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悬念艺术

2019-08-27张兴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悬念设置阅读教学

悬念亦称挂念,就是作者将叙述的内容悬置起来,让读者念念不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科书中的选文多为文学作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课堂提问时巧设挂念,激发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去阅读、领悟、创新,就可以激活我们的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悬念分教科书固有悬念和人工创设悬念两种。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原有悬念并把握时机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悬念,是成功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其一、在教学导入环节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的情绪影响其认识活动的进行。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学生虽然处在反叛期,但情绪易于激发。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利用声调、表情、语言、音乐等手段渲染悬念的迷宫效应,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兴趣。有了情感参与,他们会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阅读情境,他们认识世界会更生动、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深刻。

有些作品的开头就有悬念的设置,教学时可信手拈来。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的开头,作者这样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教师就可以这样导入:这是一篇写父亲的文章。作者开篇点题,并且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情。但他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是写父亲的背影呢?他从背影能看出什么呢?这样一下就把学生引入课文了。

但是有的选文开头没有固有悬念,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这位教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这个导入利用选文联系现有的故事精心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情境,从而为选文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条件。

其二、在选文关键处巧用悬念,激起学生思维浪花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仅此还不够。教师应做一个好的引领者,不断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在教学中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状态继续设置悬念。

悬念艺术在课堂教学中间地带起到推进作用。这里所谓的中间地带是个时间性名词,任何一堂课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大约步骤各占15分钟。在第一阶段完成后,如果没有新的兴趣点,没有新的推进手段,学生很容易分散精力,纵使语文老师能够按照传统的模式通过讲解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效果也是不明显,因此,在这个阶段运用悬念艺术,可以构成整个课堂教学节奏中继导课以后的第二次高潮,将学生引领到新的思维地带,或者说,更容易激发学生在前面一刻钟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深一层的课堂教学互动。很多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在课堂上的中腹地带,丧失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走进了枯燥和呆板之中。实际上,在备课时,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几个撩拨人心的悬念,完全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氛围中波澜再起,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更高的境界之中。从语文教学的内容上来看,在课堂中间运用悬念艺术,不一定仅仅是小说题材,现代散文和文言文的教学都可以使用。

如讲《藤野先生》中“匿名信”事件之前就可设下悬念:鲁迅先生在祖国孱弱、被列强欺凌的年代,在异国他乡难得地遇见了一位公正仁爱的老师。他终于有机会苦学医术,一尝夙愿了。我们由衷地为他高兴。但就在这时,鲁迅却中途辍学回国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接着读下去,一探究竟。

有时,我们可以把意外事件或把违背常理的“怪现状”突然摆到学生面前,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伤仲永》一文就可采用这种手法:自古以来父母都望子成龙。现在很多父母也为了做到这一点费尽心思,甚至用营养素、辅导班把孩子塞得满满的。可是对方仲永这样一个“神童”,他的父亲却有不一样的做法,而且后来方仲永的天赋之才居然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下段分解……

有的情节有些紧张的选文,我们可以借机推波助澜,设置惊险悬念。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師就可以大肆渲染:一个自幼体弱多病、瘦小的孩子陷在高高的岩石架上。他头晕目眩、恐惧疲乏,夜色又已降临,四周一片黑暗、寂静,他简直是处在生死的边缘。他该怎么办?

对有些文章,我们可以逆向来设置悬念。如《第一次真好》,教师有意提出和选文不一样的问题:作者说第一次真好,老师却说有些事绝不能有第一次!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全面、深刻思考问题。

这样阅读,学生在悬念迭起的迷宫中边学习、边探究、边发现。老师精心设置的悬念,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思维的浪花和探究的欲望;又让他们从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述中,拨开重重迷雾,感悟着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领略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自然乐在其中,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三、在教学临近结束时巧设悬念,延续学生阅读热情

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仍然可以运用悬念艺术。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的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每一集的结尾差不多都卖出关子,吸引观众,尽管那是主讲人在唱独台戏,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两码事,但悬念艺术的魅力是相通的。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有一点是广泛存在的;即很多选文并非一个课时就能完成,往往是两个课时或者三个课时,结尾处的悬念艺术至少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抛出崭新的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总结方式,同时,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课文的兴趣,为下一节语文课的展开埋下伏笔,甚至问题和悬念的本身就是课后的作业,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课尾总结,往往是阅读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学习活动的拓展和延伸。精妙的课尾结束语恰如优美的乐曲尾声,曲虽终,却“余音绕梁”、意犹未尽。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阅读教学,课尾非得设置悬念。但对于相当一部分选文,在课尾总结处巧设悬念,能极大地延续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让阅读教学锦上添花。这种热情既指向课内又指向课外。

很多文学作品的悬念在结尾设置。或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给读者心灵上的碰撞;或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读者回味。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这些悬念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并向课外延伸。

《白兔和月亮》一文在结尾处写到:“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我们在临近教学结束时,可以这样设计:“这则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从而更为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所带有的劝谕或讽刺意味。再如《静夜》一诗的结尾“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作者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的想象的世界。这样的收尾出人意料,能够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我们在教学时可抓住“流珠”的内容巧设悬念:“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多角度思维。学生的阅读热情可再次点燃,诗作留下的空白尽可由学生自己填补!

张兴余,安徽省寿县安丰镇学区管委会教师。

猜你喜欢

悬念设置阅读教学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