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弃医从文选择之缘起

2019-08-27杨奇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9期
关键词:鲁迅

杨奇超

摘 要: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其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广而深远,然而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却是历经现实与心路的磨砺。当时他作为官派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其初衷是选择医学救国,但是最后他却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在日本的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鲁迅的命运,对于鲁迅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文艺救国的道路的探究则是了解鲁迅的叩门砖。

关键词:鲁迅;医学救国;文学救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1903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留学时,一剪“象征清政府统治的辫子”以后,照了一帧小照,并在照片背后题了一首诗:《自题小像》送于他的好友许寿裳的。为了拯救劳苦大众,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他决心“以血荐轩辕”,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充分表达了鲁迅当时的革命爱国思想,为此他在日本刻苦努力学习,开始了漫长的救国图存抗争。

一、医学救国道路的选择

为了报复满腔的革命热情,1902年2月,鲁迅怀揣着医学救国的梦想,以浙江官费留学生的身份,乘上开往日本的渡船,前往憧憬已久的日本学习新知识。这时的他意气风发,踯躅满志,待以学成报国,可是在日本的经历却让鲁迅的学习道路一波三折。

(一)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鲁迅在国内的新式学堂求学,已经算是“新学”教育的受教者,并且阅读过许多维新派创办的刊物书籍,维新思想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发生了变化,成为“雄踞东方”的国家,鲁迅在对明治维新的了解中,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就下定决心学医。他在1930年5月 16日的《自传》里这样写道:“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竹内实在《中日故迹记行》中介绍鲁迅为什么去仙台学医时,这样写道:“他首先是由于憧憬明治維新,其次是由于憧憬那对于明治维新有很大助力的‘新的医学,所以才到那设有讲授‘新的医学的学校的仙台的。”由此可见,鲁迅在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充分认识后憧憬“新的医学”,才选择学医的。

(二)自家到大家的怜悯情怀

至于鲁迅先生为什么会选择放弃矿务而学医,与自己的牙病和后来父亲的病逝有很大的关系。鲁迅先生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牙病,小时候常常牙痛,并且在日本留学时也诊治过牙结石,30岁时就已满口假牙,鲁迅也多次提及牙病对他的困扰。并且小时候因家境贫困,每次向父母提及牙痛,父母以为是吃糖过多缘故并不能重视,这就让幼小的鲁迅在心里诞生了自己学医诊治牙痛的愿望。

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中,介绍了他父亲从患病就医到不治逝世的治疗过程,认为父亲的病是被庸医耽误了。鲁迅父亲患的是水肿,虽然患病期间还有酗酒行为,这是导致其病情加重的原因,但是据鲁迅在《父亲的死》一文中的所述,请的“名医”在诊治其父亲之前勒索病人的事迹,和在其父亲病重后的诊治方法可见“名医”之庸。这名医生在诊治鲁迅父亲时向其介绍“有一种丹,点在舌上”,说“舌乃心之灵苗”、建议“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在其父亲不见好转之时还要“特拔”十元大洋之类,在病人危急之时其还能“泰然处之”,这也并非是因为这位名医能运筹帷幄,随时掌控病情的发展,而是放弃了之前惯用的且寻求困难的神妙药物,用操作简单,病人难以服下的药物取而代之。可见诊病医生在无计可施时的愚昧迷信,趁机勒索钱财,置生命于不顾,最终鲁迅父亲病故。父亲的病故,这对家庭本就处在没落、贫穷之时的鲁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难免会让鲁迅心生怨恨,对中医产生失望态度。后来,他又在南京矿学堂接触到进化论学说,“阅读了《全体新论》,《化学卫生论》等有关西洋医学的书籍,逐渐掌握了解剖,生理,卫生知识。这成了他对替他父亲治病的中国旧式庸医的不信任,形成他自己对新医学的热望。”

在他又接触新医学后,他从父亲的病中看到了中医对病人和家属有意或者无意的欺骗,激起了鲁迅对中国劳苦大众在寻医治病中受到这种中医欺骗的同情和怜悯,想要用新医学来拯救大众。许寿裳听到鲁迅在仙台医专解刨尸体的感受时就断定他学医“是出于一种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宏愿,以便学成之后,能够博施于众。”并且鲁迅先生还想要改造那些传统封建、摧残人体的陋习,他想“拯救中国妇女的小脚,解放那些所谓的‘三寸金莲,使她们恢复自然的天足”,对残酷的封建传统恶俗对女子身体的摧残深感痛心。他更从女人的小脚中,看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进而产生了改造人的愿望,于是,他就打算用医学来进行救人的工作。

(三)面临升学的困境和来自教师的建议

根据当时南京官派留日学生时的意见,弘文学院包括鲁迅在内的南京组同学,毕业后应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所属的采矿冶金科,当时日本有名的官立工科大学并不多,东京帝大是一个著名的学校,日本的同学和中国的留学生都想进到这个学校,竞争非常激烈,当时的日本学生因此对这些中国的留学生暗中妒疾,不让中国留学生进入东京帝大等校,惟恐占了他们的实习位子。当时弘文学院教师江口就对鲁迅们直言:“即使由中国驻日公使向日文章部省交涉,勉强设法,也不能把江南矿路学堂所派学生全部收入。”,就劝鲁迅等人改入医校。并且还向鲁迅等人介绍了当时日本的医学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说明日本国内医校设置情况比较农工科设置多,相对比较好进。并且还为鲁迅等人分析了在中国学医的前景,说“贵国科技正在青黄不接时期,你们能早一天学成归国,正有销路”,还给予鲁迅等人鼓励“只要进一步努力用功学习,不会成‘竹之子医者(日语即庸医)的”,还“恭恭敬敬地祝你们学医成功”。对江口教师的建议鲁迅也好几次都答应了,还动员其他同学同时转医校。可见江口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情况,加上详细的分析学医的可行性,在鲁迅等人不知该如何抉择的时候,这样中肯的建议鲁迅等人很难不接受。由此可见,当时弘文学院毕业后升学的困难境遇和江口教师中肯的建议是鲁迅由学矿务改学医学的客观原因。

二、弃医从文的选择

鲁迅怀揣着医学救人和救国的梦想,只身前往仙台医专求学,在这里尽揽仙台美景,结识了一生难忘的藤野老师。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实现抱负,却事与愿违,曾经医学救国梦破碎在这里。但也是在仙台,鲁迅医学救国之路发生了转变,最终走上用尽一生都在走的文学路。

(一)“低能儿”的污蔑

历绥之在《五十年前的学友-鲁迅先生》中是这样说及日本人当时是怎样看待中国留学生的,据他回忆“我们到日本时,正值甲午战败不久,走在街上,常常遭到日本少年的辱骂”,可见中国留学生当时的境遇。当时在仙台医专留学的中国学生只有鲁迅,并且成绩也是相当不错,还享受着 “免除入学考试”和学校的“优待”,又有老师的悉心帮助,就难免受人嫉妒。事情缘起第一学年的年末考试,鲁迅“在同级142人中是第66名”的成绩就召来同学的嫉妒,有人就说是老师泄露了考题,因此班干事在黑板上写召开班会的通知时,末一句写的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影射地讽刺鲁迅。并且还有学生干事闯入鲁迅的宿舍检查他的讲义,还给鲁迅寄了一封很厚的信,信上第一句就写着“你改悔吧!”,意思就是说不是老师泄露题目,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在一起考试是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分数,对鲁迅进行赤裸裸的歧视。鲁迅就认为这些同学大概认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种“弱国”和“低能儿”的侮辱对身在异乡的他来说是难以磨灭的刺激。当然最终这件事也被证明是场误会,因为鲁迅在仙台时“平日顽强苦学,毅力惊人,每每工作到深夜才睡”,总是以“不眠不休的姿态从事学习的”,在上藤野先生的解剖课更是“一次也没迟到过”,因此可见鲁迅的成绩好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并且藤野先生也给鲁迅的同级同学小村茂雄写信给予证明,表明自己学过汉语,尊敬中国和中国人,并且因为仙台医专也只有鲁迅一个中国留学生,就比较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藤野先生只是出于尊敬和同情鲁迅,而尽好教师职责。虽然误会是解除了,但是如果设身处地的站在鲁迅当时所处的境遇中想想,面对“心胸狭小、持有民族偏见、看不起中国人的日本学生的嫉妒”难免会给他严重的心理伤害,更加刺激他的爱国革命心,也成为后来鲁迅放弃学医,离开仙台不可忽视的事实。

(二)倍受“电影事件”的刺激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萬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然而更让他难以想象的是,这些围着“赏鉴”杀中国人头的还是国人,这让他“无法可想”当时中国民众思想的麻木,不得不让他重新思考: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这种“欢呼”、“赏鉴”对鲁迅的打击是难以承受的,看到国人遭受侮辱和国人内心的麻木的悲痛感和医学救国梦被打破时的失落感交织在一起时,鲁迅的意见“变化了”,“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4]。不难看出 “电影事件”对一个身处异类中,抱着一腔爱国之心的鲁迅的打击之大。当然,他也从电影中看到了文艺的重要性。因此,他受够了侮辱,痛心疾首,决心放弃医学,想依靠文学来改造人们的精神,1906年毅然决然离开仙台,“惜别”爱他的藤野老师,重新抱着救国梦想走上文艺道路。

三、结语

身处异乡,怀揣着救人救国的梦想,忍受着寂寞与辱骂,鲁迅先生做出的选择,注定会因其在异乡所受耻辱鞭挞下的强大爱国之心而辉煌。他在日本求学道路中经历的变故,经受的精神洗礼,是常人很难体会到的,即使这样鲁迅先生也从未动摇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救国决心,用尽一生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奋斗,为拯救国民努力,为劳苦大众“呐喊”,这就是伟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因此,想了解鲁迅,学习鲁迅精神,弄清鲁迅文学道路选择的缘起,需要在史料的基础上,设身处地的通过其生活的特殊环境,真正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鲁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04).

[2] 鲁迅全集,第20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610).

[3] 鲁迅在日本-鲁迅生平资料丛抄(第五辑)[M].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1978:86,151,12,104,67.

[4] 鲁迅.鲁迅自述[M].京华出版社,2005:19-22,44,78.

[5]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回忆鲁迅全编[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37).

[6] 历绥之.五十年前的学友-鲁迅先生[N].文汇报,1961-09-15.

[7] (日)增田涉.与鲁迅先生相处的日子[J].国外文艺资料,1977(03):2.

[8] 李连庆.鲁迅与日本[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119).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