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阅读情境 走向深度学习

2019-08-27邱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丹凤刘禹锡创设

邱俊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一种认知过程,又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建构过程,这一理论已经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普遍认为,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中,知识是载体,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走向深度学习。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把知识从情境中抽出来,机械生硬地灌输与训练的现象依然很普遍,这种做法使语文变得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基于此,创设阅读情境,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最快到达作者的思想情意境界,与作者做心与心的接触、交流,透过情境,使学生的心境与文境融合,达到阅读教学学习与欣赏的目的,以此引导语文教学的改变,使语文学习成为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一、从生活的真实情境,走向参与与体验的深度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如果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阅读教学中,善于引来真实的源头活水,在真实的阅读运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目的性、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而且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这里所指的真实生活情境,是以真切体验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向参与与体验的深度。

笔者曾到商洛丹凤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文章所在的单元内容是自然山水篇,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能引起人的无限情思。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教材中所选作品呈现美的意境,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体验的感受,需经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王荣生教授说,我想到日本的课程标准中对文言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或古文亲近的态度。我认为这个定位,比我们的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阅读简易文言文能力”的定位,要准确。亲近文言,亲近古人,一下子突出了文言的温度。教学中,笔者试图打通阅读的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连接点,将阅读感受到的山水之境于无形中融入自己居住地的山水之境,在虚实画面的补衬中亲近文本,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审美情趣。请看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早有耳闻贾平凹为丹凤的题词:“秦岭最美是商洛,丹水凤山是胜游!”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座小城真的是山灵水秀,作为地道的丹凤人,如果让你引用《与朱元思书》中的一句话来浓缩对家乡的深情,你会选择哪个句子?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丹凤灵秀的山水滋养了有情有义的孩子。如果用今天课堂上学习的拍摄镜头方法拍摄丹凤之美,你会有哪些“独绝”的发现?

生:我会用长镜头拍摄丹凤的山水,因为丹凤之美,美在山水相映。凤冠秀丽,丹水轻灵,它就像我们身边的一幅画。

生:我会用慢镜头拍摄丹凤的山林,我发现丹凤之美,美在山林,丹凤的山林间也有像吴均笔下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声韵美。

生:我会用特写镜头拍摄丹凤的水,碧绿的丹江水像翡翠一样美。

生:丹凤有丹水凤山之称,行走在山水之间,我感觉有种盎然成趣的生命活力,拥有像吴均一样“望峰息心”的感受。

……

师:能发现美欣赏美的人,首先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吴均用文字留下了美景,我们也用文字留下家乡“独绝”之美景。

在这一教学活动的驱动下,学生读、听、说、写,入情入境,通过阅读文中美景,发现自己身边的生活美景,神游于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中,得到欣赏的乐趣、情感的共鸣以及心灵的慰藉,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度高,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二、从语言的创造情境,走向建构与运用的深度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充满了创造,这非常切合深度学习的原理。阅读教学应着力于语言的情境创造,它既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只有从语言建构运用出发的语文课,才真正有语文味。孙绍振教授曾说:“欣赏作品主要应从语言文字中感受。” 肖培东老师也说:“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可见,阅读教学是一个在语言文字里反复融合与生成的创造性运用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语言,领悟语言内涵,再重新返回语言,学习运用这一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运用体系,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看似写“陋室”,其实赞美“德馨”,陋室因德生光,无陋可言,读来平易流畅,音韵铿锵,节奏感很强,富有音乐美。像这样主题鲜明、清新淡雅、语言优美的短文很能入情入心。阅读过程中,笔者设计第一个活动情境: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表演情景剧。

资料如下:刘禹锡50多岁时,在和州做通判,知县策大人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本应住衙门三室三厦的房子,策知县偏偏安排他住在城南郊区。刘禹锡来到郊区一看,此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便高声吟诵:“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策知县不乐意了,哼,让你高兴!从城南移到城北住去吧,三间房子变成一间半。刘禹锡来到江边,看白云悠悠、杨柳成行,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愤不已,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刘禹锡在茅草屋里,鋪开而就,《陋室铭》便挥洒而成。

第二个活动情境:围绕“我的 ‘陋室陋还是不陋?”的话题,以刘禹锡的口吻发表观点。学生热情高涨,在真切的语言情境中,我们仿佛看见:一座平凡而别致的小屋门前,苔痕碧绿,青草映室,有幽境,有鸿儒,有雅趣,一位洒脱豪放、心情恬静的陋室主人正提笔书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时,高洁傲岸的刘禹锡形象如在眼前,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心境,对官场卑污和世俗喧嚣的鄙弃,他借赞美简陋的居室来流露高尚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等丰富情感,都在语言情境中渗透。

第三个活动情境:学了本文,你想为住所或是特别的人、事、物作铭吗?可仿照课文的结构句式写一个片段。学生兴味十足,投入创作。选段如下:

《一中铭》:峰不在高,险峻则名。池不在深,有鱼为景。斯是一中,陕南皆名。高松挺且直,樱花满枝盈。谈笑有名师,往来无闲人。可以博群书,阅古今。无车喧之乱耳,无争吵之烦心。淡雅含笑娇,美艳凌霄俏。众人曰:桃李满园。

《好友铭》:友不在多,有信则诚。貌不在美,心善则行。斯是好友,情同手足。携手共前行,谈笑有真情。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春秋管鲍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人生乐在相知心。

《淑女铭》:美不在貌,有涵则丽。体不在瘦,轻盈则妙。斯是静淑,同道中人。笑颜如春风,双目似繁星。谈笑有灵气,言行皆真情。可以展才艺,创佳词。无封建之保守,无沉闷之滞板。东汉蔡文姬,南宋李易安。众人云:惊为天人!

三、从丰富的想象情境,走向情感与思维的深度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留有“空白”,我们称之为“留白”,留白处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体现,在这些似乎“ 无”的空白之中,其实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巧妙地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诱导和激励学生在“留白”处驻足,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如《小石潭记》一文的学习,笔者播放一曲古筝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古筝曲调明显由欢快渐至忧伤的变化,激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有景之处皆有情在,在背景音乐的造境中,启发学生层层思考:

师: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

生:我从“心乐之”可以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生机蓬勃,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

生: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

師:感受非常丰富。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已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生:第一、二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三、四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师:很好,那我们用心入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体验两种心情:一看,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二想,如果你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的过程,充满着挑战、探究的兴趣,比起一段段听老师讲解、回答老师提问更富有创造性,更能拥有作为读者的思维与情感参与,更能真切体会、感悟、理解、欣赏作品丰富的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不应只关注其表面的精彩,更要关注想象情境与课文的关联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在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根据语言文字的信息在头脑中还原或创造,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字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

综上所述,创设阅读情境反对把知识从情境中抽象出来,再把这些知识按照线性结构来安排的做法,而是注重于根据语篇内容与情感指向,突破时空限制,在教学中再现文本中的场景与环境。杨向东教授在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的演讲中曾旗帜鲜明地说:“可以超越具体情境或领域培养核心素养吗?答案是不可以。” 因此,创设阅读情境是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整体参与,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作者通联:陕西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丹凤刘禹锡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赏牡丹
丹凤的水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丹凤“五个先行”推进村“两委”换届
丹凤“四个强化”从严落实“三项机制”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与《陋室铭》
安徽利辛丹凤村汉代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