印度,一时间嫁妆变成身份地位竞争的重要项目。男人视陪嫁品为自己综合魅力的成绩,女人则视嫁妆为后半生的筹码。精英阶层不断抬高数额炫富,普通人则竭力赶上以求减小差距,最终形成了全民参与的高嫁妆之风。

韩国地名为什么抄中国

图 南 《韩国地名为什么抄中国?》

游客去到韩国,会发现许多韩国地名是跟中国重名的。为何如此?这还得从历史上找原因。

565年,朝鲜半岛的小国新罗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原王朝的册封,并随后在中原王朝帮助下统一了朝鲜半岛。随着地盘的逐渐变大,他们发现此前半岛地名管理混乱不堪,于是拉开了整顿版图地名的序幕。但是要凭空想出这么多地名,谁都有压力,于是到了757年,当时的景德王干脆就从中原“老大哥”那里“借”了一些地名。

他们在行政区的划分上照搬中原的州郡体系,设置九州。许多地名今天还保留着,例如当初的武州郡治光州,今天还被升级为广域市。另外还有一大批例如广州(今在京畿道)、江陵(今在江原道)和梁山(今在庆尚南道)等。

新罗人还模仿中土命名了自己的“五岳”:“东岳”吐含山,“西岳”鸡龙山,“南岳”地理山,“北岳”太伯山,以及“中岳”八公山。

1392年,李成桂篡权后,拟定了“和宁”和“朝鲜”两个国号,派使者到南京请朱元璋定夺赐名。朱元璋将“朝鲜”作为国号御赐给李成桂。此后,李氏朝鲜又借鉴中国传统的行政区“道”这一制度,将半岛分为八道,并“批量进口”了大明不同方位的著名地名,然后按照“同位置代入”的方法命名半岛不同城市。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地名就是平昌,这个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地名来自四川平昌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韩国经济飞速发展,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胀,地名“去汉化”进入新的高潮,如2005年就将首都“汉城”改为“首尔”。但是很多来源于汉文化的地名已经深入韩国人的生活,整个朝鲜半岛的重要古迹和历史建筑上的文字基本都是汉字,根本改不完。

蔡伦不可能居住枣阳造纸

张式成 《蔡伦不可能居住枣阳造纸》

《湖北日报》2017年2月16日推出《蔡伦曾在枣阳居住造纸》一文,笔者认为实属谬误。

其一,无论史书、志书还是文学书、辞书等,都不存在“枣阳说”,只有“桂阳说”,如《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就是记录蔡伦原籍最权威的史料。

其二,蔡伦的文物、史料都在原桂阳郡治所郴县与属县。唐代郴州刺史李吉甫任宰相时

所纂《元和郡县图志》中,明言“后汉蔡伦即此县人,有宅基在县西一里”。后改蔡侯祠,有蔡子池、蔡伦墓(元代补筑)、舂纸臼等遗迹。

其三,西晋太常博士、曾编国史的司空(掌管工程营造的高官)张华,就在其《博物志》中记载“桂阳人蔡伦始捣故鱼网造纸”。而蔡伦从家乡桂阳郡进入洛阳,“久在宿卫”,即不离宫廷,怎会按今人戏说的擅自离宫到无干之地,“在枣阳居住造纸”呢?

为何现在冒出不同的说法?即如《蔡伦曾在枣阳居住造纸》的作者举例,“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曰:‘枣阳县百许步蔡伦宅’”“该书在卷七百六十二中,引《湘州记》曰:枣阳县有蔡伦宅”,于是,就“不可否认枣阳与蔡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如此,为何古今不见枣阳有蔡伦的一丝半缕遗迹?

其实,《荆州记》与《湘州记》均为残存误本。首先,这两本书版本都只留有残本。其次,所记多有疏漏,如《荆州记》数次提及“枣阳县”,但南朝南阳郡哪来枣阳县?因隋朝仁寿元年(601),隋文帝为避太子杨广的名讳,改广昌县为枣阳县,这才有枣阳。《湘州记》的错误相同,都是将“耒”字错写成“枣”字,于是,湘州桂阳郡的耒阳县就摇身一变成荆州南阳郡尚未有的枣阳县了。

古代打仗明知危险,士兵为何还甘愿站在第一排

南冠儿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必死,为何还甘愿站在第一排?》

古代战场上,交战双方排成整齐的军阵,排在军阵前列的士兵一般要先承受攻击。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同为士兵,为什么有的在前,有的在后?前列士兵为什么明知危险还甘愿站在第一排?

一般来说,由于军队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指挥官大都是把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的精锐老兵安排在前排,一般士兵想去还去不了。前排士兵至少是见过大场面的,看到敌人气势汹汹冲过来,不会撒丫子就跑,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而且,古代交战时通常都会先用弓弩进行远程射击,这种情况下,前排后排中箭几率都是一样的。而前排士兵通常防护更好,相对也较为安全。

此外,军阵在作战中需要经常变换队形,比如古代骑兵在冲击时就分为很多小队进行轮番冲击。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活命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轮到自己也没什么怨言。

但怕死是人的本性,如何才能把士兵牢牢约束在军阵前列?还是要靠严明的军纪,即厚赏和重罚。

军中常见的获赏赐事由有斩首、斩将、夺旗、先登等,如秦法以首级论功,斩获敌军甲士首级一枚,加爵一级。在漫长的岁月里,领军功是那些最彪悍的士兵站在前排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让士兵不敢擅离职守的,还有严酷的军法。宋朝军法规定,临阵脱逃者,斩。明朝戚家军军法也有类似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逃跑基本上必死,拼命还有一线生机,就算阵亡了,家属还能得到优厚的抚恤金,这笔账是人人都会算的。

猜你喜欢

蔡伦种姓士兵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蔡伦改进造纸术
门牙士兵
士兵独白
桂阳蔡伦
士兵与海豚
蔡伦井之谜
蔡伦竹海杯蒋川09赛季首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