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读《诗经·氓》的几点认识

2019-08-27施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比兴桑葚故事情节

施文

《诗经·氓》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的经典篇目,根据单元的学习要点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我们教学通常就是疏通文言字词后介绍赋比兴的手法,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往往归结于女子容颜衰老和男子薄情寡义。今日再读此文,发觉这几个问题还有颇多玩味之处。

一、叙议抒情与陈赋比兴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氓》是一首叙事诗,它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爱情婚姻的悲剧。第一二章从商婚、送别、劝怒、约期以及等待、重逢、占卦和出嫁八个细节叙述男女主人公订婚和结婚的过程。第五章叙述婚后女子的辛劳,男子的凶恶,兄弟的嘲笑和自己的反思;第六章先回忆婚前的誓愿和年少时的欢乐,后讲述男子变心后的无情和自己离婚的决定。每章十句,四字一句,或按事情发展顺序,或中间穿插回忆,直白晓畅地叙述了女子从订婚、结婚到被弃、反思和决裂的婚姻悲剧。“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1]赋即陈述铺叙之意,所以第一二章、第五六章叙事与赋同义互见,共为一体。

第三四章转入抒情。第三章开头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引出女子的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进而抒发了自己的悔恨之情,“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在强烈的抒情中兼有议论,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2]第三章开头由桑树引出对女子的劝告,是为兴;同时沃若的桑叶与年轻的女子有相似之处——青春润泽,是为比。第四章开头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黄陨的桑叶比喻容颜衰败的女子,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调——悲,同时引出下文。女子先叙述了婚后的贫贱生活,被弃后再次看到熟悉的淇水引发了她满腔的悲怨,抒发了强烈的悲愤之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指责男子感情善变,朝三暮四。

第三四章采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章句中穿插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二、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同频共振波瀾起伏

诗的首章平铺直叙地讲述了男女二人订婚的经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子语调平和,心情平静,我们甚至能感受到女子平和的语气中还有对男子的一丝好感。当男子因约婚不成生气时,女子也是心平气和地劝慰,“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男子没有媒聘之礼,女子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马上答应了婚期。整章故事情节一如女子的心情,风平浪静。

第二章讲述从订婚到出嫁的过程,故事情节有了第一个波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在焦急的等待中盼望男子的迎娶。当见不到男子时,她担心婚事不遂,泪流不止;见到男子后,有说有笑,满心欢喜。女子的情感由悲转喜,如愿以偿,顺利出嫁。

第三章情节突转。开章并不是续写他们婚后的生活,而是以坚定的口吻告诫天下女子“无与士耽”,可见女子的婚姻发生了变故。“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女子此时的心情由出嫁时的喜悦突变为强烈的悔恨。此章故事情节与女子情感波澜突起。

第四章情节趋缓。女子先讲述了婚后的贫贱生活,但当她被弃后再次路过淇水时,回想当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义无反顾嫁给男子时的情景,情节再次突起推向下一个高潮。女子心中的怨恨也一下子喷涌而出,一如眼前的淇水浩浩汤汤,大声指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故事情节和女子情感的波澜在此达到了最高峰。

第五章叙自省。女子先回忆婚后的辛劳,情节由张到驰,心情由怒到伤。想到男子“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想到亲人“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女子心情一路低落。

第六章叙决裂。女子痛定思痛后,心情由抑郁到平和,回想了少年时的两小无猜,但想到男子“反是不思”的冷酷无情,情节又一转,最后果敢地做出了决定“亦已焉哉”!故事情节也在女子决绝的情感中戛然而止。

全诗的故事情节是女子在不同心境下讲述的,情节的波澜起伏随着女子情感的起伏变化,同频共振,交相辉映。

三、桑叶桑葚与淇水隰地含英咀华意蕴丰富

全诗采用了桑叶、桑葚、淇水和隰地四个意象来表情达意。

桑叶。女子是一个养蚕女,采桑、养蚕、缫丝是她的日常生活。以桑叶喻女子,“近取譬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的繁茂润泽喻女子青春年华,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女子容颜衰老,青春不再。此外,从男子感情的变化来看,桑叶的沃若与黄陨,也象征男子感情的浓烈与淡薄,桑叶的变化象征他们的爱情由盛而衰。

桑葚。“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葚甜美可口,斑鸠贪吃,以致昏醉。[3]而甜美的爱情也让人沉迷,难以自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桑葚象征甜美的爱情。

淇水。淇水是卫国的重要河流,此地风景优美,是当时人们游乐的场所。[4]全诗三次写到了淇水,可见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

第一次是热恋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男女分居淇水两岸,淇水是他们相聚的阻隔之地;男子求婚未果,在女子看来是“子无良媒”,媒妁之言就成了他们订婚的阻隔,但女子“送子涉淇”表明她大胆跨越了这一礼教的阻隔,也为后来婚姻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关于水的阻隔之意在《诗经》中是颇为常见的,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屈万里《诗经释义》云:“此诗当是爱慕游女而不能得者所作。”[5]男子所追求的女子和他有辽阔的汉江之隔,具有阻滞意象的汉江就成为男女之间的阻隔或者是礼教的约束。

故而第一章中淇水既是男女相聚的阻隔之地,也象征约束男女自由恋爱的阻力和礼教。

猜你喜欢

比兴桑葚故事情节
桑葚
用桑葚干解酒,靠谱吗
摘桑葚
比兴、咏物辨说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