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公私观对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积极效应及路径研究

2019-08-27周静张芮旗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9期

周静 张芮旗

摘 要:大学生是公共领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国家的建设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对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针对当前大学生公共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传统公私观中汲取积极因素,引导促进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形成,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公共意识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现公共意识多元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公私观;公共意识;积极效应;路径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私观概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公"与”私”的观念很早就已经存在,这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范畴,主要用于政治概念和道德领域。而经过历史的演变,公的涵义主要概括为四种:一是指国家、社会等作为整体的存在及其公共利益;二是指集体所有的,公共的;三是指公平,公正,公理;四是指公事。而私的含义与公相对立,主要指私利、私有、私心、私欲,個人和自我的色彩比较严重。从二者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公与私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体现的价值观自然也就截然不同,公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为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操,为人们所推崇,因此公在古代被捧为一种美德,突出体现了公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与价值,而私由于与公相对立则被人们归于恶的领域。先哲们也据此大都将公与积极的和正面的东西相连,而将私与消极的、负面的东西相系,表现出明显的贵公贱私。这种传统的公私观突出了集体或整体这个概念,尤其是在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这在古代社会,能很好地避免社会动荡,维护国家统治,增强人们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传统公私观念对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积极效应

(一)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的现状

公共意识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和客观遵守,它体现了人们对公共领域秩序认识和践行的自觉性。而大学生的公共意识问题主要有:

(1)公共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公共主体责任简单理解就是主体在公共领域应履行的义务。大学生作为校园的公共主体,应该自觉履行校园公共规范,维护校园公共生活。但实际情况是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破坏公共生活的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考试作弊,食堂窗口的插队,教室课桌上的乱写乱画,图书馆的专人专座等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比比皆是,给大家的公共生活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虽然大学生也知道这些行为是不好的,但是公共主体责任淡薄弱化了自我约束能力,出现了知与行的脱节。此外公共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还表现在对集体利益的维护上,大学生不仅是校园的主体,更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是国家生活的主体,但是近来国际间谍利用大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性对其进行诱导,无知地出卖自己国家信息,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这些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的公共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

(2)公共价值观念弱化

公共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对公共领域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态度,体现了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在大学生都生活在物质生活高水平和家长对孩子骄纵溺爱的时代,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遇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他们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不顾及集体利益,缺乏集体荣誉感,甚至连基本道德观念都有所不知。这些都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念严重弱化,与传统的“公德第一,私德第二”的行为品格相违背。

综上所述,面对大学生这种公共意识滑坡的严峻形势,急需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来净化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匹夫有责”、“先公后私”的公私观能很好地提供一种精神标识,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公共意识,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二)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培养大学生为国担当的爱国情怀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将公共意识上升到国家伦理层面,认为公共意识的首要含义就是爱国心,其次是社会伦理层面的公共心、公益心。当前,随着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大量的不良信息和外来文化侵蚀着大学生不成熟的思想,带来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如大学生对洋节推崇备至,对国内的本土节日却不屑一顾;自我解放没有节制,扰乱社会秩序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公私观念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明确指出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它的中心思想就是爱国主义,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富强、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三)以克己奉公培养大学生公大于私的集体意识

公共心、公益心实质是追求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相统一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导致大学生心中的集体意识逐渐减弱,转而推崇国外的个人主义,缺少基本的社会公德心。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优先考虑个人的私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造成不可挽预计的损失。而公私观念中的克己奉公则明确指出要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它的核心就是公大于私,这能够给大学生以很好的警示作用。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的辉煌,与先辈们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也正是因为集体主义的优势才使我们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所以大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明白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社会生活中“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的道理,明确一心为公的集体意识。

(四)以公而忘私培养大学生的牺牲奉献的敬业精神

公共领域的底线是在不侵犯他人权益及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个人利益,其最高层次的表现为超越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奉献。而公私观念中的公而忘私也提出了这种思想,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这有助于鼓舞大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国家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背后有一批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甘于奉献,为了祖国的明天不计较个人得失,夙夜在公地为祖国谋发展,但英雄终有迟暮,当代大学生应该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深刻理解自己在公共生活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完成自己现阶段的任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三、以传统公私观培养大学生公共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教学活力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的这一特殊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尤为重要。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跳板,也是培养大学生公共主体意识和正确公共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可以以公私观中有趣的故事为切入点,将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伟大人物,互相之间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这样有助于感染和启发大学生,深刻体会公共意识的概念,进一步加深自己对集体、对校园、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激发对公共环境的认同,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

(二)营造校园氛围,提供有利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对塑造大学生的行为品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通过以尊公尚公为主题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坚持将言公贵公的精神渗透在校园文化中,营造良好的公共意识培养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向有利于国家、社会和集体的方向靠近,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引进社会实践,建立学分考核机制

鲁迅曾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公共意识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领悟生活的真谛。由于考试是最能引起大学生重视的一件事,所以学分考核机制可以使每个大学生郑重其事地亲身参与到社会服务中,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公益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公共意识,使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使大学能真正做到全面教学,不落下每一个人。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由老师和协同单位人员为每位学生的公益活动打分,如若存在不认真或者对待不严肃者,应对其进行延长社会服务课学时的处罚,直到完成。这种通过自身的劳动的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切身体会乱扔垃圾、闯红灯等扰乱公共环境秩序的坏处,从而起到預防警示等作用,最终起到提升大学生公共意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琳娜,刘畅.革命文化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公共意识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2]周琳娜,戴劲.以航天精神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正面效应与路径选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3]秦菊波,李冬.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J].当代教育论坛,2012.

[4]胡发贵.略论中国古代的公私观[J].北大中国文化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