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4年:天隆地赫改开骄

2019-08-30余玮

中华儿女 2019年15期
关键词:横幅方队

余玮

1984年10月1日,中断多年的国庆大典再度盛大上演。绚丽的彩车、整齐的方队、威武的坦克,还有首次亮相的洲际导弹,依次从天安门前通过。

国庆35周年阅兵,是中国人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之后,在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是自1959年国庆后25年来第一次盛大的国庆阅兵,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国防力量大检阅。

突然,人群中一阵喧闹。“小平您好”,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面朝天安门,高举着这条朴素而特别的横幅。一句最简单的问候却发自肺腑,这也是当时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阅兵村里高温下的强化训练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万象更新,巨变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轰然进行。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组织1959年国庆10周年以来的第一次国庆庆典活动,同时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军容最为严整和装备最为精良的国庆阅兵式,以集中反映我国建设成就,反映我军建设成果,从而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鼓舞爱国热情、检阅建设成就、增长四化志气”,这4句话顺理成章地成为本次大型庆典活动的主题和目的,这也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

为了搞好这次国庆阅兵活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非常重视,做了一系列的筹备工作。1983年11月中旬,在邓小平的亲自部署下,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这次国庆庆典和阅兵筹备工作,确定成立“国庆35周年首都庆祝活动领导小组”。

为贯彻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于11月15日主持会议,研究部署35周年国庆阅兵工作。11月底,总参谋部军务部遵照军委首长的指示精神,拟制和呈报了阅兵初步方案。12月5日,杨得志总长对军务部呈报的阅兵方案作批示。遵照总参首长的指示,军务部对国庆阅兵问题进行反复研究,再次呈报了研究修改后的方案和建議。主要建议内容有:成立首都阅兵领导小组;由北京军区成立首都阅兵总指挥部;关于参加受阅部队和所带武器装备问题。

1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会议,研究35周年国庆活动的工作部署。会议决定成立“国庆35周年首都阅兵领导小组”。

12月27日,以北京军区为主成立了“国庆35周年首都阅兵总指挥部”,秦基伟任总指挥,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马卫华、参谋长周衣冰任副总指挥,并由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的领导人组成“阅兵指挥部办公会议”。

12月下旬,首都阅兵总指挥部研究制定出了比较完备的阅兵方案。

被指定参加阅兵的部队开始紧张地开展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是人员的选拔定编。在选拔标准上,对每名受阅官兵的身高、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均有严格要求,并且特别强调政治素质合格、军事技能过硬。被选中的人员都感到无限荣光,因为这次难得的受阅训练可以更多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而且能够亲身参与阅兵,这样的机会可能一生中只能遇到一次,大家都格外珍惜。

3月2日和5日,周衣冰受阅兵领导小组委托,分别向中央军委常委和中共中央书记处汇报阅兵方案,并获得批准。

4月5日,根据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领导小组的指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下发《关于抽调2000人参加群众游行的通知》,要求北京军区从卫戍区所属部队抽调2000人,参加首都国庆35周年群众方阵游行和担任群众游行的训练工作。5月6日,总参谋部下发了《关于为国庆节群众游行指挥部抽调教练员的通知》。这一时期的阅兵筹备工作异常繁忙紧张,主要工作有: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军委的有关阅兵指示,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做好首都阅兵总指挥部、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海军、空军、二炮、国防科工委和总部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组织协调军委和总参首长对受阅部队的视察检查活动;编发首都阅兵领导小组会议纪要,起草有关首长讲话稿等。

由于参加受阅的摩托化、机械化部队数量大,军兵种多,技术装备复杂,物资技术保障要求高,过去那种分散驻训的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对当时的实际情况,阅兵总指挥部决定,分别在北京郊区的沙河、通县、南苑3个机场按正规化要求修建临时驻训区,实行集中驻训,配备了专门的炊事人员、医务人员和保障部队,为受阅部队的训练提供服务。在阅兵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阅兵部队因陋就简,用最快的速度搭建帐篷共2191顶,修筑道路50余公里,铺设训练场90万平方米,并设置了配套的生活设施。营区整齐清洁,道路四通八达,宛如一座座村落,人们称之为“阅兵村”,这在之前的历次阅兵准备工作中是所没有的。阅兵村的首次出现,成为京郊的一道新景观。

为搞好阅兵训练,阅兵总指挥部在开训前根据当时部队训练改革的成果和历次国庆阅兵的经验,拟制颁发了《国庆35周年受阅院校、部队训练要点和要求》《1984年国庆受阅部队队列动作规定》《受阅部队单个军人队列动作毛病的纠正方法》《徒步方队阅兵训练成绩评定标准》《机械化方队阅兵训练成绩评定标准》。这些规定和标准,使阅兵训练有了具体依据。同时,阅兵总指挥部还统一组织了教练员集训。

能够参加阅兵训练的人,都经历了一个残酷的挑选过程。1983年,19岁的邓炜考入西安解放军通讯工程学院机要专业,当时学校的机要大队设在北京西郊,也因这一独特条件,他有幸被接受挑选并入选。1984年春节刚过,邓炜和所有入选的人员一样,都集中到了北京南苑机场,开始接受为期8个多月的严格训练。

“正式确定参阅之前,谁都有可能会在最后被淘汰。”邓炜回忆说,大阅兵前的1个月,他就险些被淘汰。当时,阅兵领导小组的领导都来了训练场,对每个方队进行最后的审查,然后开始固定参阅方队的人员。一位领导站在邓炜所在的方队横向看了看,然后走到邓炜面前说他的下嘴唇有些往外凸,还询问是不是累成这样的,因为那位领导觉得邓炜影响了队列的直线美。

随后,训练教官就来到邓炜跟前,命令他出列,准备将他淘汰。“最后是一位单兵教练帮了我,他告诉教官,我的军事动作非常标准,可以考虑留下。”邓炜记得,训练教官听过之后,就命令他当着几百人的面,从头到尾完成了走正步等整套动作。之后,教官觉得他的动作无可挑剔,经请示阅兵小组领导,最终将他留了下来,从而让邓炜有机会见证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邓炜说,当年他参加的是“徒手方队”,也就是空军指挥学院方队。当时,邓炜站在该方队的第3排第3名的位置上。阅兵仪式之后,邓炜回到了军校继续上学。如今,这段经历已成了他终生难忘的深刻记忆。

擎旗手程志强记得,当年北京气温高达40摄氏度,没有一丝阴凉的操场上他扛着“八一”军旗走着正步,汗水湿透了礼服,马靴变成了小水槽。这次的“八一”军旗,旗杆是用铝铁制成,重7.5公斤,高6米,直径3厘米,加上旗帜和风的张力,整个重量在50公斤上下。这么沉的旗杆要保证它始终直立不抖动,在一般人手里攥上十几分钟,就会胳膊发酸,把持不稳。更难的是,不管风力大小、风向如何变化,军旗手必须始终做到军姿绝对标准,步幅绝对准确,步速绝对均匀,走向绝对笔直。为了练好举旗,程志强把旗杆换成重上好几倍的旧钢管,再给钢管里灌满沙子,每天上千次地重复训练举旗、劈旗动作。由于他的双手日复一日地与金属旗杆摩擦,手掌特别是五指联接处,破皮溃烂,结满了血泡,4根旗杆都被他攥烂了。“那时,白天训练,晚上我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反复熟悉和丈量阅兵路线。我用标准的正步步幅量出这段距离要走的步数与时间,把这些数字牢牢记在心里,按照距离调整步幅,每天都要顶着高温练上几十个来回。为了练出踢腿功,我在小腿上绑上沙袋,在皮鞋上钉了两层鞋底,还要再钉上8个大号铁掌。每天训练结束后,我的皮靴里都能倒出汗水来。短短几个月,我硬是练坏5双这样的大头皮鞋,磨破了15双军棉袜。功夫不负有心人。负责阅兵训练的邱巍高将军,放心不下担负军旗手的我,有一次他单独考核我。那天,我撑着4级风刮得猎猎作响的军旗,抬腿带风,落地砸坑,身后跟随将军前来的参谋用钢卷尺测量,每一步都是标准的75厘米,将军满意地笑了。”

为了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扬国威、振軍威”的神圣使命,向全国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受阅官兵用“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激励自己。他们说:“作为军人,能参加受阅,这是一种荣誉。能够接受中央领导人的检阅是终身难忘的,为之付出也是应该的、值得的。”他们历经春、夏、秋三个季节,在气温由零下10多度到零上40多度(当年北京地区夏季气温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环境中,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严格训练。

在洛杉矶奥运会期间,邓小平对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说:“现在看来,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此后,党中央很快制定并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全党全社会重视加强体育工作。

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阅兵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庆典之日如期而至。10月1日凌晨5时,地面受阅部队已经全部聚集到天安门广场附近待命。东长安街上,一辆辆坦克、步战车、装甲车,一门门榴弹炮、滑膛炮、加榴炮、火箭炮、自行高炮,一台台指挥车、运输车和导弹发射车整齐排列,形成雷霆万钧之势。

宣化炮兵学院学员王晓辉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最光荣、最幸福、最有意义、最难忘的一天!作为三军将士的代表,我在万名受阅大军的行列,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当天1时30分,王晓辉心情激动,提前半小时就起床了。他在日记里记录:早餐——火腿罐头、鸡蛋、面包、香肠和巧克力。着装——全新,裤子右口袋装手帕,左口袋装手纸;上衣右口袋装药。3点30分,受阅人员乘车出发。

节日中的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五彩缤纷,格外壮丽。观礼台和广场上人山人海。 9时40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偕同全国各界人民代表和各国来宾,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登上天安门城楼。

10时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声和28响礼炮声中拉开大幕。

雄壮的军乐声伴随着分列式的进行,天安门广场上万众欢腾。天安门城楼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指战员们等频频招手致意。

首先跨上分列式阅兵起始线的是由陆海空三军指战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他们护卫着鲜红的“八一”军旗,率先进入天安门广场。

擎旗手程志强回忆说:“邓小平主席讲话完毕,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我将火红的‘八一军旗高擎在手中,正步走上天安门广场,引导受阅大军气势磅礴地通过天安门。我踏着军乐的节奏,按照每分钟112步、每步75厘米的标准步幅,分毫不差地落在了礼毕线上。方队纵、横、斜三线分明,踢腿带风,足音如鼓。”在这次阅兵中,程志强曾被社会誉为“天下第一兵”。

军事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和陆军学校的军事院校方队依次而过。在这些院校里,培养着我军新一代的高中级指挥员。军事学院方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在军事训练、自卫反击战中立下功勋的。他们中还有7位和共和国同龄的指挥员。学员们身着新式军服,正步前进。

5个步兵方队接踵着雄赳赳地经过天安门广场。方队行进至天安门前,由肩枪齐步走变为端枪正步走,整齐划一。那一片象征着青春和生命的绿色,像草原,像连绵的青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视觉享受。

随之而来的一片白色,由点成线地起伏着、翻滚着,像海洋的波浪。这是来自万里海疆的水兵方队,由北海舰队组成。水兵们手握冲锋枪,分外威武整齐。敬礼,向亲爱的祖国母亲!前进,海军的新一代!

三军过后,武装警察方队、男女民兵方队开过了天安门。

18个徒步方队,迈着整齐而又刚健的步伐,仿佛变成一个人走过。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看还是一条线,像一座座威严的大山,构建成伟大祖国的万里钢铁长城。

钢车铁马,巨流滚滚。24个机械化方队,由428辆战车组成,绵延24公里,分4路进入,长安街响起隆隆的马达声。反坦克导弹、火箭炮、火箭布雷车、榴弹炮和加农炮、装甲输送车、坦克车、装甲自行火炮、自行加农榴弹炮、导弹、战略火箭方队依次而过。注视着这强大的机械化、现代化武装力量,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一股激动的热流;天安门城楼上、观礼台上,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空军地对空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空中第一梯队领队、师长徐水香驾驶着“轰6型”飞机领航,8架歼“教5型”飞机分列两旁。广场上万众翘首,只见红、绿、蓝、黄彩练当空舞,护卫机拉出8条绚丽的彩烟。18架“轰6型”轰炸机组成的第二梯队紧随其后。

在空中第一、第二梯队受阅的同时,战略火箭方队的一辆辆巨型牵引拖架载着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不同型号战略导弹、运载火箭首次公开展现在人们面前,那庞大的体积特别引人注目。

在大型牵引车载着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五号战略导弹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时,空中第三梯队的32架“强5型”强击机分编为4个中队,一阵轰鸣低空掠过天安门上方。接着,第四梯队的35架“歼7型”歼击机分编为5个中队组成多个品字形飞临上空,在浓重的雾霭中时隐时现。此时,北京周围各机场和受阅航线上云低雾浓,能见度只有100多米,而参加受阅的各型飞机又都是高速喷气式,并且编队大,距离小,但飞行员们以高超的技术准确、安全地完成了受阅任务。英勇的战鹰穿云破雾,呼啸而来,排空而去。

空中,战鹰在翱翔;地上,铁流在前进!金戈铁马,壮我国威,壮我军威。

10时58分,分列式结束。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1/125秒中定格时代的心声

浩浩荡荡的受阅部队通过金水桥前之后,天安门城楼前大道上出现一个短暂的空间,很快又被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游行队伍所填补。

人们情绪高涨,举着“改革开放”“2000年翻两番”这样的大横幅,挥舞着花束,昂首阔步地走过来。欢腾的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队伍一个接一个地通过。

青年是时代的骄子,最能突出反映社会律动的脉搏。排在科技方队之后的是教育方队,当第30个群众游行方队通过观礼台时,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场面出现了。北大学生方阵走到天安门金水桥东华表时,同学们一下子打开了一条由床单做成的横幅,绿色大纸上写着“小平您好”4个大字,赫然展示在游行队伍中。就在“小平您好”打出的瞬间,主席台上的领导人也注意到了,邓小平顺着身边几位领导手指的方向望去,脸上露出了微笑,向学生们招手致意,电视摄像机将这一瞬间传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电视观众的面前。

这一珍贵的瞬间被解放军画报社摄影记者孟昭瑞及时准确地抓拍下来,这位经验丰富的记者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他背对游行队伍,并不知道身后发生了什么。“我只是觉得城楼上的人的表情一下子都变得非常好,气氛很好,赶紧拍下来。事后才知道是‘小平您好的条幅打出来了。”

王东,1934年出生,1951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1964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1994年退休。那张《小平您好》正是他的摄影代表作。“当时我站在金水桥前一个事先搭建好的两米高的平台上,用1000mm的长焦距镜头拍天安门城楼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用莱卡相机调过头来拍游行队伍,以保证台上台下两不误。当欢呼、跳跃的学生队伍走过来时,突然,欢腾的队伍里出现了大幅横幅标语,上面写着‘小平您好,令人瞩目。顿时,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立刻按下快门,但只拍了两张,横幅就消失在人群中了。‘小平您好的横幅出现只有很短的时间,所以当时拍上这一珍贵历史镜头的人不多。后来才知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打出的这条横幅。当晚照片冲放出来,送版面编辑选用时,第一轮被淘汰了。北京大学有关领导从电视上看到他们的学生打出的横幅,本来准备追查有关学生的行为。因学校规定,除发给的花束外,不准把别的东西带进会场。后因《人民日报》第二天登出了這幅照片,此事才算作罢。”

有人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的舵手,而任何画面都不能取代这一张,这幅照片是敏锐的时代意识、独到的新闻眼光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王东用摄影手段真实记录了一个由圣而凡、亦圣亦凡的瞬间。

北大学生中参与游行的是81级的学生,其中赵宝晨学哲学(后来在文化部工作),而于宏实(后定居美国)与栾晓峰(后来在黑龙江工作)学生物。在这年暑假期间,他们就提前返校,开始紧张的队列训练、喊口号和跳集体舞,后又参加了天安门广场游行的预演。在临近国庆的前几天,指挥部突然发布了一道命令,大学生队伍可以不按统一的步齐走,可以活泼一些、欢快一些。一接到这个通知,大学生们又是遗憾又是高兴,遗憾的是辛辛苦苦练了一个月的正步走白练了,可是抱怨一过,马上就有人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个命令里蕴藏的一种机会和宽松。后来,他们才了解到,这一年的指挥部接到命命,在游行队伍的设计上也要解放思想。

9月30日当天是最后一次排练。指挥部要求他们明天走过天安门广场时都挥舞蓝色的花束。因此,晚上同学们一起聚在宿舍里扎花。有人说,都是一样的颜色,我们都觉得有些单调。这时,北大学生常生看到花直皱眉头:“太没创意了。应该写句标语,做条横幅,让全世界都看到我写的字。”大家都举手赞成。

1981年3月20日,当广播里传来中国男子排球队在关键战先输两局后,连扳3局,最终战胜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资格时,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次写点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教育要改革”“改革要加速”“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一个个口号提出,又迅速地被否定。隔壁宿舍的几个同學也加入进来。

他们又是如何想到要打出“小平您好”这个横幅的呢?赵宝晨回忆说:“9月30号晚上,我们几个人包括栾晓峰、常生、李禺、于宏实都跑到28号楼216宿舍生物系81级细胞与遗传专业宿舍,商量着明天做点什么。其他系的同学也在纷纷做着横幅,有的写‘教育要改革,有的写‘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几个想,总要标新立异地写点什么。改革开放以后,生物系有一个教改政策,就是输送留学生出国深造。我们对这项举措非常拥护,希望改革能加快步伐,说白了就是多为我们提供出国机会,但是总不能把这些都写进标语里去吧。如果没有这一代领导集体,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中来,我们这些人哪有上大学的机会,就更不可能出国留学。因此,最后话题慢慢就集中到领导人身上了。”

“邓小平万岁!”“邓小平同志万岁!”“都什么年代了,还搞个人崇拜!太封建了!”不少人反对写“万岁”。“要不就问声好吧。”不知谁冒了一句,这提议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又觉得句子长了点。于是,简化成:“邓小平同志您好!”同学们越发兴奋,干脆把姓氏也省略掉,直呼:“小平同志您好!”

“为什么想到用‘小平这个称呼呢?”赵宝晨说:“因为过去许多场合都用过,我们在学校里是党员,党员开会经常听报告说,‘某某领导圈阅过了,这个某某领导就经常用‘小平同志这个称呼。”

“常生的字写得好,常生就把抹布卷在棍子上,蘸着墨汁写下了“小平同志您好”6个大字,写完往一个同学的新床单上别的时候,才发现这句话太长放不下。因此,就去掉了‘同志两个字。去掉了两个字一看,反而比原先那句话更好了。”栾晓峰说,“有一种意境,显得那么亲切,与‘万岁所表达的味道完全不同。”于是,他们就用订书机把“小平您好”4个大字订在了床单上。

横幅写好了,但怎么往会场里带呢?要知道,游行组织工作是非常严密的。指挥部要求,不准携带与游行无关的物品,不准私自制作标语口号,广场上所有的标语口号、横幅旗帜都由组委会统一制作。为了将横幅带进场,他们又开始“密谋”。最后大家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用一束彩花做掩护,“混”进队伍里。几个人七手八脚连夜扎了一个彩色纸花,把卷起来的横幅和两根竹竿扎裹得严严实实。“学校发给每个宿舍不少彩纸,让学生们做成纸花。”赵宝晨回忆说,“我们就用纸花把卷起来的横幅包裹起来,从外面看,是一个巨大的花束。”

游行时,北京大学生物系81级学生张志排在方队第一个。这时,他停下脚步,回过头来,和同学们一起欢呼,笑容灿烂。他们昨晚的心思终于如愿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是两次预演都没有出现过的,看上去也不那么正规。电视镜头扫过横幅,马上意识到这是规定之外的“动作”,立马切换画面。

队伍欢腾起来。带队老师催着他们喊:“快跑,快跑!”慌乱中,横幅掉到地上,再也找不着了。这也成为他们永远的遗憾。

横幅被展示出数秒钟后,就消失了。大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继续向前拥去。在中国社会,标语口号的变化往往反映着民心的脉动,兆示着政治的走向。这么几秒钟的一闪而过,成了那一年最响亮的口号。因为它第一次用最亲切的话语道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自此,它也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从1959年到1984年,中国在这25年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庆阅兵该展示的东西很多,上了场的都是优中选优的精华。正因为时空跨度都很大,各方面的进步也很大,35周年国庆阅兵给了人们太多的惊喜。这种因时空放大而广为积聚的精华,在国庆阅兵中瞬间释放的历史机遇不多见,也正因为如此,35周年国庆阅兵成为阅兵经典已被载入史册。

猜你喜欢

横幅方队
阅读理解专练(二)
值得回味的阅兵亮点
2009 国庆60周年阅兵
1999 国庆50周年阅兵
户外体育创意游戏:横幅变变变
来自毛主席家乡的“湘军方队”
韩国竞选横幅要废物利用
马来西亚贺年横幅闹乌龙
梦开始的地方
广告横幅上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