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2019-08-30李媛

青年时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转变互联网

李媛

摘 要: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在这一背景下,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领域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发生了改变,作为高校教育对象主体的大学生,其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基于此,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和研究,探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的表现及原因,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给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方式;互联网+;转变

一、引言

“互联网+”的具体内涵是根据互联网与不同行业融合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就高等教育领域来说,“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从本质上实现二者的内涵式融合。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使得“远程教育”“终身教育”和“在线教育”等教育产业得以兴起,而伴随着这样的潮流,高校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大转变。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的变化使然

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之后,互联网开始和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不断进行融合。在教育领域兴起的教育信息化和产业化使得基础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信息资源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交互性打破了学校的边界,迫使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模式,以一种更加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的方式去迎接未来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二)人才评价标准转变

习近平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提到了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四唯”倾向,即“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职称”[2]。这也就是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只掌握理论的知识性人才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更需要培养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的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和运用高科技的能力,从而才能使自己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数字化”冲击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作为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平板以及手机等电子产品。高校课堂教学中借助电脑等电子设备完成教学任务已经十分普遍。也正是因为这些“数字化”产品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变得碎片化。在此背景下,未来的高校教学必须针对这样的群体在管理机制、教学制度以及教学技术支持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将“慕课”“stem教育”“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引入大学课堂。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一)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由于信息网络自身具有技术的高新性、环境的开放性、设备的先进性以及信息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等特点,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也产生了重大转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在悄然改變着人类知识传递的渠道和方式,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实现了从“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互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尤其在课堂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传统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背景使大学生实现了在“做中学”以及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途径,传统的“师徒授受制”被颠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随时随地地通过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和查阅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资源。在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新兴的教育信息网络平台的兴起,如慕课、微课、Moodle平台的出现和兴起,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线上网络教学课程来满足自己的对于所要获取的信息资源的需求,甚至通过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的方式实现自主性学习。同时,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当作主流交往通讯工具的微信,成为了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订阅微信平台的学习公众号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料,同时微信朋友圈也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监督自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平台,如每天的英语阅读打卡、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学习进程等。

(二)学习模式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发现性学习”

学习方式实际上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方面涉及学习者在投入某项学习任务时,是否探求其意义(是积极地去理解还是被动地再现);另一方面涉及学习者组织学习任务的方式,所关注的实际上是学习者组织学习内容的方式的差异,尤其是他们是否分解学习任务。学习方式的第一个方面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深层方式和表层方式。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式”学习方式的发展,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所以学生会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分享。而信息资源的跨时空流动要求学生在面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时具备一定的探索和筛选能力,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价值评判标准呈现出了主体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不再依赖于教师所构建的整齐划一的标准,对于这些知识价值的评判,需要个体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

西蒙斯(2005)在《联通主义:数字时代学习理论》(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联通主义思想,其核心要义是学习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一个专门节点和信息源汇集的过程[3]。这种学习思想的提出和高度发达的网络空间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共同体的重新建构使得学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分布式的社会化”学习。教育资源实现了国际和国内的流通和互享,这也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浪费教育资源。最后,随着互联网走进大学的课堂,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如“翻转课堂”“混合课堂”。这些新型教学模式都迫使学生改变以往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向探索性和发现性的学习方式。

(三)虚拟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

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兴起不仅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了便捷,而且使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学生也通过虚拟的信息技术提供了较为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体验到自己在现实中未接触到的虚拟学习空间。例如,很多教育网络企业通过VR和AI技术实现教育资源融合,针对当下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现状,结合企业招聘的痛点,通过信息技术为二者提供一个对接融合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测评的实训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大学生在校期间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和就业岗位,就所选岗位在线上测评自己是否已经达到岗位所需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向,构建这样的虚拟环境能够让大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同时也为劳动力市场了解自己未来雇员的能力提供了便利。

四、“互联网+教育”给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一)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对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对多样、复杂的信息网络资源的冲击,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兴起以及随着智能电子产品进入高校的教学课堂,对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筛选信息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利用电子产品辅助自己的学习,甚至沉迷于电子网络游戏的例子屡见不鲜。很多大学生由于自律性较差而导致在线学习流于形式。为了防止大学生沉迷于电子产品荒废学业,有的高校从管理层面上出台了禁止大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的制度,希望能够从教学制度方面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自制力和自律性。而在线课程的固化模式也使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教师与学生在一个时空中交流的时间变少,而线上交流的方式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在线课程的教育对象是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同质化的在线教育无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也就使得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无法达到绝对的科学化。

(二)学生难以对学科形成深度的感知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内容都呈现出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状态,因而学生很难形成对于学科知识的整体认知,也很难对知识有一个系统而深入的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只能够停留在表面,思考不够深入,也无法挖掘知识内在的价值和逻辑。多元化地选择、“快餐式”的学习方式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自我判断力,而不能对知识形成正确理解,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引导学生对于学科知识形成正确而深入的理解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對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不仅对于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首先,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很多教师会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他们习惯了原有的“师徒授受型”的教学模式,很容易继续对学生管得过多、过死。其次,一些年长的教师在面临信息网络的冲击时,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改变和更新,仍然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学习者对于多元化和灵活化学习方式的需求。最后,随着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会通过线上网络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使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如何能够灵活使用互联网,将其与教育进行巧妙地、趋利避害地融合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高校的运营和管理面临危机

互联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对于高校的运营和管理来说,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挑战。首先,高校师生对于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需要高校加大信息网络技术设施投入,为师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其次,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沉迷于游戏而荒废学业,高校如何从管理制度层面对这一行为进行有效规制也是其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当代大学生从高中时代进入大学之后还需要一个过渡和适应期,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对于网络中的很多言论缺乏一个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对其进行较好的道德教育,使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进行管理和运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应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一)学生要加强自律性,转变学习理念

宽松、灵活的互联网学习模式需要大学生具备极强的自律性和时间规划的能力,合理利用和整合碎片化的时间和知识,高效利用互联网辅助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让互联网为我所用,同时要转变学习观念,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自主挖掘网络资源,突破书本知识,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体验性学习,突破传统的独立式学习,注重与学习共同体的互动合作式学习,培养自己主动学习、创新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方式相结合,注重学好理论知识,打好基础,不断提升自己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能力。

(二)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首先,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加强师生互动。其次,高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服务于大学生学习。最后,高校教师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从外部加强监管,同时要教导大学生合理规避网络信息时代带来的不良信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校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首先,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高校要注重建立本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学习环境,加强对于这方面硬件设施的引进和投入,同时可以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合作开发线上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其次,高校应该从制度层面上转变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传统模式下的评价机制已经不太适应,因此,构建一套符合信息化时代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评价机制是当务之急。最后,由于线上教育等形式逐渐兴起,传统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因此,高校也急需从管理层面上构建一套合理的体制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真正实现“知、情、意、行”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全国商情,2015(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EB/OL].(2018-07-03)[2019-07-1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3]Goldie J G S .Connectivism: A knowledge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Medical Teacher,2016,38(10).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转变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