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新掌门王旭东:敦煌走出的“苦行僧”

2019-08-29春秋十二郎

中外文摘 2019年16期
关键词:王旭东苦行僧敦煌研究院

□ 春秋十二郎

驻扎敦煌28年的“苦行僧”

从某种程度上讲,王旭东就是一位驻扎敦煌28年的“苦行僧”。

1991年,从兰州大学地质系毕业的王旭东在导师的推荐下第一次来到敦煌,他看到敦煌3月初冬春交界的景象,那种美丽无法言表。

当时的王旭东对敦煌的所有认识,仅限于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使得敦煌进入世人的视野,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希望有王旭东这样具备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于是他留了下来,从梦想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变成了文物工作者。

最初进到洞窟,王旭东看到壁画的各种病害,看到了塑像的惨状,看到了因为地震、风沙造成的风化破坏。但他对这些壁画一无所知,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也感觉不到那种美。随着在敦煌的时间越来越久,尤其是有了老师们的指点,王旭东慢慢了解了敦煌艺术蕴藏的多元价值。

王旭东越来越了解他正在保护的对象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怎么会有那么多前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有那么多外国的专家学者来到敦煌,加入到保护研究的行列中来。积淀千年的文化让他的心开始落地生根,恶劣的气候条件敦促着他踏上了近30年的“苦行僧”之路。

在莫高窟的前几年,王旭东白天扫沙子、晚上钻研古籍和史册,一点一点地了解着敦煌的文脉与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彼时,莫高窟文物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莫过于颜料层的开裂。结合之前对于地质学的研究,王旭东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莫高窟岩体结构与水盐运移规律,与美国方面的专家组一起攻克了部分壁画修复的难题。自那以后,他开始对文保工作越来越熟稔,在文物的抢修、维护、数字化等方面越走越远。

让“数字敦煌”飞入百姓家

2014年,王旭东被擢升为敦煌博物院的新任院长,当时文物抢救工作已基本解决后,“预防性保护”的难题登上了他的工作日程。

尘封千年的文化遗产究竟该如何保护?自从文博会落地敦煌后,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加。王旭东内心开始不安:“大量的游客进入洞窟,会引起洞窟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升高,同时带来一些微生物滋生,这对壁画、彩塑保护产生了潜在威胁。”

对文物界的人来说,常有一种矛盾,一方面他们想保护文物,害怕太多人来参观会破坏文物;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文物,了解文物。王旭东的前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曾倡导“数字敦煌”项目,到了王旭东,他让“数字敦煌”成为了现实。

莫高窟率先开启了网络预约参观模式,数字敦煌网站上三维立体中英文双语呈现了30个洞窟;2017年底,敦煌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708.3万元。王旭东说,文物数字化是最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与此同时,腾讯与敦煌研究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最新科技、数字文化生态与敦煌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深入合作,开展了“数字供养人”H5公益项目。他们精选了30余幅敦煌壁画,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和网络热词,用户出资0.9元就可以成为敦煌石窟的数字供养人。

之后,腾讯集团、QQ音乐和敦煌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在莫高窟举办了一场“古乐重声”音乐会,邀请知名音乐创作人将流行音乐元素与敦煌古曲相结合进行改编新创,当晚在QQ音乐平台上直播,有超过千万用户观看。千万在线用户对敦煌意味着什么?王旭东说,2018年来敦煌的游客不到200万。

固执的“掌门人”

28年扎根大漠,王旭东经历过修行、怀揣着敬畏,也在心底里有着自己的坚守。比起其他“掌门人”,作为文化守护者的他在文化开发的“变通”方面,似乎更多了一份固执。

王旭东拒绝对历史遗产的开发进行过度的商业化,一再强调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与底线。如果说,前人的努力是将文化带到世人的眼前,那么王旭东似乎更乐意在“接棒”后赋予文化一种尊重。“对文化不尊重的创意不会持久,很快就会消失。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在浪费资源。”

过去,故宫博物院已经成为了文博开发最具代表性的样本,王旭东表达过对故宫博物院的赞扬。王旭东也解释过故宫和敦煌的不同,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经验可以借鉴。在他看来,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通过保护,最终要将文化遗产赋予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我们保护、研究、弘扬要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考。”

从敦煌到北京,王旭东走了整整28年。走过了风沙和苍凉、跨越了孤寂与考验,当文物有了新的生命,这个“苦行僧”也迎来了自己新的旅程。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猜你喜欢

王旭东苦行僧敦煌研究院
拜谒
王旭东
挥霍
岁月感怀
王旭东山水画技法(十二)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翟惠玲:为广彩艺术甘做苦行僧
NOVEL HIGH-SPEED FPGA-BASED FFT PROCESSOR
我们需要老战式的“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