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9-08-30赵丹胡雪婷

青年时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

赵丹?胡雪婷

摘 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点。马克思正是在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现代哲学理论奠定了基础。本文以实践观为逻辑线索,从马克思所著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原著内容出发,把握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社会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唯物主義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也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摈弃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部分,充分吸收其合理内容,并看到了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矛盾特征,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就不可避免地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马克思实践观文本的梳理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实践观的雏形

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指出,“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马克思鲜明地揭示出了异化劳动的实践特性,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已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全人类的解放需要全人类共同实践起来。

马克思在《手稿》“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一部分中阐发了关于实践标准的重要思想:“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认为,理论不能解决其本身的对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解决理论难题,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实践是认识的现实途径和发展动力。马克思认为,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也只有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才能诞生。客观世界首先是人类实践的对象,人类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以往的哲学未能完成这个任务,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把理论对立的解决仅仅看作是认识的任务,没有看到实践在解决对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因而它们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的对立。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

《提纲》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标志着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建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纲》的第一条就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懂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即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提纲》三至九条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而导致的历史唯心论的一系列具体观点的批判。在《提纲》第八条,马克思还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一切社会意识,包括神秘的宗教仪式,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说明。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即将理论回归实践,通过实践改变世界。以往的旧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新唯物主义则是要通过理论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从而推翻资产阶级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这充分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

马克思在他与恩格斯的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体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才能看清楚它的真实面目。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达得最多的实践思想就是“革命”。“革命”的真正含义应归结为消灭劳动。由于实践的基本形式也就是人生存的基本形式——劳动,已经在分工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异化劳动,这种缺失人性的劳动正是马克思坚决予以批判的,所以消灭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实践观中最核心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一再重申,“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因而,“实际上,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时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实践中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步前进赶上时代,在实践中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实践观出发,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更加清醒地认识了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更好地建设了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到具有时代特点、时代意义的新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还将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引着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要达到改造世界、满足人的需求的目的,认识与理论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我国发展速度迅猛,紧跟世界脚步,迈向了信息化、科技化和全球化阶段,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也发现了新的问题,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与人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如可持续发展危机。正是这两方面问题的出现,才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并及时调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被证明了的科学的实践观,它能够指导人类更好地改造世界。我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调节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不断提升生产力,实现社会更好发展,同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得到普遍重视和发展,这同时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结合,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协调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实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斷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技术能力。“因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自身的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提高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必经之路。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类需要经过不同的实践活动,得到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从而维系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与社会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实践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根基和前提,要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就要求个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三、结语

实践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实践,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科学的实践观,一代代领导人立足于中国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社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观,明确了实践的基础地位和伟大的哲学意义,为科学实践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在世界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实践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不断探索和挖掘马克思实践观的价值,为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晓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新探[J].东岳论丛,2006,27(4):32-37.

[2]迟超波.论马克思的实践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27-30.

[3]王东,刘军.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内外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5-10.

[4]许静波.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及其实质——南斯拉夫实践派的理论视角与基点[J].理论探讨,2016(3):64-68.

猜你喜欢

实践观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