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法改革探究

2019-08-30曹燕

青年时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讲授法思政课高职院校

曹燕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存在特殊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因此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全方位的改革刻不容缓,其中教法改革尤为重要。任何单一教学方法的使用都难以避免困境的出现,这就要求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即讲授法可以与现代的体验式教学即体验法,相互有机结合,从而在课堂上形成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讲授法;体验法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定位及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任务。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规定专科思政课程包括2门必修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规定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并赋予其相应的学分[1]。

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对于非专业类课程普遍重视程度不高。而思政理论课因其自身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更难获得高职院校学生的青睐。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消极态度在课堂上有具体表现。例如,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课堂听课学习纪律差,学习效果弱化。调查显示,约29.8%的同学偶尔参与课堂中去,近7%的同学选择只听感兴趣的内容,其余的就通过睡觉、玩游戏打发时间。这样的课堂表现不仅会影响学生本身吸收知识的能力,更易助长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导致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上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由于课堂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学生的不配合会直接影响上课老师的情绪及其所授知识内容,教师接收到学生传递的不良信号后,要重新调整上课思路,运用相应的课堂管理手段甚至情绪化的举措,结果很有可能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是应极力避免的现象。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程实效性中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循环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学术界正在进行研究,要让这个循环良性化发展,即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一线教师也在实际课堂中实施改革创新实践。有学者提出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实践教学新格局,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2],也有人认為应该从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例如,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结合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和日常生活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考评体系结合[3]。现在也有学者指出,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不是从某一要素或方式、方法上去改变,它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系统化改革工程,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话语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4]。

关于高校思政课改革研究由来已久,但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其特殊性,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中,要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需要多方面努力,尤其是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及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一)讲授法——知识系统化

从思政课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来看,无论是哪一门具体的思政课程都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传统的讲授法是“填鸭式”“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较差。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种传统的满堂灌或者简单的照本宣科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更应注重知识的逻辑化,发挥讲授法的最大优势。知识系统化要求把教材中的零散知识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合起来,以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的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为例,教师通过讲授法可以从教材中归纳概括出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部分,并按照这个逻辑处理第一、二节内容,学生掌握这个逻辑后,就可以自主学习第三节“高尚的人生目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客观评价”三个部分的内容,从而使第一章的三节内容能够相互联系起来,学生能快速记住其中的知识点,尤其是对于本身知识层次较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轻松的学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类推,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逻辑化处理,整本教材的知识点可以整合到一定的逻辑框架之下,便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掌握知识点,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体验法——情感具象化

体验可以丰富人的内心情感,当情感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陈德静在《以拓展训练为载体的高校体验式德育探论》一文中,归纳了学界对体验式教育内涵三个维度的界定:语义学角度、教育模式角度与教育方法角度[5]。麻艳丽在《体验式德育:高校德育新思维》一文中提到体验式德育是通过环境熏陶体验法、主题活动体验法、艺术启迪体验法、岗位角色体验法、评价激励体验法等途径,增强大学生情感体验,促成德行生成[6]。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的情感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越。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热情和实践能力较强,在学生主导的体验法使用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对他们的表现适时作出反馈,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自信心。

(三)讲授法与体验法有机融合

长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难以产生良性互动循环。长期使用讲授法,学生容易感觉枯燥无味不愿意学习,而长期使用体验法也容易让学生以为上课就是轻松地玩,没有知识营养可以吸收。调查显示,仅有14%和3.8%的学生选择单一的理论讲授法和ISAS教学法,单纯的案例分析法也只被23%的学生青睐,近60%的学生认为把理论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起来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因此,将讲授法和体验法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单一方法使用的困境。那么如何让二者有机融合,什么时候用讲授法,什么时候用体验法,两者如何搭配?这些问题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分主题,即不同的教学主题内容偏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第十二章是讲述我国的外交政策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时事政治的实例较多,教师在讲这一章时就可以使用体验法,把中美贸易摩擦、大国外交等时事热点作为案例,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理出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立场,分析出国与国之间交往产生的影响,从而增强自身努力奋进、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思政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主要内容来看就更加偏重体驗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按程序使用,即按照特定的程序交替使用讲授法和体验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创设一个合理的情景,让学生提高参与意识,增强情感体验,做好学习相关内容的情感铺垫,在主要内容的讲解中,采用讲授法,阐述清楚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最后再让学生通过视频或案例的体验,从理论知识再次升华到更高层次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社会实践热情。当然,讲授法和体验法也可以并行交叉使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就加偏重讲授式和历史情景穿插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从历史中看向未来。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种方法在单一使用过程中要把握好时间和程度,两种方法的有机融合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由此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个有效的思政课堂必须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学生的多样性、层次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本文以思政课教师使用较多的讲授法和体验法为例,提出单一教学方法的使用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思维,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在课堂中与教师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习兴趣,收获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5.

[2]张磊,李禹潞.“大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6(24):239.

[3]陈云玲.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及模式创新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6):109-112.

[4]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5]陈德静.以拓展训练为载体的高校体验式德育探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01-103.

[6]麻艳丽.体验式德育:高校德育新思维[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8-123.

猜你喜欢

讲授法思政课高职院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浅析讲授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讲授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