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都在“还欠账”的八旬老院士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

2019-08-31田北北宋文芳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9年8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院士国家

文/本刊记者 田北北 宋文芳

生活的乐趣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抑或是物质享受、抑或是闲淡舒适、抑或是漂泊。但是对于年已八旬的张懿院士来讲,生活的乐趣只有一个,就是追求科学的真谛并赋予生产实践。

张懿院士一直觉得自己亏欠国家很多,虽然研究成果丰硕,可是她却依然认为,自己做的没到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她的生活相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过于清切辛劳。但她却觉得,亏欠国家和人民的这份心理压力,是催促她默默前行的动力,她就是从这里面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与情趣。

张懿 绿色过程工程与环境工程专家,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原籍辽宁省辽阳市,1939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9--1990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进修环境工程,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技术委员会主任。70年代末期,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交叉的综合研究方向,还主持了国家八五攻关的第一个清洁工艺项目,两个“973”项目。9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开拓了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研究新领域,对环境与绿色过程工程交叉学科建设与传统产业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与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网络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懿1963年大学毕业进入中科院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我国绿色过程工程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数十年来,她的生活目标只有一个——做项目、搞科研。

现在的她,只要身体条件尚可,每天都会早早来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办公室,这里和家里相比,更让她留恋。将近20平米的办公室内,到处都是书山卷海,简陋的沙发、油漆斑驳的椅子是这间不大的屋子内仅有的家当。

在书桌上,摆放着一块寿山石,这是她过生日时,上百名学生集体联名送给她的礼物,石头背面镌刻着学生们的名字。“这是我最喜欢的礼物,能够把学生们教好,让学生们学有所用,让他们成才,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报效国家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张懿说。

因为脊柱压缩性骨折未愈,久坐之后,她的腿就会麻木,每到这个时候,她就会一手撑着桌子,一手扶着椅子把手,颤巍巍的站起来,踱步到窗前远望休息。

“我现在身体不好,很着急,当初的科研项目,还有很多没有达到预期,我想赶快把其中的缺陷弥补。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却亏欠国家。”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其他的追求,我们想要的就是把研究做好,完成自己承担的事,我们应该为国家多做贡献。”张懿院士说。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她似乎没有轻松的逛过街、没有轻松的去各处旅游的时候。几十年来,她并不觉得日子过得枯燥,相反,这样清新的生活是她心态平衡的享受。

她最大的担心,是现在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不能甘于清贫,不能抵御金钱的诱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利益第一,这是成就一流人才的最大阻力。“中国更需要安于清贫的科研工作者,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回报,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不计报酬不计代价地走下去。”曾经在国外读书的儿子,原想留在国外发展,但是被她一封封措辞严厉的书信命令回国,不仅如此,她还要求儿子不许讲究物质生活,不许改国籍,只许埋头工作。

在她的思想中,目前中国的科研工作过于注重价值研究,却忽略了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才是一切的根本。一切唯价值论,就会赋予科研更多的利益导向。“安心做好自己,安心把成果做好,让国家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先进,一个科研工作者才能安心。”

6月10日,是张懿院士八十岁生日,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一场学术会议上,她的同行、同事、学生们借此契机向她祝寿。问起她的生日愿望,她的回答是“我现在就是希望能把科研成果产业化升级的欠账给还上,这不是简单的成果鉴定、验收、报奖,而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数十年来,她主持过的大小项目都已经圆满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但在她看来,通过验收不算交账,真正的交账是拿出让国家、企业、工人、老百姓都满意的答卷。

张懿院士接受本刊社长宋文芳(中)、采编部主任田北北(左)专访

张懿院士与博士生讨论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过程工程与环境工程专家张懿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张懿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交叉的综合研究方向,把资源与材料化学化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融合渗透到环境工程领域,在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新技术和应用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1978年,在领导的支持下,她组织镍铬废弃物再循环课题组,致力于解决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电化学加工产生的污泥环境污染问题。

六价铬等重金属污染的后果极其严重,对农作物会产生积累性损害,可能使人致癌、致畸。尽管这项治理技术拿了发明奖,但张懿认为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推动技术产业化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当时他们进一步开发了铬盐的液相氧化法清洁生产技术示范项目,但这一新技术的产业化有极高风险,没人愿意去做,张懿愿意。组织项目做示范工程困难很大,急得她生病,得了黄疸。发动机制造厂在大山深处,她每天拖着病体翻山越岭去上班,浑身上下一点力气也没有,为了不给团队拖后腿,她每天比别人都更早出发。大家劝她去看病,她带回的消息却是,“医生说不会 传染,我们先把工作完成”。

上世纪90年代初,她在中国科学院开拓了清洁生产技术的新领域,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源头减排和全过程污染控制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非常规介质高效反应分离新系统和绿色化学化工新过程,已拓展到铬、铝、钒、钛、铌、钽、锆等多种两性金属难处理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普适性理论和共性技术,在铬、铝、钒化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原创性替代技术,已取得万吨级示范工程成功;在环境电化学生物耦合技术、碳基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精馏与萃取分离技术等具有化工过程强化环境技术鲜明特色,已实现废水资源化、无害化工程推广应用。

近十年,她一直在研究活性氧在重化工清洁技术中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技术让物质资源的转化过程变得更加清洁、高效。尽管5万吨钒铬共提工程已经被工信部列为绿色制造典范项目,但张懿认为,这项工作还有升级的空间。

每每听到“还欠账”的说法,张懿课题研究组里的学者们都会说,“张老师总是对自己要求那么高。”或许正因为这份“还欠账”的思想,鞭策他们这代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取得傲人的成绩。

“让我攒钱、让我去海边别墅疗养,我根本没有那个想法,那不是我们这代科研工作者想要的生活,为国为民多付出一些,用自己的成果回报国家是我们这代人的价值观。” 谈到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规划,她会充满激情地告诉每位来访者,“有!有!有想法。”

在本职工作外,张懿还兼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中国环境科学》、《Fronti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等期刊编委。每每谈到工作,张懿院士都很自责,总觉得是自己的身体不好影响了科研,“我就想赶快把病治好,让自己把账还上,我已经八十岁了,我做的还很不够,我要趁着自己还能动,还账。”

张懿院士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院士国家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把国家“租”出去
院士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